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因此科学教学要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小学生刚接触科学,如何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科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科学实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师的启发讲授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要点明主题,条文明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3、操作要领及要求,要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然,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教师的启发讲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借助于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学生有了足够的实验知识储备,进行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教师示范演示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必将产生新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家,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对于课堂上的学生,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是新知识的获得。所以,得出结论是探究过程的高级思维,是能力和知识双丰收的重要环节。
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
在科学课中要注意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技能,教师的实际示范,即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结合指导,手把手的教学,把每一件作品的要求讲清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养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实验中的困惑与经验,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亲身感知和感受科学实验,才能使学生品味到科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才能最终达到学习和应用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加强科学技能的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需要,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小学生刚接触科学,如何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科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科学实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师的启发讲授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要点明主题,条文明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3、操作要领及要求,要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然,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教师的启发讲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借助于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学生有了足够的实验知识储备,进行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教师示范演示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必将产生新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家,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对于课堂上的学生,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是新知识的获得。所以,得出结论是探究过程的高级思维,是能力和知识双丰收的重要环节。
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
在科学课中要注意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技能,教师的实际示范,即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结合指导,手把手的教学,把每一件作品的要求讲清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养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实验中的困惑与经验,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亲身感知和感受科学实验,才能使学生品味到科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才能最终达到学习和应用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加强科学技能的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需要,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