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语段”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缩语段”是2000年《考试大纲》中增加的考点,高考试题出现的题型有概括一句话新闻、补写导语、拟写标题等。这种形式的考查,强化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说明。
  
  一、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就是对一个长句子或一段甚至几段话进行正确的筛选、准确地提炼、高度地概括浓缩信息,做此类题应注意以下思路。
  1、审题干,看要求
  做“压缩语段”题,要看清题干涉及哪些内容,有什么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写一句话新闻,还是归纳文章的观点,字数限定多少。认真辨析题干中的字眼,从而确立压缩的重点、方向和思维方式。
  2、审语段,明内容
  审查该语段是什么样的材料,是新闻材料还是一般材料,由几段(几句)构成,每段(每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或说明了什么道理,然后再分析段与段(句与句)是怎样的关系,新闻材料的,要看是只有主体,还是加上了导语,如有导语,就不用考虑主体,只抓导语压缩就行了。一般材料的,要根据其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的特点,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压缩的重点。
  3、审话题,立主体
  弄清了语段的材料及关系,接着就要分析一下该语段(句)围绕什么话题,以什么为主体展开,分清主次,权衡轻重,从而确立信息的主体和重点。
  4、审语体,定表达
  所给语段的语体特点不同,压缩的重点就不同,表达的方式就有别。新闻材料,要紧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三个要素压缩,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或被动句来表述。一般材料的,比较博杂,除采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被动句外,还可采用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的陈述句来表述。
  
  二、解题方法
  
  “压缩语段”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筛选信息,抓住作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该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1、明确语段的性质
  议论性文段,应抓中心句,也就是观点句、总结句。记叙性文段,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说明性文段,应用简明的、客观的语言概述,不要作形象的描写,也不要作主观性的评价。
  2、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个语段的灵魂,它体现了语段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情感倾向,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找到了压缩语段的关键所在。中心句一般在开头,起总领作用,也有的放在结尾,起总结作用。
  3、概括内容
  有些语段内容比较庞杂,头绪较多,这就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区分主次轻重,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辨,领会其基本精神和意图,把握语段中最重要的观点和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4、删繁就简提炼观点
  议论性语段要根据语段的论证层次结构、句子关系,逐层分析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然后按题目要求提炼观点。对一些较含蓄的语段,要仔细分析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时还要结合有关的提示或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弄清主体内容,才能最终归纳和提炼出观点。
  5、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
  有些考题对压缩的格式、字数有明确的要求,如要求拟一句話新闻。拟标题、拟导语、拟电报稿等,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符合给定的要求。
  “压缩语段”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虽然很多,但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只有在一定量的训练下,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解题水平,并最终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他文献
质疑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怀疑,然后针对提出的疑问再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质疑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下面我就上年级部分语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    题目质疑法    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质疑文章题目,再结合课文内容,基本上就能把文章的主题理解透。因此,质疑文章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还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质疑文章题目,要
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大问题: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知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知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思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一《思想政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夯实基础      1、基本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这一概念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对象
自从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我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求共商。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可以发挥其能力的80%-90%。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励前的3-4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这种情感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视为思品课学习的调味品、催化剂、附加值。列宁说过:“
时下作文参考书铺天盖地。大致归纳,其观点主要有三:一、求真;二、求法;三、求新。真,即真实,指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法,即技法,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新,即创新。我认为这三者间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根、茎、叶。真是本,法、新是茎、叶。    一、作文真实的重要性     (一)“真”是作文的生命,是运用技巧进行创新的前提  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法、新”的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真”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考生在答题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下面笔者仅从2007年高考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些简单的分析。   07年高考语文第12题考的是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首先看第一问:“从词中的“休对”且将这些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要回答好这一题,首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心情
随着新课程的兴起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逐渐被人所接受。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教育科研模式,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点略作评析。      一、校本教研内涵的界定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和主阵地。研究的方向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研究为主体
新課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尤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使之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在计算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把素质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因此,我经常讲学英语的重要性。给学生讲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竞争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对于21世纪的我们非常重要。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就调动了学生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