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接引语可以改动吗?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我国部分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正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新闻观念导致了某些失实新闻的产生。新闻直接引语可以修改,即是其中一种为中国新闻界不少人习焉不察、见怪不惊的错误新闻观念。
  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加引号表示,即表明直接引述人物的原话。直接引语是大多数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的语言是贮存和释放信息的直接形式,直接引语是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不仅能使新闻富有动态美,而且能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在国外新闻界,对直接引语的处理要求是必须忠实,即绝对不能修改。
  新闻必须客观地记录事实,若改变了新闻中人物的原话,而又使用直接引语的形式,在西方新闻界就被视为是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而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新闻作品一旦被发现引语虚假,新闻作者也就失去了新闻从业资格。1998年,美国一家大报《波士顿环球报》的女专栏作家帕特里夏·史密斯也因在自己的文章中编造了引语,被该报开除。史密斯曾在全美新闻写作大会上发表过引人注目的演讲,并赢得过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的杰出写作奖。此前一年她还曾入围角逐普利策奖。在专栏告别辞中,她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我希望那些文章引起轰动、被人谈论,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所以我捏造了一些东西。我并不经常这样做,但的确做过。而且即使只做过一次也太多了。”她从此在新闻界销声匿迹。中国新闻界对新闻直接引语虽然一般也强调要真实无误,但态度则比较轻慢,甚至出现为了追求新闻的传播效果而随意改动引语的情况,而这样的新闻作品却能获得全国新闻奖。典型的例子就是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我们现在把这篇新闻的见报稿和原稿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由油壶大变嫌壶小(原稿)
  
  哈哈!去年分油油壶嫌大,今年嫌油壶小!
  云梦县义堂公社建合大队第三生产队今年超额完成了国家油料征购任务,人平均分油9.2斤。你听,会计蔡后建说:“李二婶,壶嫌小了,张大妈,这装不了,王二婆,您家拿这大点个壶来做得玩?”这倒把王二婆说气,“你这伢,去年我拿这壶你说我好大心,嫌大了,今年又说做得玩,嫌小了,我是听说今年油菜丰收才拿这个大壶,还又怕你说我心大呢!”“二婆,您家把这老花眼镜取了看看啥!去年是吃‘大锅饭’,油被‘大锅’吃了,今年是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呗!”
  这真是:吃“大锅饭”吃苦不少,分组作业初尝甜头。
  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见报稿)
  
  湖北省云梦县义堂公社建合三队王二婆讲
  
  六月开了门,乡里喜迎门。我们超卖了菜子油,平均每人还分9.2斤口油。分油那天,我兴冲冲提着壶赶去。只听会计伢蔡后建在那里左右开弓,嫌李二婶壶小了,怪张大妈不抱个大坛子来,还说我的油壶是拿来“做得玩”的。我心想,你这伢是“洋人的房子——光是门”,就说:“你这伢,我去年拿这个壶来,是哪个笑话我,‘心大壶也大’的?”会计伢忙赔笑说:“二婆,您家把老花眼镜戴上看看啥!去年吃的是‘大锅饭’,收的那点油还不够‘锅’吃;今年‘分灶吃饭’,干活劲大了,收的油多了,壶就‘变’小呗!”我这才想转来:是哩!今年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办法就是好,以后再不吃“大锅饭”的苦头了。(吴学标记)
  对照原稿,见报稿除了叙述角度、主人公等完全改变了以外,在引语部分也有很大的变动。其中有一些引语的变动是可以允许的,如把引语变成叙述,但有些引语的变动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原稿王二婆的引语:“你这伢,去年我拿这壶你说我好大心,嫌大了,今年又说做得玩,嫌小了,我是听说今年油菜丰收才拿这个大壶,还又怕你说我心大呢!”编写者改写为:“你这伢,我去年拿这个壶来,是哪个笑话我,‘心大壶也大’的?”虽然意思并没有变,但引语的用词变了。会计蔡后建的引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话是:“二婆,您家把这老光眼镜取了看看啥!去年是吃‘大锅饭’,油被‘大锅’吃了,今年是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呗!”改动后的话是:“二婆,您家把老光眼镜戴上看看啥!去年吃的是‘大锅饭’,收的那点油还不够‘锅’吃;今年‘分灶吃饭’,干活劲大了,收的油多了,壶就‘变’小呗!”客观地说,从表面上看,改动后的引语确实更切题、精彩,文势也更有波澜,逼真生动,但这种社会传播效果的取得,却是以损害新闻作品的生命——真实性为代价的。笔者窃以为,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奇怪和可怕的是,这种明显的由编辑操刀进行的改动并没有受到新闻界的责怪和批评。相反,不仅这篇稿子被评为全国好新闻,而且还被一些人作为新闻作品写作范文加以分析、推广,有一本在坊间行销颇广的总结新闻写作笔法的专著就此篇新闻推崇性地评析道:“引语的用词变了,但是意思并没有变,同时更准确、简练地表达了王二婆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引语、对话只要更切题、精练、符合原意是可以改写的。”①这其实是用文学批评的眼光来分析新闻作品。在这里,新闻与文学创作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真是大谬矣!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可以不考虑直接引语是否可以修改这一问题,而按照文学创作的手法去进行典型化处理,那么,这篇新闻还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进一步加工的。但果真如此,新闻也就不存在了。笔者以为,新闻的传播效果无疑是重要的,但获取好的传播效果要以坚持新闻真实性为基本前提。丧失了新闻真实性,新闻传播效果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直接引语是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有时确实是不能直接传播给受众的。特别是一条原汁原味的引语若不加“修饰”就发表,往往会使新闻当事人感到尴尬,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对引语进行“修饰”呢?对引语加工和处理该坚持什么原则呢?国外新闻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一些为新闻工作者大体认同并遵行的基本处理办法。
  1.“一切有争议的事情都应用直接引语的形式来报道,同时辅之于此前和此后的相关议论以构成所需的语境。”②
  2.如果报道中需要包括人物的言论而它们又表述得不清楚或是重点不突出——多数口语都在所难免,那么记者就得使用大意转述的办法了。大意转述也自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如可以使记者很方便地重组或浓缩素材,像根据访谈、演说或法庭证言而写成的报道。大意转述还可以作为重要的过渡连接手段来使用,它使记者能轻松随意地转换报道中的谈话主题或谈话人物,并为下面引用直接引语做好铺垫。
  3.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都要坚持准确性。“使用直接引语时,记者必须尽可能地保证它们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报道中所写的语句必须是人物原来所说的语句。除了偶然一个无关宏旨的字词之外。”③大意转述一般不应用于那种引人注目的言论上,因为这种言论若直接引用效果会更明显。但即使是大意转述人物的原话,新闻界仍然要求记者必须使其报道满足准确性的高度要求:大意转述的话应该真切地表达出人物所说的意思,尽管用的是记者的话。
  4.由于口语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在处理直接引语时记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它们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将人物的口语变为完整的、标准的语言。
  5.当谈话者在其口语中省略了关键词或是使用了对读者来说指代对象不明的代词时,想引用他的话作直接引语,记者就必须用括号把缺失的信息补上。但由于这种符号减弱了直接引语的效果,因此记者不应过多使用它。
  6.当记者遇到不合语法的引语时应不应该改正它,这在西方新闻界也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口语中看似寻常的语法错误一旦变成印刷文字就会显得特别严重,假如记者觉得说话者本人写出这些话时也会消除其中的错误时,记者一般应该依照常规消除其中的错误。另一种看法则坚持不应改动:“既然人物口语的整体风格就是以不顾及语法为标志,那么改正其中的语法错误势必会造成一种虚假的印象。”④
  从这些惯例可以看出,国外新闻界对直接引语的基本态度是坚持不能改动。他们之所以这样,主要的就是他们将此作为贯彻新闻真实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直接引语都可以改动,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改动呢?杰克·海敦专门谈过如何运用引语的问题,他要求记者注意的第一条就是:“不要捏造引语,如果你没有把一句话记全,那就只能把你记下来的那些字句用引号标出来。”⑤
  真实性问题是新闻学最基本的问题,新闻学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范畴都以此为逻辑出发点,如外国新闻理论中客观、平衡、全面、公正、中立诸范畴,都是围绕如何实现真实性这一问题而被引入到新闻学中来的:“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作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⑥应该承认,中国新闻界疏于对如何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建构。在一般新闻写作教科书或专著中,很少对直接引语进行细致的探讨,更少涉及对待直接引语的态度与处理原则,好像这个问题是不证自明,或是不值一顾的。理论研究的缺位,必然带来实践中的盲目和混乱。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我们的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有一种过于强调社会效果的倾向,如对真实性的理解上,本质真实论就很为许多新闻工作者所认同。新闻报道当然要考虑到社会效果,但对社会效果的过于追求,往往会倒因为果,颠倒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当一切都要为传播社会效果最大化服务时,而真实情况又不具备这种素质,修改直接引语,以使新闻作品达到某种预期情形,就成为一些媒体和记者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在这种新闻观念支配下,新闻失实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也许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中国新闻界虽然也很为新闻失实所苦恼,但当新闻失实发生以后,对失实制造者的处理却是轻描淡写很不到位的,有些无关痛痒的惩罚措施甚至有姑息养奸之嫌,无法起到遏制新闻失实产生和蔓延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这种失实是可以原谅的,是一种好心善意的失实。对比西方新闻界的相关做法,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较大的差距。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江苏省教育厅200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我国新闻失实状况调查及控制研究》中的一部分。
  
  注释:
  ①刘文波:《新闻写作笔法100例》,第56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②③④(美)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第88、93、94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⑤(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第62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⑥(美)杰克·富勒《新闻的价值》,第14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在几家欢喜几家愁中终于揭晓了,看到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的英语高考分数,平均120多分,多么赏心悦目!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写作部分的估算成绩,从总分中扣出
期刊
在我县所有中小学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安排指示精神,在本县教育局的带领下搞了各级类项目培训,让广大学校相关利益人了解儿童需求与权利,尊重儿童、关心儿童,能从儿童视角
期刊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就对该执行标的的强制执行提出不同意见.rn一、现行执行异议制度的提出条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
“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消息标题也不例外,它就像“龙之睛”,历来被写作者重视。如何写好消息的标题,成了记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并为之费尽心血。在写作中摸索出很多好的方法,比如下面2例:  赖昌星难赖加拿大(主)  加拿大联邦法院宣判赖及其家人不具“难民资格”(副)(《洛阳日报》2004年2月5日)  加拿大联邦法院驳回赖昌星申请“难民身份”的上诉(引)  赖氏还能“赖”多久(主)  专家称,他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已实施十多年,从全面开花到现在的渐入沉寂,如何将其纳入高考体系成为近几年的焦点话题。实施十多年,有经验积累,有弊端显现。显然,仅将它作为高考的“录取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9月9日,江苏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州大学设“贫困生楼”贫富分居引来争议》的报道,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各种观点、评论纷至沓来。9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调查发现扬州大学无贫困生楼作者称系报社所为》的文章,证明江苏某报有关贫困生的报道是假新闻。无独有偶,9月13日,北京某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北京孔庙将立高考状元碑收录历届省级状元名单》的新闻,可没出两天,牵涉此事的北京市有关政府
电影《富贵逼人来》(Being There)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享誉甚高的政治讽刺喜剧,通过主角昌西和其他角色的不同背景,电影刻意制造会话上的误解,从而达到一种幽默讽刺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之中给予学生最大影响的不是豪华的教学大楼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业务水平。因此,教师是学校精神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