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抗苗勒氏管激素(AM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测定我院2016年4月~2016年6月15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5例(观察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性激素、两侧卵巢卵细胞数量,及对照组30例月经周期正常女性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AM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血清AMH与LH、卵泡数及睾酮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进展中抗苗勒氏管激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测定血清AMH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抗苗勒氏管激素 性激素 进展
囊卵巢综合征(PCOS)属于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5%~10%,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截止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和无排卵性不孕症的常见病因[1]。根据研究,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及进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PCOS患者为独享,测定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并与正常月经周期患者比较,分析血清AMH在PCOS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我院2016年4月~2016年6月15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2±10.2)岁,均符合2003年鹿特丹会议制定的PCOS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以下3项中2项即可判断为PCOS:(1)偶发排卵或无排卵;(2)临床或生化指标显示有高雄激素血症;(3)多囊性卵巢经B超检查双侧卵巢内直径低于10mm的卵泡数超过12个。近段时间内患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并且经输卵管造影证实输卵管通常,对象精液检查正常。选取正常月经周期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3.7±11.2)岁,无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
1.2 方法
测量患者的身高、体征,计算患者BMI,并于月经来潮第3~5d或观察组患者停经后经阴道B超证实,无优势卵泡空腹采血,将血清分离后分装冻存于冷冻环境下待测[2]。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清AMH水平行检测,基础性激素水平测定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法(采用天津德普公司生产的试剂盒)[3]。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資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年龄、体重计BMI指标比较观察组平均年龄(34.2±10.2)岁,平均体重(60.3±8.2)kg、BMI(24.6±6.1);对照组平均年龄(33.7±11.2)、体重(53.6±5.12)kg、BMI(20.3±4.12)。两组体重、BMI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性激素指标比较观察组LH、PSH、PRL、E2、T及卵泡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表2。
2.3 两组血清AMH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AMH水平(12.70±6.12)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2±4.08)pmol/l,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血清AMH与指标相关性观察组血清AMH水平与LH、T及卵泡数均为明显的正相关(r=0.378、r=0.610、r=0.724,P<0.05=。对照组血清AMH与卵泡数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约为5%~10%,以小卵泡发育阻滞及无排卵为主要特征,并且经常存在多种激素分泌异常。截至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研究PCOS与血清AMH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其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研究较多,但是PCO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患者卵泡初始募集异常,导致小窦卵泡数量过多及优势卵泡选择障碍,最终导致不排卵。
而AMH属于β-转化生长因素家族的一员,由小囊状卵泡及窦前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可于生育期女性外周血中检测出,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AMH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为血清AMH由窦前与小窦卵泡颗粒细胞分泌,能直观反映始基卵泡数量,也是早期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的有效指标。但在多重因素下,会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体重、BMI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LH、PSH、PRL、E2、T及卵泡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血清AMH水平与LH、T及卵泡数均为明显的正相关(r=0.378、r=0.610、r=0.724,P<0.05=,提示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进展中,抗苗勒氏管激素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女性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认为,抗苗勒氏管激素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新雄.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0,36(12):31-32.
[2]徐敏.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3]王飞苗,罗艳,马会明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干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04):482-485.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抗苗勒氏管激素 性激素 进展
囊卵巢综合征(PCOS)属于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5%~10%,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截止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和无排卵性不孕症的常见病因[1]。根据研究,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及进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PCOS患者为独享,测定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并与正常月经周期患者比较,分析血清AMH在PCOS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我院2016年4月~2016年6月15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2±10.2)岁,均符合2003年鹿特丹会议制定的PCOS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以下3项中2项即可判断为PCOS:(1)偶发排卵或无排卵;(2)临床或生化指标显示有高雄激素血症;(3)多囊性卵巢经B超检查双侧卵巢内直径低于10mm的卵泡数超过12个。近段时间内患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并且经输卵管造影证实输卵管通常,对象精液检查正常。选取正常月经周期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3.7±11.2)岁,无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
1.2 方法
测量患者的身高、体征,计算患者BMI,并于月经来潮第3~5d或观察组患者停经后经阴道B超证实,无优势卵泡空腹采血,将血清分离后分装冻存于冷冻环境下待测[2]。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清AMH水平行检测,基础性激素水平测定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法(采用天津德普公司生产的试剂盒)[3]。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資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年龄、体重计BMI指标比较观察组平均年龄(34.2±10.2)岁,平均体重(60.3±8.2)kg、BMI(24.6±6.1);对照组平均年龄(33.7±11.2)、体重(53.6±5.12)kg、BMI(20.3±4.12)。两组体重、BMI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性激素指标比较观察组LH、PSH、PRL、E2、T及卵泡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表2。
2.3 两组血清AMH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AMH水平(12.70±6.12)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2±4.08)pmol/l,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血清AMH与指标相关性观察组血清AMH水平与LH、T及卵泡数均为明显的正相关(r=0.378、r=0.610、r=0.724,P<0.05=。对照组血清AMH与卵泡数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约为5%~10%,以小卵泡发育阻滞及无排卵为主要特征,并且经常存在多种激素分泌异常。截至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研究PCOS与血清AMH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其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研究较多,但是PCO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患者卵泡初始募集异常,导致小窦卵泡数量过多及优势卵泡选择障碍,最终导致不排卵。
而AMH属于β-转化生长因素家族的一员,由小囊状卵泡及窦前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可于生育期女性外周血中检测出,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AMH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为血清AMH由窦前与小窦卵泡颗粒细胞分泌,能直观反映始基卵泡数量,也是早期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的有效指标。但在多重因素下,会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体重、BMI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LH、PSH、PRL、E2、T及卵泡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血清AMH水平与LH、T及卵泡数均为明显的正相关(r=0.378、r=0.610、r=0.724,P<0.05=,提示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进展中,抗苗勒氏管激素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女性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认为,抗苗勒氏管激素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新雄.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0,36(12):31-32.
[2]徐敏.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3]王飞苗,罗艳,马会明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干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04):4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