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的劫难:19377—19455》评析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gx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国祥教授的力作《江苏文化的劫难:1937—1945》,展现了全面抗战期间江苏文化从辉煌到苦难的沉重历史画卷。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力于全面抗战期间文化损失的研究,并通过深入研究、认真调查、充分认证,在搜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大量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以详实的数据、系统的整理、客观的分析,告诉世人江苏近代史上那被强加的悲惨一页,为充分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后人继续开展全面抗战期间江苏文化损失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借鉴。
  江苏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作者在著作的开端,就着手对江苏天然的地理优势、重大的政治事件、优越的气候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精准精练的概述,全面展示了江苏从古至今在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全面抗战期间以及抗战胜利之后的江苏文化损失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直接指出了江苏文化损失调查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客观分析了以往调查工作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道出了写作此书的初衷。如书中所述,为深化和细化对江苏文化损失的认识,结合抗战损失调查史,就江苏图书馆及图书损失、文物及古建筑损失、教育科研机构损失诸方面作概要的总结,并对需要继续研究的若干问题加以辨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众多财产的一部分。江苏的文化遗产,也是江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江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佐证,而在1937—1945年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遭到了有史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劫难。为了清算日本侵华战争在江苏犯下的文化侵略罪行,作者利用个人长期的知识积淀和南京地区丰富的档案等资源优势,在长期深入调查和考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全面抗战时期江苏文化遭劫的领域,详细记载了江苏文化受损的过程和损毁的程度,进一步揭露了日本侵华罪行本质,进一步拓展了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有力回击了日本对文化侵略丑陋行径的抵赖和否定。


  文化古物本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尊重。然而全面抗战八年期间,由于日军炮火的无情摧残,加之日军官兵恣意焚毁、抢夺、盗窃等,江苏公私文物蒙受了空前劫难。为了揭示全面抗战期间江苏文化的具体损失情况,作者重点围绕江苏图书馆及图书损失、江苏文化古物的厄运、江苏古迹名胜之损毁、江苏教育事业所遭受损失、日军“江南夺书”与利用、对江苏民众的精神奴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和详细的梳理。其中,既包括了文化事业损失,又包括了教育事业损失;既包括了物质类有形的文化损失,又包括有教育界忠贞、殉难人士等精神类无形的文化损失;既包括了日军破坏与掠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又包括有迁移、防空、抚恤等引发的后续间接损失。如书中记载:南通博物苑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1938年3月日军占领南通后,博物苑遭到严重破坏,文物、标本除部分转移外,大多被劫、被毁,机构不复存在,苑舍沦为日军马厩,战后苑内一片颓垣破壁,只剩一尊大铁佛和少数石马,其余都不见踪迹。[1]再如,抗战全面爆发时,国立中央大学馆藏图书杂志已达407 203册。内有中文书刊204 514册,外文书刊202 689册。中文书中有许多善本,其中尤为可贵的是,从1932年以来,五年间购齐补足西文杂志30多种,少则补齐三五年前的,多至补齐百余年的,……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随校西迁途中不慎沉没10余箱,迁川后连续三次遭日军轰炸,又损失不少。沦陷期间,南京校舍被日军改作军医院。……战后统计仅存中文图书12万余册,西文图书6万余册。这还不包括各系的图书损失。[2]书中还列举《南京市抗战期间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的损失统计:字画公方464件、私人7256件零6箱,碑帖私人3851件,古物公方24491件、私人2093件。尚不包括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所的古物、陶片等和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标本1052箱。[3]如此,全面再现了江苏文化损失的灾难之重、规模之大、领域之广。
  为了有力揭露和控诉日军在江苏的文化侵略暴行,作者对日本政府、军队乃至文人学者如何掠夺损毁江苏文化财富、如何摧残奴化江苏教育事业等方面,通过尽量写清时间、讲清地点、说清经过等,让读者如同亲临现场般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极其丑陋野蛮的劣行。为此,作者搜集了不少日军官兵关于摧残江苏文化的日记,如:日军联络员武田和畦崎向日军随军记者、《读卖新闻》特派员小俣行男讲述了他们在苏州、南京等地抢劫中国古物和贵重物品的情形:“在苏州我们跑到著名的寒山寺看了看,把寺中挂着的古画摘了下来。因为只要是寒山寺的宝物,都可以卖个好价钱。还有一些联络员冲到富豪人家盗来了金条。”“据说在南京还有人从博物馆盗走了贵重的文物和古董。”“士兵们冲进深宅大院,在屋里乱翻一气,掠走值钱的东西后就放火烧房。”“进到蒋介石的家里,我也从寝室里拿了一双宋美龄穿过的鞋作纪念。”[4]再如,时任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1937年12月27日的日记中记述:“南京城内有学术价值的贵重物品,被愚昧的士兵搜寻掠夺,一件件地被毁坏。”[5]……这一篇篇日记,以铁的证据再现了当时江苏大大小小各种文化财富遭劫的场景。
  为直观准确地描述抗战期间江苏文化所遭受到劫难,作者一改以往诸多书中“损失巨大”“损失惨重”“不计其数”“难以估量”等模糊词句的粗略概述,以严谨的态度,坚持以详实数据说话、用具体数字反映、用表格形式列举,不管是普通藏书,还是字画古玩等珍贵文物,都力争精准区分类别、准确说清数量。比如,在关于学校图书损失中描述道:苏北中学校长盛启东1946年9月两次填报损失1300册。沛县中学张献珍损失1624册。沛县二中庞德润损失1728册,樊士诚损失37册,张益三损失232册。[6]再比如:据统计,无锡损毁房屋81471间,其中古建筑2105间;溧阳损毁房屋11056间,其中古建筑2038间;[7]等等。诸如此种的描述,翻阅整本著作,有近200处,其中更正了众多以往关于江苏文化损失的不实、不全记载和表述。书中关于日本侵略者罪行和江苏文化损失的件件事实,仿佛声声警钟,警示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告诫我们要牢记惨痛遭遇、牢记前车之鉴、牢记历史教训。


  如果说日军对江苏文化财富的极力摧毁和掠夺令人愤慨,那么日军对江苏民众精神上的摧残更是令人發指。作者重点将这一方面单独写出来,全面揭露了日军不择手段地实施奴化教育的卑鄙过程:传播汉奸文化,建立奴化教育行政机构,培养“大民会”“安清同盟会”等各种奴化教育工具,还创办伪化报刊,甚至发动实施“思想清乡”,力图进行精神奴役;通过移植日本民俗的方式,篡改儒家文化,妄图使江苏民众逐步从思想感情到风俗习惯都日本化,最终成为日本思想上的顺民与文化上的奴才;制造伪化宗教,散布日本是虔诚的佛教国度、对华战争是为了“弘扬佛教的圣战”,以达到麻痹江苏民众的目的;在侵占江苏期间,运用江苏资源,建造军事纪念物,打造精神枷锁,宣扬日军“武威”“大和魂”“神话天皇”,而这些纪念物成为了深烙于江苏民众内心的精神创伤。
  在此著作的最后,作者对我国1949年以来有关江苏抗战文化损失研究的缘起和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归纳:对日军暴行的研究推动了江苏文化损失的研究;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为文化损失研究提供了信而可征的资料;地区和部门的修史,促进了抗战时期文化损失的研究;文化教育研究的学术著作陆续问世,促进了江苏文化损失研究的开展;某些学术论著已将抗战文化损失列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作者表明,关于抗战文化损失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单个人、少数几个人的时间、精力和力量毕竟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研究,切实拿出针对性措施,着力在提高研究的全面性、资料的准确性上下功夫,并对今后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后人继续深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南通地方志办公室.南通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52.
  [2][3][4][5][6][7]孟国祥.江苏文化的劫难:1937—1945[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30,62,47,49,28,63.
其他文献
我家的家庭档案中,有一盒专门存放着我于几年前担任联合国西撒哈拉任务区军事观察员的一些档案。盒内第一份档案就是我在西撒哈拉(简称“西撒”)的身份证件,编号为9314,还有几样档案都非常有意义。  一本外交护照,彰显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从国内飞抵西撒,至少需要转机两次,将近20多小时旅程。作为一名中国籍军事外交官,穿行在国际机场的外交通道里,我内心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外国海关人员看到中国外交护照,往往
期刊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对于建立权责清晰的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保档案的社会化、全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对社保档案的管理,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进入新时代,社保档案呈现新特點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2012年以前,笔者对过云楼一无所知。作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初从江苏昆山农村通过高考来到苏州,在此工作约30年的“半个苏州人”,从未听说苏州的过云楼这个藏书楼名字。2012年4月,从媒体上获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拍卖过云楼所藏包括宋版《锦绣万花谷》在内的179种、1292册古籍藏书,以成交价2个多亿人民币为江苏凤凰传媒集团竞得。当时媒体报道的重点是古籍拍卖,因此笔者并没有对过云楼存多少关注。顺便说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泛化和碎片化等特征不断推动信息偶遇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针对信息偶遇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实用户信息行为理论,对于优化档案信息服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信息偶遇理论应用于档案服务领域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服务的信息偶遇流程模型,进而提出档案信息服务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偶遇;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分类号:G27
期刊
人民日报社编委王慧敏一行到常州市档案馆座谈交流  11月27日,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王慧敏带领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组主编高云才、人民日报江苏分社社长何聪、人民日报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等一行四人,在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洁茹的陪同下,来到常州市档案馆了解、收集洑家村相关档案史料,调研相关情况,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常州市档案馆副馆长张步东介绍了洑家村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过程。王慧敏对常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民国时期苏南地区的运河整治历史,本文以江南水利局等一系列官办治运机构为考察对象,阐述其经费来源和业务活动情况,并对江南运河整治过程中的主要亮点与历史教训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国;江南运河;整治  江南运河“既属江南水道之干流,亦为江湖间水流承转之枢纽,有时翕受江潮以倒灌,有时汇合湖水以东泄,其中利害得失,关系巨大。”[1]民国时期的江南运河,因“湖被圈垦,河床淤垫,再加堤防单薄,闸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11所AERI成员高校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概况,将其特色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灵活多元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并从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培养与考核方式、教育理念与目标等方面为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AERI;档案学教育;档案学研究生教育  分类号:G270  Status and Characteris
期刊
2月2日,江苏省档案局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组织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谢波、赵深、陈万田等局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副处以上党员干部等参加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波主持会议并讲话,副局长兼机关党委书记赵深作小结。  根据1月2日局党组会议的布置,机关党委按照抓住关键少数的要求,组织了机关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共16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分别汇报了各自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的心得体会。组织這次
期刊
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穿越数千年,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其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商代大量的史料,商代前后许多古史上的问题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当然,
期刊
自1896年业勤纱厂创办以来,迄今120年间锡商迸发巨大的创业活力。回顾这一历程,人们不难发现,锡商先驱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工艺和诚信经营,执着于品牌之功,令锡商成为近代中国最为活跃的地域性企业家群体,并开启了民族工商业勃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黄金时代,一代又一代锡商在创造工商文明。  荣氏创立中国第一号注册商标  1901年3月,取名为“保兴”(后改为“茂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