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减负”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顽疾,社会各方对其质疑颇多。 “减负”为何效果甚微?归根结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和核心是什么?本文通过学生“减负”这一现象,分析出其收效甚微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减负” 教育不平等 教育公平
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着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今天,“减负”历程许久却收效甚微,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碍和抵制。尽管如此,教育领域仍就“减负”做着不懈的努力。
一、“减负”的实施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再出重拳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新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截止2013年8月29日,教育部通过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正式意见建议为5956件。其中,90%以上对教育部拟出台减负规定表示支持,认为教育部将制定减负十条规定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直面现实问题,措施很具体,出发点很好,减负深得人心。51.9%的公众对减负十条规定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对减负规定中的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等规定均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留不留作业问题,大多建议还是倾向于小学高年级应该适当留些作业,另外,有48.1%的公众分析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表达了对减负工作的期盼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望。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
学生负担过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如此,初中,高中只会更甚。在高度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依旧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减负”政策虽然一直在实施,并且不断更新,可事实上多数学生都把课业负担转移了,学校作业少了,但为了使成绩不落后于别人,课余各种补习班的负担填补了学校的作业空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一)社会各方的目的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1.家长的望子成龙
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起步时就要孩子进入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幼儿园、优秀的小学、优秀的中学。从课业到特长,加班加点地学习。 “减负”自哪一步开始?家长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担心自己的孩子小学时期轻松,面对初中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增多的学习任务,竞争力无从谈起,允许“减负”么?
2.教师的责任与绩效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与义务,但在中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学生的命运使得教师教书的责任越来越重,“减负”是否被认为不负责?在部分学校中,教师的绩效与学生的成绩紧密相连,教师负担很重,学生如何“減负”?
3.学校的名誉
“减负”政策并非初始实施,但各个学校却并未处处落实,并且为了生存和发展,以违反“减负令”求得自身的升学率的提高,名誉的打响,以更好的吸纳优质生源。新“减负”十条的出台无疑为当下的小学带来改革风潮,同时对于尚未有“减负”政策的中学,如何处理中小学间的衔接,是否中学就不“减负”等问题也是中学需要考虑与处理的。
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减负”历程中,正是由于教育各相关方存在着不同的忧患,这作为外部原因,导致“减负”的实施一直是个顽症,许多“减负”政策被架空,收效甚微,形成了“减负”困境。如今,在新的“减负”十条出台之际,这种困境阴影也势必使得 “减负”十条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二)教育不平等问题,即教育公平问题
为什么学生之间竞争如此激烈?归根到底是因为教育的不平等。
所谓教育不平等,是相对于教育平等而言的,是指教育领域内的一种不平等状态,从对象来看,既包括个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包括人口群体间的不平等。从逻辑顺序来看,应该包括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过程不平等和教育结果不平等三个层次的含义。
教育不平等从很多方面得以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平等着重体现在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性别间、学校间。学生身处于中国的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发达还是穷困,身处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生的性别,以及学生所在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如何,等等,上述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学生能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学生的课业负担之所以超负荷,大多由于家长和学校为争夺国内稀缺的教育资源而进行的过度竞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重点学校,看重的是重点学校的师资水平。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部平等。所以,仅仅是数量型的减负只是初级的、外在的方式,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在于质量减负,即教育公平问题的合理解决。
三、如何真正让学生“减负”?
“减负”作为一个教育话题,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可以尽量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被均衡地被满足,我们很有必要合理地解决“减负”这个具体的教育价值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减掉课业负担?有以下几点。
(一)机会公平
1.教育起点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性对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就很难实现。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都应获得平等起点的教育机会。
目前,城市中家境殷实、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的子女明显优先享受着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使得普通群众,特别是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十分堪忧,进而为了争抢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为了能真正的给学生们“减负”,国家的教育资源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地方政府也要尽力弥补自身教育发展中薄弱环节,同时,完善依法治教,在贯彻落实《教育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促进教育机会的人人平等。
2.教育过程的公平 主要指利用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学校中的教学资源、师资配备等应是平等的。但目前,国内的教育资源明显分配不平均,整个社会大发展仍是以效率优先,并未合理兼顾公平。这使得学生们在教育过程并未享受到平等的资源利用机会,强势学校的学生势必在师资、硬件设备、最新资讯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并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发展。为了得以进入强势学校,学生们只有不断的加重课业负担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为了能真正给学生“减负”,国家应进行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投入,构建教师保障体系以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保障学生教育过程的平等。
3.教育终点的公平
学生们都应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成功,就是一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作为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某项潜能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如今,中国人的成功观有些许怪异,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周围的人判定的。作为学生只有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才是成功,这是狭隘的成功观念。因此家长们很有必要摒弃现有观念里不科学的部分,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让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才有助于切实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
目前,考试成绩成为了考量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必然会导致功利性的学习。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必然超负荷。所以,“减负”之时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1.学生的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的评价,相对于成绩评价来讲,更多的应是素质评价。现已缺乏对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和创造力培养的有效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重心完全在考试成绩,学生的课业压力自然无限增大,负担也随之而来。
我國已推行素质教育多年,旨在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关于学生的评价标准的确定,应与学生的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目前,各大学开始自主招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制定了一些特色测试板块以更好的评价学生在某方面知道掌握和运用能力上的表现。这是改革传统高考制度的一大尝试。随着单一考试机制的打破,学生“减负”也会明朗许多。
2.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标准
过分强调学校之间的竞赛排名,仅通过学生成绩来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教育主管部门频繁地来评估、监督、检查教师,给教师做评比和评分。这些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全部通过课业转移给了学生。此刻的学生“减负”也应是学校和教师的“减负”。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和教师考核标准是我们逐步探索和实践的。
总之,学生“减负”问题虽说是个教育问题,但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相连,政府起主导作用之余,经济和文化抓手也相继辅助,这样,教育才能广范围的相对公平。只有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减负”。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02
[2]孙宏艳.减负的核心是教育公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9.
[3]瞿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07.
[4]谢利民.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
[5]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5.
[6]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04.
作者简介:刘玉娇,女,1990年7月出生,北京人,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减负” 教育不平等 教育公平
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着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今天,“减负”历程许久却收效甚微,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碍和抵制。尽管如此,教育领域仍就“减负”做着不懈的努力。
一、“减负”的实施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再出重拳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新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截止2013年8月29日,教育部通过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正式意见建议为5956件。其中,90%以上对教育部拟出台减负规定表示支持,认为教育部将制定减负十条规定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直面现实问题,措施很具体,出发点很好,减负深得人心。51.9%的公众对减负十条规定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对减负规定中的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等规定均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留不留作业问题,大多建议还是倾向于小学高年级应该适当留些作业,另外,有48.1%的公众分析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表达了对减负工作的期盼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望。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
学生负担过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如此,初中,高中只会更甚。在高度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依旧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减负”政策虽然一直在实施,并且不断更新,可事实上多数学生都把课业负担转移了,学校作业少了,但为了使成绩不落后于别人,课余各种补习班的负担填补了学校的作业空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一)社会各方的目的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1.家长的望子成龙
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起步时就要孩子进入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幼儿园、优秀的小学、优秀的中学。从课业到特长,加班加点地学习。 “减负”自哪一步开始?家长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担心自己的孩子小学时期轻松,面对初中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增多的学习任务,竞争力无从谈起,允许“减负”么?
2.教师的责任与绩效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与义务,但在中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学生的命运使得教师教书的责任越来越重,“减负”是否被认为不负责?在部分学校中,教师的绩效与学生的成绩紧密相连,教师负担很重,学生如何“減负”?
3.学校的名誉
“减负”政策并非初始实施,但各个学校却并未处处落实,并且为了生存和发展,以违反“减负令”求得自身的升学率的提高,名誉的打响,以更好的吸纳优质生源。新“减负”十条的出台无疑为当下的小学带来改革风潮,同时对于尚未有“减负”政策的中学,如何处理中小学间的衔接,是否中学就不“减负”等问题也是中学需要考虑与处理的。
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减负”历程中,正是由于教育各相关方存在着不同的忧患,这作为外部原因,导致“减负”的实施一直是个顽症,许多“减负”政策被架空,收效甚微,形成了“减负”困境。如今,在新的“减负”十条出台之际,这种困境阴影也势必使得 “减负”十条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二)教育不平等问题,即教育公平问题
为什么学生之间竞争如此激烈?归根到底是因为教育的不平等。
所谓教育不平等,是相对于教育平等而言的,是指教育领域内的一种不平等状态,从对象来看,既包括个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包括人口群体间的不平等。从逻辑顺序来看,应该包括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过程不平等和教育结果不平等三个层次的含义。
教育不平等从很多方面得以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平等着重体现在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性别间、学校间。学生身处于中国的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发达还是穷困,身处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生的性别,以及学生所在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如何,等等,上述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学生能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学生的课业负担之所以超负荷,大多由于家长和学校为争夺国内稀缺的教育资源而进行的过度竞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重点学校,看重的是重点学校的师资水平。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部平等。所以,仅仅是数量型的减负只是初级的、外在的方式,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在于质量减负,即教育公平问题的合理解决。
三、如何真正让学生“减负”?
“减负”作为一个教育话题,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可以尽量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被均衡地被满足,我们很有必要合理地解决“减负”这个具体的教育价值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减掉课业负担?有以下几点。
(一)机会公平
1.教育起点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性对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就很难实现。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都应获得平等起点的教育机会。
目前,城市中家境殷实、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的子女明显优先享受着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使得普通群众,特别是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十分堪忧,进而为了争抢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为了能真正的给学生们“减负”,国家的教育资源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地方政府也要尽力弥补自身教育发展中薄弱环节,同时,完善依法治教,在贯彻落实《教育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促进教育机会的人人平等。
2.教育过程的公平 主要指利用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学校中的教学资源、师资配备等应是平等的。但目前,国内的教育资源明显分配不平均,整个社会大发展仍是以效率优先,并未合理兼顾公平。这使得学生们在教育过程并未享受到平等的资源利用机会,强势学校的学生势必在师资、硬件设备、最新资讯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并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发展。为了得以进入强势学校,学生们只有不断的加重课业负担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为了能真正给学生“减负”,国家应进行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投入,构建教师保障体系以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保障学生教育过程的平等。
3.教育终点的公平
学生们都应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成功,就是一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作为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某项潜能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如今,中国人的成功观有些许怪异,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周围的人判定的。作为学生只有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才是成功,这是狭隘的成功观念。因此家长们很有必要摒弃现有观念里不科学的部分,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让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才有助于切实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
目前,考试成绩成为了考量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必然会导致功利性的学习。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必然超负荷。所以,“减负”之时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1.学生的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的评价,相对于成绩评价来讲,更多的应是素质评价。现已缺乏对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和创造力培养的有效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重心完全在考试成绩,学生的课业压力自然无限增大,负担也随之而来。
我國已推行素质教育多年,旨在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关于学生的评价标准的确定,应与学生的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目前,各大学开始自主招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制定了一些特色测试板块以更好的评价学生在某方面知道掌握和运用能力上的表现。这是改革传统高考制度的一大尝试。随着单一考试机制的打破,学生“减负”也会明朗许多。
2.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标准
过分强调学校之间的竞赛排名,仅通过学生成绩来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教育主管部门频繁地来评估、监督、检查教师,给教师做评比和评分。这些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全部通过课业转移给了学生。此刻的学生“减负”也应是学校和教师的“减负”。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和教师考核标准是我们逐步探索和实践的。
总之,学生“减负”问题虽说是个教育问题,但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相连,政府起主导作用之余,经济和文化抓手也相继辅助,这样,教育才能广范围的相对公平。只有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减负”。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02
[2]孙宏艳.减负的核心是教育公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9.
[3]瞿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07.
[4]谢利民.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
[5]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5.
[6]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04.
作者简介:刘玉娇,女,1990年7月出生,北京人,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