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学科性质在于其基础的工具性,强大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理性学科呈逻辑性的线性知识。语文知识呈一定的厚度积累,需要我们立足课堂,延伸课下,联系生活,无限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语文范畴,构建绿色的生态课堂。作为一名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还需要有效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学习素材,加以整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这一课改行进中的新热点。多年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不甚成熟,还望大家给予指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一直都处于相对封闭的课程体系当中,教师拘泥于现有的教参资料与课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缺乏一定的课程整合意识。久而久之,本应是一股汩汩流淌的语文之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不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与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素养的初衷背道而驰。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共享一二,望抛砖引玉,点燃这一课程改革新热点。
一、古今整合,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时代的活力
不可否认,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长期陷于教法单一、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泥淖之中不可自拔。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挖掘文言文鲜活的生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新使用了各种生本课堂模式与教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地将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文言文课堂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譬如,笔者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就结合牛汉的写景名篇《滹沱河和我》进行了课程整合,将两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不同时代的作品穿越时空的限制,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对接。首先是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景顺序,《三峡》是按照先写山,再写水,按照夏天、春冬、秋季的顺序来写。《滹沱河和我》则先写沉睡着的滹沱河,再写咆哮时的滹沱河。两者略有差异,卻让学生树立了“写景,要根据具体的景物特点,选择适宜的写景顺序”这一语文意识。其次,两文在写作方法的选择上也值得推敲、斟酌。《三峡》在突出夏天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时,采用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同样,《滹沱河和我》也先写了滹沱河的安静与沉默,为后面写它磅礴的气势蓄势,做足了铺垫,巧妙地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不仅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意识,更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内外整合,让综合性学习扎根语文的世界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口语交际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教材编排的综合性学习知识板块体现得尤为明显。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试图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拥有良好的口才,扎实的实践能力。为此,我加强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避免了综合性学习走过场、重形式的弊端,使其扎根于语文的世界当中,更踏实、高效。
譬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光盘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在劝诫黄先生所认为的“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这一观点时,学生们表达得总是词不达意,或者思维混乱、杂乱无章。于是,笔者联系了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引导学生观点鲜明、层层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谈骨气》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我们也要首先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粮食来之不易,请客够吃就行。其次,《谈骨气》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我们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陈述。(1)厉行节约、爱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如果我们能用多余的粮食拯救饥饿的人群,那才是最好的面子。最后,《谈骨气》一文号召我们要“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我们也要向黄先生之流发出“希望你爱惜粮食,更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的倡议。如此,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实践能力,更让学生坚定了“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学习意识。
三、读写整合,让写作活动插上腾飞的双翼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写作则是学生表达自我、倾吐心声的主要方式。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读写整合不仅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潮流,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发乎语文学科知识的本真,诠释了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譬如,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发现其中“赖床挨打”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有“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的语言描写,更有“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等细节刻画。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模仿本文细节描写的写法,观察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时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并运用恰当、生动的细节来进行描写。由于有了教材课文的范例,学生们写起来驾轻就熟,不但下笔千言、滔滔不绝,更情感真挚、生动传神,取得了良好的写作效果。
总之,教者,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的传声筒,更应该是教材的设计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教材,更要善于挖掘和整合教材,让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在我们教师的手里经过不断整合之后焕发出鲜活的色彩,激发学生蓬勃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建设人才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靳朝锐.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初探[J].神州,2012(12).
[2]刘云.初中语文教材整合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2010(8).
(编辑:刘佳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一直都处于相对封闭的课程体系当中,教师拘泥于现有的教参资料与课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缺乏一定的课程整合意识。久而久之,本应是一股汩汩流淌的语文之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不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与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素养的初衷背道而驰。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共享一二,望抛砖引玉,点燃这一课程改革新热点。
一、古今整合,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时代的活力
不可否认,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长期陷于教法单一、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泥淖之中不可自拔。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挖掘文言文鲜活的生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新使用了各种生本课堂模式与教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地将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文言文课堂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譬如,笔者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就结合牛汉的写景名篇《滹沱河和我》进行了课程整合,将两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不同时代的作品穿越时空的限制,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对接。首先是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景顺序,《三峡》是按照先写山,再写水,按照夏天、春冬、秋季的顺序来写。《滹沱河和我》则先写沉睡着的滹沱河,再写咆哮时的滹沱河。两者略有差异,卻让学生树立了“写景,要根据具体的景物特点,选择适宜的写景顺序”这一语文意识。其次,两文在写作方法的选择上也值得推敲、斟酌。《三峡》在突出夏天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时,采用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同样,《滹沱河和我》也先写了滹沱河的安静与沉默,为后面写它磅礴的气势蓄势,做足了铺垫,巧妙地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不仅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意识,更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内外整合,让综合性学习扎根语文的世界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口语交际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教材编排的综合性学习知识板块体现得尤为明显。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试图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拥有良好的口才,扎实的实践能力。为此,我加强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避免了综合性学习走过场、重形式的弊端,使其扎根于语文的世界当中,更踏实、高效。
譬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光盘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在劝诫黄先生所认为的“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这一观点时,学生们表达得总是词不达意,或者思维混乱、杂乱无章。于是,笔者联系了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引导学生观点鲜明、层层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谈骨气》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我们也要首先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粮食来之不易,请客够吃就行。其次,《谈骨气》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我们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陈述。(1)厉行节约、爱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如果我们能用多余的粮食拯救饥饿的人群,那才是最好的面子。最后,《谈骨气》一文号召我们要“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我们也要向黄先生之流发出“希望你爱惜粮食,更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的倡议。如此,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实践能力,更让学生坚定了“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学习意识。
三、读写整合,让写作活动插上腾飞的双翼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写作则是学生表达自我、倾吐心声的主要方式。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读写整合不仅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潮流,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发乎语文学科知识的本真,诠释了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譬如,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发现其中“赖床挨打”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有“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的语言描写,更有“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等细节刻画。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模仿本文细节描写的写法,观察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时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并运用恰当、生动的细节来进行描写。由于有了教材课文的范例,学生们写起来驾轻就熟,不但下笔千言、滔滔不绝,更情感真挚、生动传神,取得了良好的写作效果。
总之,教者,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的传声筒,更应该是教材的设计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教材,更要善于挖掘和整合教材,让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在我们教师的手里经过不断整合之后焕发出鲜活的色彩,激发学生蓬勃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建设人才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靳朝锐.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初探[J].神州,2012(12).
[2]刘云.初中语文教材整合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2010(8).
(编辑:刘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