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物世界中,假若自己的家园突然有一个掠食者闯了进来,那会发生什么呢?为了寻找答案,荷兰莱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雅克·冯·艾塞尔的团队研究了一种生活在东非维多丽亚湖中的丽鱼科鱼。这种鱼色彩丰富,善于变化,是很多生物学家青睐的研究对象。
  丽鱼“变形记”
  
  丽鱼“变形记”发端于一种掠食者的到来,这种掠食者名为尼罗河鲈鱼。20世纪50年代,为了促进湖泊渔业的发展,乌干达政府引进了这种美味的鱼类。在此后的30年里,维多丽亚湖中的鲈鱼种群迅猛发展,它们以丽鱼为食。对丽鱼而言,生存环境变得险恶起来。
  为了研究这种变化会给湖中的生态带来怎样的冲击,科学家在1978~2006年间,每隔3年便在湖中采集一些丽鱼作为样本保存起来,这些样本至今仍存放在莱顿大学的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里。科学家发现,他们的这项研究开始仅仅10年之后,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维多丽亚湖中的丽鱼就所剩不多了。但接下来,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由于当地人越来越喜欢食用尼罗河鲈鱼,湖中的尼罗河鲈鱼开始减少,使得丽鱼种群又在湖中繁盛起来。
  分析那些能够在尼罗河鲈鱼的威胁下生存下来的丽鱼的标本,科学家发现,幸存下来的丽鱼都在形体上变得和此前不同了:它们的尾巴变大了,而头却变小了。很显然,这会使它们游得更快,有利于从掠食者口中逃之夭夭。而那些拒绝改变的丽鱼则灭绝了。
  科学家还想知道,当湖中的环境得到恢复后,丽鱼那适合游泳的流线体形会不会再变回去呢?答案竟然是肯定的。丽鱼正在慢慢地恢复它们以前的体形,它们的头开始变大,这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以发展肌肉,从而有利于捕捉到更大的食物,这个变化还使它们能拥有更大的鳃,从而吸收更多的氧。
  事实表明,一旦丽鱼不再担心成为掠食者的美味时,它们的进化便转变了方向,它们要用这样的进化去满足更高的生存需求了。
  蟋蟀为何不再“歌唱”
  马林·朱克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1991年,她在夏威夷一座较大的岛屿上发现了很多蟋蟀,它们在一些空旷的地方蹦来蹦去。朱克很是疑惑,通常情况下雄性蟋蟀应该在夜间藏在暗处唱出美妙的“歌声”,这种声音其实是蟋蟀们通过摩擦翅膀发出的,目的是吸引雌性蟋蟀。是什么让蟋蟀停止了“歌唱”?难道是寄生虫令它们改变了行为吗?
  对蟋蟀的解剖证实了她的猜测,蟋蟀腹中有一些白色的幼虫,待幼虫长大,“真凶”便现身了,那是一种名为奥米亚棕蝇的寄生蝇。当
  蟋蟀“歌唱”时,这种昆虫便循着“歌声”找上去,从而为其后代找到一个“宿主”。这种可怕的寄生蝇来自北美洲,已“入侵”了夏威夷的3座岛屿——夏威夷岛、考艾岛和欧胡岛。
  2001年,朱克重返夏威夷,这一次,她去了考艾岛,她发现,那里几乎所有的蟋蟀种群都消失了,被奥米亚棕蝇所摧毁。又过了两年,她再次来到考艾岛。她原本预计,这个岛上的蟋蟀已经灭绝了,然而,她看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岛上到处都是蟋蟀,不过,令她非常惊讶的是,所有的蟋蟀都不再“唱歌”了!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蟋蟀的翅膀都改变了形状,它们变得平滑了,失去了用于发声的刮声结构,难怪蟋蟀们都变得沉默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朱克在这些蟋蟀的基因中发现了一个突变,正是这个突变导致了蟋蟀们的沉默。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开始时,一只蟋蟀发生了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它不能“唱歌”了,于是,它幸存了下来,还繁衍了后代,而它的后代也继承了这种能导致翅膀变得平滑的基因,它们因而也更容易幸存下来。与此同时,寄生蝇还在杀死更多能“唱歌”的蟋蟀,这使得“沉默”的蟋蟀相对地越来越多,而“唱歌”的蟋蟀则急剧减少。仅仅几年以后,考艾岛上的蟋蟀便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它们都变得沉默了。
  不过沉默带来的成功有可能是暂时的,考艾岛上的蟋蟀可能依然会走向灭绝,因为蟋蟀们的交配行为是需要雄性的“歌声”的。朱克发现,那些不会“唱歌”的蟋蟀只好靠近会“唱歌”的蟋蟀,从而为自己争得一点机会。究竟夏威夷的这个有关“进化”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呢?科学家们正在关注之中。
  适应海洋酸化的紫海胆
  外来物种会很快改变动物们的生存状态,而人类的活动则给生物体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燃烧化石燃料就提高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作为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又加快了气候变化的步伐。
  在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三分之一是被海洋吸收掉了。海洋的这个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气候变暖,然而这是付出了代价的,因为二氧化碳也伤害了一些海洋生物。当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它们和水分子发生反应后会生成碳酸,使海洋变得酸化。假若海水的酸度过高,海洋生物的贝壳和骨骼就会受到损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梅丽莎·帕斯皮尼在实验室中养了一些紫海胆,目的就是想搞清楚,海洋动物是不是能适应海洋的酸化。
  紫海胆生活于美国西海岸太平洋的冷水中。她将幼年的海胆分别放在两种环境中,一种二氧化碳的含量和自然海水相同,另一种二氧化碳的含量是自然海水的两倍。一段时间后,这位科学家发现,两组海胆在外表上没有什么不同,从表面上看,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海胆的生长。然而,当帕斯皮尼开始研究海胆的基因后,她便发现了很大的不同:那些生活在高含量二氧化碳环境中的海胆,由于海水酸度高,它们的某种基因变得普遍了,而这种基因正是在适应海洋酸化中能够显示作用的基因。这说明紫海胆已经在变得更暖更酸的海洋环境中进化出了能应对海水酸度变化的机制。这是不是海洋中的普遍现象呢?科学家们还无法回答。海洋动物如何适应更暖更酸的海洋环境,这需要更多的研究。
  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的变化过程十分缓慢。而现在,依赖人类的力量,动植物们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就到达了地球的另一端。人类还改变了地球的空气、水和土壤。农药和其他有毒物质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中,它们有时落到几千千米之外的地方;海水吸收了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它们变得更加酸化了。所有这些改变都给物种带来了“压力”,它们只好拼命地变,变,变,为的就是使自己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得更快,然而有些还是来不及了,它们跟不上环境改变的速度,对于这些物种,命运是残酷的,等待它们的将是灭绝。
  【责任编辑】庞
其他文献
杜鹃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论起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地方能与我国的杜鹃花相匹敌。在贵州,有一片壮美的杜鹃花海,它最难得的是完全为野生杜鹃。  每年3~5月,贵州毕节都要举行“百里杜鹃花节”。“百里”既指的是有“杜鹃王国”美誉的百里杜鹃森林公园,也代表每年杜鹃花节期间杜鹃丛林漫山遍野,面积广达120多平方千米的绚烂花海。  大自然的奇迹  从贵阳驱车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
人体中两类脂肪组织最为常见:白色脂肪组织能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在人体内储存多余的能量,褐色脂肪组织则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能燃烧脂肪,產生热量。现有一些针对肥胖症和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可将白色脂肪转为褐色脂肪。然而,这些药物只能口服或注射,且副作用明显。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款减肥贴片,贴片上密布“微针”,每一根“针”的直径只有300微米。在如此细微的结构上,研究人员进一步植入纳米颗粒,其中含有“褐化”药物罗
我国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历经1300余年,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余威巨大。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
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zika)病毒的爆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国际社会联手应对。如果说此前中国人还觉得寨卡病与己无关或无关痛痒,那么,2月9日中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就既让中国人产生了地球真小的感叹,也多多少少产生了恐惧,当然,更多的是担心。  寨卡病是什么病?  寨卡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由于最早在该丛林的恒河猴体内发现
皮埃尔出版社是弗里德里希·皮埃尔和他的儿子奥古斯特·皮埃尔建立的,其编纂出版的《通用百科辞典》是德国19世纪四大百科全书之一,也是“第一部完全自成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百科全书”。此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又相继出版多个版本。  《通用百科辞典》,26卷,第1版,1824~1836年出版。1824年,该书被冠以《科学、艺术和商业百科全书性辞典》之名开始出版。由宾策博士主编,许多学者撰写的这套书共出版26卷
在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即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的东侧绿树之中,掩映着一尊外国女性的雕像:“她”戴着眼镜,面容安详,微笑前视,令人倍感亲切;铜像的下方镌刻有“金陵永生”4个金色大字,“她”就是明妮·魏特琳女士。  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几个星期的无情杀戮,血染古城。危难时刻,魏特琳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放弃离开南京的宝贵机会,保护着安全区10000多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诚如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神经肽类激素,它在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在分娩与母婴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之前研究发现,催产素通过对大脑产生影响,在社会人际交往、恋人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可增强面孔情绪识别能力,减少社会侵犯和焦虑行为等。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催产素对自闭症症状有改善作用。它能显著提高有自闭症倾向的被试者在观察积极的面部表情时的注意偏好。  【文稿】彭 文  【责任编辑】庞
中国研究人员对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展示了埃博拉病毒进化的最新情况,这将有助于未来针对这种病毒开发更高效的疫苗和药物。此前已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出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相关药物治疗和病毒检测的效果。为此,研究人员对175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有了不小的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异类型,不过病毒的进化速度与此前出现的埃博拉疫情中观察到的情况相
黄瓜为何会发苦?  黄瓜原产于印度,其野生祖先和黄连一样苦,在当地常作为泻药使用。经过长期人工培育,如今黄瓜已成为可口蔬菜,但部分在高温和干旱等条件下长成的黄瓜依然会发苦。中国科学家采用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黄瓜苦味合成、调控及驯化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由9个基因负责合成,而这9个基因受到两个“主开关”基因的直接控制。如果精确调控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模式,
流言:前不久,北京连续出现两起输入性H7N9病例。一時间,有关预防禽流感的各种“警示”在网上热传,如“吃禽类会得禽流感”“穿羽绒服会得禽流感”,等等。这些都是真的吗?  真相:专家表示,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经妥善处理后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