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无论是学校还是语文教师,都很重视阅读。但是,当我们透过表面去审视学生的阅读效果时,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的不良习惯,过于快餐化、碎片化,由于课业负担重,理科学生“没工夫读书”。有的教师受各种考试束缚,课堂教学死守教参、教材,不敢对课文稍作发挥,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文学不能真正品读,学生人文情怀的营造就更无从谈起。这成为高中学生阅读的硬伤。故而提倡整本阅读、促进全本阅读是高中阅读教学中亟待推进的课题。
二、解决高中学生阅读问题的基本思路
如何让学生“读整本的书”?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令他们真读书,读真书。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看做是整本阅读的一剂“药引子”,通过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整本著作的“契机”,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让课堂最大化的延伸与拓展,将语文阅读教学从“单篇文章”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引导学生步入“整本阅读”的广阔天地,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
三、抓住课文引导学生整本阅读的时机
1.在学生解读课文困难时助推“整本阅读”。教师可很好的利用学生解读困窘的时候,推荐一些完整的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达到自我解惑的目的。尤其是古代诗词和文言作品,文本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极大,学生在了解大意、体会意境、情感把握上比较困难。此时需要追本溯源或延伸拓展来帮助学生介入閱读情境,缩短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整本阅读”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顿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更准确有效地解读了课文。比如《赤壁赋》,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好几个关于苏轼生平的问题:为什么他会遭到一再的贬谪,他和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之间有什么过节?苏轼有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他弟弟在他遭到贬谪的时候在做什么?北宋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想全面了解一下这位四川老乡。这时候我就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很多学生怀着对苏轼和他所处时代的好奇去阅读了这本书。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非常适合高中生的阅读口味,学生读完了以后印象深刻,对于诗歌鉴赏散文阅读都有帮助,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读作品。
2.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时助推“整本阅读”。因个体差异,在阅读同一文本时出现观念差异,引发同学之间的争论;或者由于学生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存在着不同,学生解读时产生误解。教师帮助学生认知和处理这些矛盾,利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时进行整本阅读的推荐,整本阅读的效果对课文的促进就凸显出来了。《短歌行》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主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有学生结合初中学习的《观沧海》和《短歌行》,认为曹操胸襟阔大,是大英雄;也有学生认为曹操杀了很多人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表里不一。有的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有的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于是,结合高中阶段名著阅读的要求,我推荐了《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国》给学生,把两本书和课文的解读结合起来,对曹操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如此整本阅读,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校补作用,还使学生有了更多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的积淀。
3.在学生复习整理时助推“整本阅读”。在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对课文解读之后,让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若干边塞诗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让学生总结边塞诗特点。接着再推荐李炳海《唐代边塞诗传》和任文京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阅读后列举书本中与课文涉及诗人的内容,归纳整理出其中的精神内涵。学生对边塞诗派和唐代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
四、用课文引导学生整本阅读的方法
1.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由众多人物的出场引导学生制作大观园人物关系图,画出大观园人物居住的地图。从而调动学生去读《红楼梦》的前80回。针对鸿篇巨制的难题,由教师带头阅读和一部分喜爱阅读的同学先进行试读,然后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交流座谈会、辩论赛、故事会、书评展示和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摘要比赛等。
2.结合本单元或者本学期的课文,进行课前5分钟整本快速阅读交流。这是一种长期性组织的活动,学生按照学号每天在课前选择当前与课文结合紧密的整本作品,用概括性的语言向同学推荐该书,或谈体会或评人物,或念念精彩片段,评析语言。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当堂表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兴趣激励手段。高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学习的时机,对学生的整本阅读进行点评鼓励。可以统计学生阅读的数量,直接进行表彰奖励,可以当堂读一读学生的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
4.让阶段性测试与整本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阶段性测试的杠杆,巧妙的在命题中加入整本阅读的题目,让整本阅读变成课本的拓展、延伸和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一套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非常单薄,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文应该是“豹”上的“一斑”,“泰山”上的“一叶”,它离不开延伸拓展,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整本阅读,把单篇的课文教学和整本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语文课的外延,增加积累,让学生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在诗外”,真正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无论是学校还是语文教师,都很重视阅读。但是,当我们透过表面去审视学生的阅读效果时,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的不良习惯,过于快餐化、碎片化,由于课业负担重,理科学生“没工夫读书”。有的教师受各种考试束缚,课堂教学死守教参、教材,不敢对课文稍作发挥,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文学不能真正品读,学生人文情怀的营造就更无从谈起。这成为高中学生阅读的硬伤。故而提倡整本阅读、促进全本阅读是高中阅读教学中亟待推进的课题。
二、解决高中学生阅读问题的基本思路
如何让学生“读整本的书”?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令他们真读书,读真书。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看做是整本阅读的一剂“药引子”,通过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整本著作的“契机”,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让课堂最大化的延伸与拓展,将语文阅读教学从“单篇文章”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引导学生步入“整本阅读”的广阔天地,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
三、抓住课文引导学生整本阅读的时机
1.在学生解读课文困难时助推“整本阅读”。教师可很好的利用学生解读困窘的时候,推荐一些完整的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达到自我解惑的目的。尤其是古代诗词和文言作品,文本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极大,学生在了解大意、体会意境、情感把握上比较困难。此时需要追本溯源或延伸拓展来帮助学生介入閱读情境,缩短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整本阅读”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顿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更准确有效地解读了课文。比如《赤壁赋》,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好几个关于苏轼生平的问题:为什么他会遭到一再的贬谪,他和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之间有什么过节?苏轼有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他弟弟在他遭到贬谪的时候在做什么?北宋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想全面了解一下这位四川老乡。这时候我就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很多学生怀着对苏轼和他所处时代的好奇去阅读了这本书。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非常适合高中生的阅读口味,学生读完了以后印象深刻,对于诗歌鉴赏散文阅读都有帮助,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读作品。
2.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时助推“整本阅读”。因个体差异,在阅读同一文本时出现观念差异,引发同学之间的争论;或者由于学生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存在着不同,学生解读时产生误解。教师帮助学生认知和处理这些矛盾,利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时进行整本阅读的推荐,整本阅读的效果对课文的促进就凸显出来了。《短歌行》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主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有学生结合初中学习的《观沧海》和《短歌行》,认为曹操胸襟阔大,是大英雄;也有学生认为曹操杀了很多人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表里不一。有的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有的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于是,结合高中阶段名著阅读的要求,我推荐了《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国》给学生,把两本书和课文的解读结合起来,对曹操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如此整本阅读,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校补作用,还使学生有了更多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的积淀。
3.在学生复习整理时助推“整本阅读”。在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对课文解读之后,让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若干边塞诗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让学生总结边塞诗特点。接着再推荐李炳海《唐代边塞诗传》和任文京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阅读后列举书本中与课文涉及诗人的内容,归纳整理出其中的精神内涵。学生对边塞诗派和唐代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
四、用课文引导学生整本阅读的方法
1.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由众多人物的出场引导学生制作大观园人物关系图,画出大观园人物居住的地图。从而调动学生去读《红楼梦》的前80回。针对鸿篇巨制的难题,由教师带头阅读和一部分喜爱阅读的同学先进行试读,然后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交流座谈会、辩论赛、故事会、书评展示和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摘要比赛等。
2.结合本单元或者本学期的课文,进行课前5分钟整本快速阅读交流。这是一种长期性组织的活动,学生按照学号每天在课前选择当前与课文结合紧密的整本作品,用概括性的语言向同学推荐该书,或谈体会或评人物,或念念精彩片段,评析语言。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当堂表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兴趣激励手段。高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学习的时机,对学生的整本阅读进行点评鼓励。可以统计学生阅读的数量,直接进行表彰奖励,可以当堂读一读学生的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
4.让阶段性测试与整本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阶段性测试的杠杆,巧妙的在命题中加入整本阅读的题目,让整本阅读变成课本的拓展、延伸和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一套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非常单薄,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文应该是“豹”上的“一斑”,“泰山”上的“一叶”,它离不开延伸拓展,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整本阅读,把单篇的课文教学和整本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语文课的外延,增加积累,让学生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在诗外”,真正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