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07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当前,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形势,按照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我们需要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上下功夫,确保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识别能力
  意识形态风险是具体的,具有清晰的识别度。正确识别意识形态风险,是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前提。
  把握意识形态风险的特殊性。意识形态风险首先是一种政治风险,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种风险最终是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威胁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威胁。其次,意识形态风险的突出危害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政治心理,煽动性强,有些人容易被简单、偏激的思想蛊惑,成为所谓“意见领袖”和别有用心之人操纵舆论、牟取利益的工具,严重戕害社会政治信任。因此,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辨识能力,及时发现处置,坚决抵制负面的、极端的、有害的思想搞乱人心。
  在宣传舆论领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根本性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宣传舆论领域必须讲政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切实坚定理论自信,不能被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和噪音所蛊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长期跟踪、系统研究非主流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一些非主流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来源。提高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能力,必须对这些非主流社会意识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研究,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严防意识形态风险干扰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秩序,我们要系统把握思想舆论领域的基本情况,准确判断各种非主流社会意识的状况,对意识形态风险可能出现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等了然于胸。
  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评估能力
  意识形态风险表现各异,实事求是地研判意识形态风险的可能性,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办法,这就对意识形态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握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意识形态风险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提前预判,及时部署,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比如,意识形态风险一般都与社会热点相关,或者出现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或者与某些特定议题、突发事件相勾连。此外,在传播渠道上,意识形态风险往往是境内外互动的结果。
  把握重点网络舆情的走向。网络舆情是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的温床。网络舆情整体呈“点多面广”的特征,即产生舆情的点比较多,涉及的領域比较广。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重点应对可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威胁政治安全的舆情。近年来,舆情事件泛意识形态化解读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没有意识形态指向的舆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因此,要特别注意一些可能被炒作的舆情,要第一时间发现,全程跟踪,高效处置,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正确划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是评估意识形态风险时需要正确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所以,既要防止学术问题政治化,又要防止打着学术的旗号攻击和戕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处置能力
  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处置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确引导和化解由社会热点引发的舆情,扩大思想理论领域的“同行者”和“同盟军”,壮大工作队伍。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发挥引领作用,要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创新传播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漫等形式进行立体化宣传。在宣传过程中,也要切忌用力过猛、为宣传而宣传,防止“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发生。
  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引发的舆情。社会热点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话题,相关问题所衍生的意识形态争论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不仅可能滋生负面情绪,还可能撕裂社会,是意识形态风险的爆发点。面对社会热点,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研判、及时处置,及时把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大力压缩别有用心者的炒作空间。在处置社会热点舆情时,要做到稳妥把握、分类施策、疏堵结合、科学有效,避免引发二次舆情。
  建立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统一战线。我们党的一大法宝,就是建立爱国统一战线,这在应对意识形态风险中同样适用。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正能量纳入到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中来,积极打造4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主流媒体。这是专业队伍,是发挥核心作用的力量。第二支队伍是各级电子党务、政务平台,各级官方新闻发言人。他们的发言、回复都是在点滴塑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并与人民群众进行情感交流。第三支队伍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乃至于每一位共产党员。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网上舆论时,真正担负起责任,明确哪些消息可以转、哪些不应该转,转发时附带的评论是怎样的,舆情的走向会有很大不同。第四支队伍就是所有发出健康、正面声音的广大网民。这4支队伍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共同发力,降低意识形态风险。
  (作者:王炳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 王晓方
其他文献
[摘要] “共和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一批以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为目标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系统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强烈的救亡要求和坚决的反帝决心,主张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他们以“平民”自居,唯一优势是拥有知识和智力,在中国前途的观点上与保皇党大不相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型知识分子数量巨大。这批主张共和的知识分子,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  [关键词] 中国前途; 辛亥革命; 共和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庭审得以实质化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证人出庭率畸低.文章试图通过对80,351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研究发现,案件重大程度、法官工作量、司法资源充足程度、辩方是否申请证人出庭等因素对证人出庭存在显著影响,而标示案件复杂程度的犯罪人数、罪数、法定量刑情节等变量与证人出庭与否的关系并不显著.即使在“提高证人出庭率”的政策背景下,证人出庭仍然受制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特别是辩护律师参与的阙如、法官案件负担的不均、司法财政经费的欠缺等,使得“证人出庭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要落
“饭圈”又称粉丝圈,本是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随着文娱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明星经纪公司、平台机构、资本等多方力量的介入下,“饭圈”逐渐“出圈”,成为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利益圈层,随之产生了一些乱象。这主要包括诱导粉丝应援集资、攀比炫富、刷分控评、互撕谩骂、干扰舆论等,渐成社会毒瘤,严重干扰正常的文娱秩序,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影響。“饭圈”现象,事关我国文化安全,事关民
期刊
犯罪增长和冤假错案问题近年来讨论热烈,但惩罚不确定和威吓不足所导致的错放问题却鲜有研究.1986-2019年的法律年鉴数据显示,刑事司法虽在命案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但对其他类型犯罪应对不足甚至放纵也是其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破案和逮捕、起诉、审判率低,且呈明显递减趋势;疑似犯罪不立案、不起诉,职务犯罪受案、立案量都显著下降;拘役和非监禁刑比重成倍上升,刑罚不当轻缓化现象明显.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各种惩罚不确定性指标对犯罪增长有显著影响.中国在转型时期需坚持惩罚确定性,继续用严格的刑事司法措施和监禁刑控制犯罪.
[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被中国化并产生了具有理论引导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的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正是在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且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提出了具体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为新思想新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道路探索,尝试了制度变革,准备了新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