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张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抑郁症治疗,然而这半年的治疗并没有带来任何起色。其间,他一度想到过自杀。而仅存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自杀
在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最严重的时候,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地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
这些天,是我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期。同时服用这么多种药(加在一起每天服用十几粒),药的正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却一个不落地出现了。
那一段時间,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我对自己说:“熬了四个月,终于是这几种药把我打垮了。”
完全是靠理智,遏制住想自杀的念头。记得那时乘电梯,都用理智告诉自己,远离电梯旁的窗口。就怕自己瞬间冲动一跃而下。
这段话摘自媒体人张进的新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在这本书中,张进描述了自己耶稣受难记般的抑郁症经历。作为一个曾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痊愈后,张进大力钻研精神疾病学,写下了这本《渡过》。
提到写《渡过》的初衷,张进说:“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怕别人知道自己患病或者曾经患病,也有些人正在患病而不自知。我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给其他抑郁症患者借鉴,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他们的痛苦。”
患上抑郁症,没有任何缘由
在患上抑郁症之前,张进是听过“抑郁症”这个词的。但人人似乎都有事不关己的心态,那个时候的张进,从来都不觉得自己会和这个词有什么关系。至于患了抑郁症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他也毫不了解。
直到2011年的下半年,张进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下降,他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抑郁症已经悄然来袭。
起初,张进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顺畅,不像过去那样,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事编辑工作的张进,本来是一个做事效率极高的人,同事们也称他为一把“快刀”。因为张进编记者的稿子时,无论什么乱七八糟的稿件,只要他“咔嚓”几刀下去,一篇稿子的模样就出来了。但2011年11月之后,张进发觉自己记忆力在下降,反应也不敏捷,处理问题也很犹豫,一件寻常的事,往往也不知怎么去做。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情绪也出了问题,变得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吃啊、玩啊,都索然无味。而且编辑部开会时,他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
张进身边的人也觉察到他的变化,很多同事都会关心地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对于朋友的关心,张进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说:“大概是睡眠不好吧。”
那个时候,张进觉得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睡眠障碍。那一段时间,他的睡眠从每天五六个小时,减少到三四个小时,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困顿不堪。“或许因为这个影响工作吧。”张进告诉自己。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13年3月,张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发展到即使服用了安眠药也无法入睡的状态。他的工作能力也下降到了极点。比如过去的他,列个采访提纲基本是信手拈来的事,但那时却千难万难。“那个时候,看到的都是字儿,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一句话。”
对此,张进感觉非常恐惧。后来他才知道,那些症状其实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即生命能量的流失。
2013年3月,正值两会,张进作为后方编辑参与两会的报道工作,但他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工作,即使是改记者的稿子,他也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仅仅改个导语,他就会花很长时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完。在那之后,张进就请假了。
“起先以为,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开始。那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疾病、承认疾病、处理疾病的痛苦过程。那个时候我必须接受自己是一个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张进说。
2013年,张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抑郁症治疗,然而这半年的治疗并没有带来任何起色。其间,他一度想到过自杀。而仅存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自杀。他列了个清单,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以下几件事:一、不自杀;二、按医嘱吃药,一粒都不少;三、每餐努力多吃一口饭,增强抵抗力;四、体力允许,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这个清单是他无师自通的方法,也帮他挺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日子。
两次治疗,病情好转
结束了第一个半年的治疗,张进在友人的推荐下,找到了安定医院的姜涛医生。换了医生治疗以后,张进又进入了另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姜涛对张进使用的是联合用药法,下药很猛,第一次就给他开了6种药,同时服用,每天服药多达16粒。
服药一周后,没有明显效果。复诊时,姜涛修改了药方,剔除了一两种药,又换上另外一两种。“我那时完全不懂,听之任之,就是觉得不管咋样要坚持”。
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是张进最煎熬的日子。药的副作用集中显现出来了。最困难的时候,张进走路踉踉跄跄,手抖得都抓不住筷子,喉咙也发不出声音。
转机在换药后的第19天出现:张进发现他可以玩手机了。这个手机是在张进得病之前买的,病后一直没有精力使用它。那一天,他就像过去一样坐着玩手机玩了半个小时,这让他感到很震惊,他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了。
此后,张进的情况越来越好,医生又给他换了一些新药。慢慢的,他的药方逐渐固定了下来,走向了逐渐康复的道路。
开始对抑郁症进行研究
在病情差不多好转的时候,张进就怀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写下了关于抑郁症的第一篇文章《地狱归来》。文章大致记叙了他得病治病的过程,从那时起,他也走上了研究抑郁症的道路。
也许是出于媒体人探究真相的本能,在病愈后至今的两年时间里,张进把抑郁症作为了他的选题和探究对象,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去了解。他把自己先后用过的11种药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然后研究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并扩展到对大脑的研究;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病例,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
在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最严重的时候,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地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
这些天,是我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期。同时服用这么多种药(加在一起每天服用十几粒),药的正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却一个不落地出现了。
那一段時间,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我对自己说:“熬了四个月,终于是这几种药把我打垮了。”
完全是靠理智,遏制住想自杀的念头。记得那时乘电梯,都用理智告诉自己,远离电梯旁的窗口。就怕自己瞬间冲动一跃而下。
这段话摘自媒体人张进的新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在这本书中,张进描述了自己耶稣受难记般的抑郁症经历。作为一个曾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痊愈后,张进大力钻研精神疾病学,写下了这本《渡过》。
提到写《渡过》的初衷,张进说:“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怕别人知道自己患病或者曾经患病,也有些人正在患病而不自知。我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给其他抑郁症患者借鉴,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他们的痛苦。”
患上抑郁症,没有任何缘由
在患上抑郁症之前,张进是听过“抑郁症”这个词的。但人人似乎都有事不关己的心态,那个时候的张进,从来都不觉得自己会和这个词有什么关系。至于患了抑郁症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他也毫不了解。
直到2011年的下半年,张进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下降,他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抑郁症已经悄然来袭。
起初,张进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顺畅,不像过去那样,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事编辑工作的张进,本来是一个做事效率极高的人,同事们也称他为一把“快刀”。因为张进编记者的稿子时,无论什么乱七八糟的稿件,只要他“咔嚓”几刀下去,一篇稿子的模样就出来了。但2011年11月之后,张进发觉自己记忆力在下降,反应也不敏捷,处理问题也很犹豫,一件寻常的事,往往也不知怎么去做。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情绪也出了问题,变得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吃啊、玩啊,都索然无味。而且编辑部开会时,他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
张进身边的人也觉察到他的变化,很多同事都会关心地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对于朋友的关心,张进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说:“大概是睡眠不好吧。”
那个时候,张进觉得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睡眠障碍。那一段时间,他的睡眠从每天五六个小时,减少到三四个小时,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困顿不堪。“或许因为这个影响工作吧。”张进告诉自己。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13年3月,张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发展到即使服用了安眠药也无法入睡的状态。他的工作能力也下降到了极点。比如过去的他,列个采访提纲基本是信手拈来的事,但那时却千难万难。“那个时候,看到的都是字儿,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一句话。”
对此,张进感觉非常恐惧。后来他才知道,那些症状其实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即生命能量的流失。
2013年3月,正值两会,张进作为后方编辑参与两会的报道工作,但他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工作,即使是改记者的稿子,他也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仅仅改个导语,他就会花很长时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完。在那之后,张进就请假了。
“起先以为,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开始。那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疾病、承认疾病、处理疾病的痛苦过程。那个时候我必须接受自己是一个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张进说。
2013年,张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抑郁症治疗,然而这半年的治疗并没有带来任何起色。其间,他一度想到过自杀。而仅存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自杀。他列了个清单,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以下几件事:一、不自杀;二、按医嘱吃药,一粒都不少;三、每餐努力多吃一口饭,增强抵抗力;四、体力允许,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这个清单是他无师自通的方法,也帮他挺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日子。
两次治疗,病情好转
结束了第一个半年的治疗,张进在友人的推荐下,找到了安定医院的姜涛医生。换了医生治疗以后,张进又进入了另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姜涛对张进使用的是联合用药法,下药很猛,第一次就给他开了6种药,同时服用,每天服药多达16粒。
服药一周后,没有明显效果。复诊时,姜涛修改了药方,剔除了一两种药,又换上另外一两种。“我那时完全不懂,听之任之,就是觉得不管咋样要坚持”。
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是张进最煎熬的日子。药的副作用集中显现出来了。最困难的时候,张进走路踉踉跄跄,手抖得都抓不住筷子,喉咙也发不出声音。
转机在换药后的第19天出现:张进发现他可以玩手机了。这个手机是在张进得病之前买的,病后一直没有精力使用它。那一天,他就像过去一样坐着玩手机玩了半个小时,这让他感到很震惊,他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了。
此后,张进的情况越来越好,医生又给他换了一些新药。慢慢的,他的药方逐渐固定了下来,走向了逐渐康复的道路。
开始对抑郁症进行研究
在病情差不多好转的时候,张进就怀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写下了关于抑郁症的第一篇文章《地狱归来》。文章大致记叙了他得病治病的过程,从那时起,他也走上了研究抑郁症的道路。
也许是出于媒体人探究真相的本能,在病愈后至今的两年时间里,张进把抑郁症作为了他的选题和探究对象,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去了解。他把自己先后用过的11种药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然后研究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并扩展到对大脑的研究;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病例,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