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新形势下常规公交在外部小汽车、网约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全方位竞争下的发展现状,剖析常规公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从政策保障、网络优化、场站支撑、路权优先、智慧赋能等五个方面提出常规公交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常规公交;网络优化;场站支撑;智慧赋能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个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常规公交在外部小汽车、网约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全方位竞争下进入下降通道,客流被分流明显,客流下降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1]。因此,需要全面分析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发展问题和困境,制定新时期常规公交发展思路和对策。
1 常规公交发展总体情况
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以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客流量呈现大幅增长,但近年来,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城市常规公交客流量出现明显下滑。
1.1 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线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以南京为例,2010年公交车辆数为6 053辆,2018年为9 246辆,增长约53%,同时线路里程增长高达81%,极大地满足居民出行需求[2]。
1.2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客流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增长,但是面对的却是客流量的持续下滑,据统计,2018年南京常规公交客流量比2010年下降约15%。而轨道交通客流量从2010年的2.1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11.1亿人次,增长高达429%,并且仍将持续增长。
2 常规公交发展存在问题及困境
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着系统性问题(即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运营服务不到位),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可靠性差),致使吸引力下降(向个体交通转移),最终产生交通拥堵进而反向推拉(恶性循环)。
其具体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财政补贴机制不健全,企业持续亏损
近几年,政府财政补贴不断投入,但公交运营成本也不断增加,同时客流下降带来的票款收入也持续下降,企业持续亏损,致使服务水平进一步下降。
2.2 线网布局不合理,层次不清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公交线路数和线路里程不断增加,线网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线网同质性严重,尚未根据乘客需求进行分级分层,服务标准和车辆配置未体现差异化。
2.3 场站控制力不足,缺口大
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于公交客流增长需求,制约着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4 专用道设置与需求不匹配,尚未成网
部分城市由于考慮到对社会车辆的影响,在公交客流走廊上并未设置公交专用道,相反为了完成公交专用道建设计划,在公交线路较少、公交客流不大的道路设置专用道,造成道路资源浪费。
2.5 高峰期发车间隔大,吸引力下降
为节约成本,高峰期增加发车间隔,发车间隔过大,居民候车时间长,公交吸引力严重下降。
3 常规公交发展思路及对策
为应对新形势下常规公交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充分思考,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常规公交良性发展。本节从政策保障、网络优化、场站支撑、路权优先、智慧赋能等五大方面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
3.1 完善财政补贴机制,维持公交企业良性发展
3.1.1 基于成本规制补贴机制,实施“定额+单项”补贴制度
即政府通过核定企业服务规模,并按照运营指标及服务质量考核结果,核定企业的年度财政补贴总额,实现公益性服务和激励企业增收节支[3]。
(1)定额补贴:包括人工费用、车辆运行费用、财务费用等,其中每年在核定的定额补贴金额中提取30%,作为考核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
(2)单项补贴:包含乘车优惠补贴、新能源汽车使用补贴、生僻线路补贴、公交信息化建设补贴、中央油价补贴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单独计算给予补贴
3.1.2 引入“三维”针对性补贴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1)第一维,公交客流增收计提奖励。针对客流的增长,增长部分带来的票款收入的50%作为公司补贴。
(2)第二维,运营成本节支鼓励。各类不同成本,按照核定节约出来的部分,作为企业的激励补贴。
(3)第三维,针对性考核。以平均车公里营收和早/晚平高峰发车班车比作为考核指标。
3.2 建立多层次的公交线网和服务体系,提升公交效益和效率
3.2.1 构建多层次公交线网体系
基于线网功能定位,梳理和构建公交线网层次结构,形成快线、干线、普线和支线四级线网。结合“智慧公交”建设,基于多源公交数据驱动,实现公交线网精准规划。
3.2.2 构建多层次公交服务体系
平衡公交运营效率与效益,针对不同线网层级、不同区域、不同客流情况采取差别化的服务模式,实现精准投放、精准服务。
3.3 完善公交场站规划实施机制,推进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3.3.1 建立年度公交场站缺口评估制度,编制年度公交场站建设计划
建立年度公交场站缺口评估制度,结合招拍挂用地、保障房用地供应计划及城市更新计划,编制年度公交场站建设计划;并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立顺畅的互动协调机制,争取落实配建公交首末站,加强公交场站的规划实施。
3.3.2 建立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实施机制[4]
研究出台制度化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实施框架,制定指导配建公交首末站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实施细则与操作办法;完善“一书三证”中配建公交首末站的相关规定;优化配建公交首末站实施全过程的协调机制。 3.3.3 建立完善的配建公交首末站标准规范体系
在考虑配建公交首末站实际运营需求的基础上,按功能将配建公交首末站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场站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3.3.4 推动建立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机制
推动公交场站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制定相关综合开发标准、规范和要求,完善公交场站建设投融资模式,建立城市公交用地综合开发增值效益反哺机制。
3.4 强化公交专用路权保障,实现公交提质提速
3.4.1 打造专用道网络体系
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建设公交优先路权保障,提高公交专用道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公交运营提速提供专用路权保障提供支撑。
依托公交快线网络,进一步拓展专用道网络。对于骨架公交客流走廊,可结合快速路、主干道设置路中式高等级专用道,提高骨架走廊运输能力。
向专用道覆盖薄弱地区拓展路侧式专用道网络。对未覆盖专用道的既有道路,结合道路、客流条件,拓展专用道网络;对新建改扩建道路,结合公交客流走廊分布情况,在新建、改扩建过程中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设施。
3.4.2 完善公交优先信号系统
一是对既有专用道进行精细化改造,包含路口专用的设置、以及非机动车道与专用道的协调、出入口的设置、信号优先等,提高公交专用道的连续性;二是采取多元化监控措施,加强执法。例如视频监控、电子警察、车载探头和站台监控等,加强公交专用道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既有专用道的路权。
3.5 打造智慧公交体系,为市民提供精准公交服务
建设智慧公交大脑系统,提升公交运营调度水平,促进公交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實现政府、企业、市民良性互动。
3.5.1 面向乘客层面:数据驱动的智慧公交全面可视化
通过对轨迹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公交GPS数据、公交线路站点基础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公交车辆运行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形成面向公众乘客的完善信息服务。
3.5.2 面向企业层面:高品质、科学化的公交运营调度
基于大数据对公交运营的把握和问题的诊断,准确把握公交运营现状(客流匹配性、服务准点性、车辆运行效率等),并对其进行预测、诊断、预警,提出可靠、准点、快速、便捷的公交线网、运营调度方案。
3.5.3 面向决策层面:精细化精准化的全方位诊断评估
面向问题与需求,对公交系统进行运行评价分析与健康诊断,包括健康状况鉴定、致因诊断分析、改善方案生成和改善效果评价,实现问题定位更精准、诊断思路更清晰、改善方案更实用。
4 结语
面对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常规公交客流量持续下滑已是既成事实,本文从财政补贴、线网、场站、专用道、运营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本文从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多层次公交线网和服务体系、完善公交场站规划实施机制、强化公交专用路权保障以及打造智慧公交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思路和对策,努力构建一个财政可承担的便捷、高效、集约公共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澍.新形势下广州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19(3):74-76.
[2]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南京市规划局,2011-2019.
[3]《完善公交企业成本规制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宁政办发〔2017〕31号),南京: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
[4]林锦山,孙永海,梁倩玉.深圳市公交首末站配建实施机制研究[J].规划管理,2013(7):70-73.
关键词:常规公交;网络优化;场站支撑;智慧赋能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个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常规公交在外部小汽车、网约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全方位竞争下进入下降通道,客流被分流明显,客流下降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1]。因此,需要全面分析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发展问题和困境,制定新时期常规公交发展思路和对策。
1 常规公交发展总体情况
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以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客流量呈现大幅增长,但近年来,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城市常规公交客流量出现明显下滑。
1.1 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线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以南京为例,2010年公交车辆数为6 053辆,2018年为9 246辆,增长约53%,同时线路里程增长高达81%,极大地满足居民出行需求[2]。
1.2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客流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增长,但是面对的却是客流量的持续下滑,据统计,2018年南京常规公交客流量比2010年下降约15%。而轨道交通客流量从2010年的2.1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11.1亿人次,增长高达429%,并且仍将持续增长。
2 常规公交发展存在问题及困境
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着系统性问题(即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运营服务不到位),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可靠性差),致使吸引力下降(向个体交通转移),最终产生交通拥堵进而反向推拉(恶性循环)。
其具体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财政补贴机制不健全,企业持续亏损
近几年,政府财政补贴不断投入,但公交运营成本也不断增加,同时客流下降带来的票款收入也持续下降,企业持续亏损,致使服务水平进一步下降。
2.2 线网布局不合理,层次不清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公交线路数和线路里程不断增加,线网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线网同质性严重,尚未根据乘客需求进行分级分层,服务标准和车辆配置未体现差异化。
2.3 场站控制力不足,缺口大
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于公交客流增长需求,制约着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4 专用道设置与需求不匹配,尚未成网
部分城市由于考慮到对社会车辆的影响,在公交客流走廊上并未设置公交专用道,相反为了完成公交专用道建设计划,在公交线路较少、公交客流不大的道路设置专用道,造成道路资源浪费。
2.5 高峰期发车间隔大,吸引力下降
为节约成本,高峰期增加发车间隔,发车间隔过大,居民候车时间长,公交吸引力严重下降。
3 常规公交发展思路及对策
为应对新形势下常规公交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充分思考,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常规公交良性发展。本节从政策保障、网络优化、场站支撑、路权优先、智慧赋能等五大方面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
3.1 完善财政补贴机制,维持公交企业良性发展
3.1.1 基于成本规制补贴机制,实施“定额+单项”补贴制度
即政府通过核定企业服务规模,并按照运营指标及服务质量考核结果,核定企业的年度财政补贴总额,实现公益性服务和激励企业增收节支[3]。
(1)定额补贴:包括人工费用、车辆运行费用、财务费用等,其中每年在核定的定额补贴金额中提取30%,作为考核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
(2)单项补贴:包含乘车优惠补贴、新能源汽车使用补贴、生僻线路补贴、公交信息化建设补贴、中央油价补贴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单独计算给予补贴
3.1.2 引入“三维”针对性补贴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1)第一维,公交客流增收计提奖励。针对客流的增长,增长部分带来的票款收入的50%作为公司补贴。
(2)第二维,运营成本节支鼓励。各类不同成本,按照核定节约出来的部分,作为企业的激励补贴。
(3)第三维,针对性考核。以平均车公里营收和早/晚平高峰发车班车比作为考核指标。
3.2 建立多层次的公交线网和服务体系,提升公交效益和效率
3.2.1 构建多层次公交线网体系
基于线网功能定位,梳理和构建公交线网层次结构,形成快线、干线、普线和支线四级线网。结合“智慧公交”建设,基于多源公交数据驱动,实现公交线网精准规划。
3.2.2 构建多层次公交服务体系
平衡公交运营效率与效益,针对不同线网层级、不同区域、不同客流情况采取差别化的服务模式,实现精准投放、精准服务。
3.3 完善公交场站规划实施机制,推进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3.3.1 建立年度公交场站缺口评估制度,编制年度公交场站建设计划
建立年度公交场站缺口评估制度,结合招拍挂用地、保障房用地供应计划及城市更新计划,编制年度公交场站建设计划;并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立顺畅的互动协调机制,争取落实配建公交首末站,加强公交场站的规划实施。
3.3.2 建立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实施机制[4]
研究出台制度化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实施框架,制定指导配建公交首末站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实施细则与操作办法;完善“一书三证”中配建公交首末站的相关规定;优化配建公交首末站实施全过程的协调机制。 3.3.3 建立完善的配建公交首末站标准规范体系
在考虑配建公交首末站实际运营需求的基础上,按功能将配建公交首末站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场站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3.3.4 推动建立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机制
推动公交场站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制定相关综合开发标准、规范和要求,完善公交场站建设投融资模式,建立城市公交用地综合开发增值效益反哺机制。
3.4 强化公交专用路权保障,实现公交提质提速
3.4.1 打造专用道网络体系
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建设公交优先路权保障,提高公交专用道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公交运营提速提供专用路权保障提供支撑。
依托公交快线网络,进一步拓展专用道网络。对于骨架公交客流走廊,可结合快速路、主干道设置路中式高等级专用道,提高骨架走廊运输能力。
向专用道覆盖薄弱地区拓展路侧式专用道网络。对未覆盖专用道的既有道路,结合道路、客流条件,拓展专用道网络;对新建改扩建道路,结合公交客流走廊分布情况,在新建、改扩建过程中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设施。
3.4.2 完善公交优先信号系统
一是对既有专用道进行精细化改造,包含路口专用的设置、以及非机动车道与专用道的协调、出入口的设置、信号优先等,提高公交专用道的连续性;二是采取多元化监控措施,加强执法。例如视频监控、电子警察、车载探头和站台监控等,加强公交专用道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既有专用道的路权。
3.5 打造智慧公交体系,为市民提供精准公交服务
建设智慧公交大脑系统,提升公交运营调度水平,促进公交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實现政府、企业、市民良性互动。
3.5.1 面向乘客层面:数据驱动的智慧公交全面可视化
通过对轨迹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公交GPS数据、公交线路站点基础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公交车辆运行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形成面向公众乘客的完善信息服务。
3.5.2 面向企业层面:高品质、科学化的公交运营调度
基于大数据对公交运营的把握和问题的诊断,准确把握公交运营现状(客流匹配性、服务准点性、车辆运行效率等),并对其进行预测、诊断、预警,提出可靠、准点、快速、便捷的公交线网、运营调度方案。
3.5.3 面向决策层面:精细化精准化的全方位诊断评估
面向问题与需求,对公交系统进行运行评价分析与健康诊断,包括健康状况鉴定、致因诊断分析、改善方案生成和改善效果评价,实现问题定位更精准、诊断思路更清晰、改善方案更实用。
4 结语
面对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常规公交客流量持续下滑已是既成事实,本文从财政补贴、线网、场站、专用道、运营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常规公交面临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本文从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多层次公交线网和服务体系、完善公交场站规划实施机制、强化公交专用路权保障以及打造智慧公交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思路和对策,努力构建一个财政可承担的便捷、高效、集约公共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澍.新形势下广州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19(3):74-76.
[2]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南京市规划局,2011-2019.
[3]《完善公交企业成本规制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宁政办发〔2017〕31号),南京: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
[4]林锦山,孙永海,梁倩玉.深圳市公交首末站配建实施机制研究[J].规划管理,2013(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