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场面描写是少不了的。
我的少年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川西地区风俗民情的,被儿童文学界称为“少年乡土小说”或“川西风情小说”。这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注重有特色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要是铺排不好,处理得不当,那人物就立不起来,作品也会乱成一团麻。
我写的中篇小说《赶庙会的孩子》,五万多字,反映一群穷苦少年在池桑镇大庙会期间的生活和遭遇,表现孩子们在与丑恶势力的斗争中所展露的坚强、勇敢、机智和团结互助。
写这部作品时,我十分激动和兴奋,有很多故事急于告诉读者,但落笔写作时,又感到艰难而踌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场面描写的安排铺陈,都使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表现人物活动,彰显地域特色,突出生活气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就需要有不少真实、生动的场面描写。
小场面容易写,但大场面就难以驾驭了。押“犯人”是大庙会的一个特色项目,是作品中要主要表现和描述的。现实中的押“犯人”,不仅参加人数众多,数以千计,而且场景千头万绪,杂乱无章,无从着笔。
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不硬写。我静下心来,眼前幻化出一幅图景……于是,我渐渐看出了我所需要的场面:
“突然间,城隍庙里,‘吱吱、咕咕……吱吱、咕咕……’起来,钟声、鼓声,响了个山呜谷应。拥挤在庙门口的人群忽地分成两半。四扇庙门大开。随着乒乒乓乓的枪响,‘犯人’们踊跃而出……”接着缩小描写范围,概写一般“犯人”:“大户人家的‘犯人’,也就是那些‘阔少爷’啦‘娇小姐’啦,身穿‘犯人’的红衣红裤,脖子上系着铁链银锁,后面跟着二三十人押送。他们或是走在头里,或是叫人背着抬着,吆吆喝喝,簇拥而去。押送人边跑边鸣枪放炮——砰砰砰,惊得人魂飞魄散。那阵势,阔绰而又热烈,喧腾而又恐怖……‘犯人’涌出几批,押送的急急追赶。看客闲人们连忙往街两边躲避,让出道路。整条街道,像是突然着了魔。霎时间,阴森森,铁锁叮当,枪声大作。人们又惊又怕,又想看又不敢看。”
完成全景到中景的描述之后,需得落笔到具体人物身上,而这些人物要么是主人公,要么是与主人公有密切关联的人。他们在这里出现,一是故事发展的需要,再是要埋下伏笔。因此我特别写了赵师爷的帮凶邱二顺和狗:
“我们挤在庙门口,焦急地等贵贵哥出来。忽然间,庙里蹿出一条狗——它也穿着大红犯衣。颈项上的铁链叮当作响。见了人群,龇牙咧嘴地就要扑来,吓得人们连连后退。这就是赵师爷家的大老黑,邱二顺牵着。黑狗的屁股后头,竟然跟了十条大枪,煞是威风。我想起来了,这老黑去年遭人劈了一刀,差点儿丧命。赵师爷向城隍爷许了愿,今年为它押‘犯人’。邱二顺洋洋得意地牵着狗一路向前奔跑,后面压阵的一阵儿排枪响,惊得那狗野马般地狂奔乱蹿,把邱二顺弄了个仰巴叉。顿时,轰笑声、啧啧声、斥骂声,混成一片。邱二顺又羞又恼,又不敢对大老黑耍威风,爬起来,拍拍屁股,忙忙奔去。”
写到这里,场面也分解得差不多了,我才把笔锋一转,便用特写镜头关注起主人公来:
“从庙里出来的‘犯人’渐渐稀疏了,爹才背着贵贵哥一步一步走出庙门来。贵贵穿着红衣红裤,脖子上拴着铁链子,有气无力地趴在爹的背上。婆婆在后面扶着他,生怕他坠下地摔碎了一般。田大叔刚出庙门,笑哄哄地举起枪,一扣扳机,呼地喷出一道火光,‘砰’一声脆响,震得我连忙用手捂住了耳朵。田大叔朝我笑笑,那意思像在问我:‘怎么样,该比他们的响吧?’他拧开葫芦盖,熟练地装上火药和铁砂子。然后,又把黄葫芦的塞儿拔掉,对着嘴,咕噜噜地灌了几口,抹了抹嘴,笑了笑,举起枪,又是砰地一火。这一枪比刚才那一火还要脆,惊得贵贵浑身哆嗦,嗷嗷叫唤。爹背着他向前紧走,婆婆扭着一双尖尖脚在后面蹒蹒跚跚地追着,喊叫着啥。我又好笑,又担心,拉着田田紧跟上去……”
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场面描写就显得有条不紊,主次明晰了。自己写不费力,读者的阅读也清朗了。
我的少年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川西地区风俗民情的,被儿童文学界称为“少年乡土小说”或“川西风情小说”。这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注重有特色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要是铺排不好,处理得不当,那人物就立不起来,作品也会乱成一团麻。
我写的中篇小说《赶庙会的孩子》,五万多字,反映一群穷苦少年在池桑镇大庙会期间的生活和遭遇,表现孩子们在与丑恶势力的斗争中所展露的坚强、勇敢、机智和团结互助。
写这部作品时,我十分激动和兴奋,有很多故事急于告诉读者,但落笔写作时,又感到艰难而踌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场面描写的安排铺陈,都使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表现人物活动,彰显地域特色,突出生活气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就需要有不少真实、生动的场面描写。
小场面容易写,但大场面就难以驾驭了。押“犯人”是大庙会的一个特色项目,是作品中要主要表现和描述的。现实中的押“犯人”,不仅参加人数众多,数以千计,而且场景千头万绪,杂乱无章,无从着笔。
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不硬写。我静下心来,眼前幻化出一幅图景……于是,我渐渐看出了我所需要的场面:
“突然间,城隍庙里,‘吱吱、咕咕……吱吱、咕咕……’起来,钟声、鼓声,响了个山呜谷应。拥挤在庙门口的人群忽地分成两半。四扇庙门大开。随着乒乒乓乓的枪响,‘犯人’们踊跃而出……”接着缩小描写范围,概写一般“犯人”:“大户人家的‘犯人’,也就是那些‘阔少爷’啦‘娇小姐’啦,身穿‘犯人’的红衣红裤,脖子上系着铁链银锁,后面跟着二三十人押送。他们或是走在头里,或是叫人背着抬着,吆吆喝喝,簇拥而去。押送人边跑边鸣枪放炮——砰砰砰,惊得人魂飞魄散。那阵势,阔绰而又热烈,喧腾而又恐怖……‘犯人’涌出几批,押送的急急追赶。看客闲人们连忙往街两边躲避,让出道路。整条街道,像是突然着了魔。霎时间,阴森森,铁锁叮当,枪声大作。人们又惊又怕,又想看又不敢看。”
完成全景到中景的描述之后,需得落笔到具体人物身上,而这些人物要么是主人公,要么是与主人公有密切关联的人。他们在这里出现,一是故事发展的需要,再是要埋下伏笔。因此我特别写了赵师爷的帮凶邱二顺和狗:
“我们挤在庙门口,焦急地等贵贵哥出来。忽然间,庙里蹿出一条狗——它也穿着大红犯衣。颈项上的铁链叮当作响。见了人群,龇牙咧嘴地就要扑来,吓得人们连连后退。这就是赵师爷家的大老黑,邱二顺牵着。黑狗的屁股后头,竟然跟了十条大枪,煞是威风。我想起来了,这老黑去年遭人劈了一刀,差点儿丧命。赵师爷向城隍爷许了愿,今年为它押‘犯人’。邱二顺洋洋得意地牵着狗一路向前奔跑,后面压阵的一阵儿排枪响,惊得那狗野马般地狂奔乱蹿,把邱二顺弄了个仰巴叉。顿时,轰笑声、啧啧声、斥骂声,混成一片。邱二顺又羞又恼,又不敢对大老黑耍威风,爬起来,拍拍屁股,忙忙奔去。”
写到这里,场面也分解得差不多了,我才把笔锋一转,便用特写镜头关注起主人公来:
“从庙里出来的‘犯人’渐渐稀疏了,爹才背着贵贵哥一步一步走出庙门来。贵贵穿着红衣红裤,脖子上拴着铁链子,有气无力地趴在爹的背上。婆婆在后面扶着他,生怕他坠下地摔碎了一般。田大叔刚出庙门,笑哄哄地举起枪,一扣扳机,呼地喷出一道火光,‘砰’一声脆响,震得我连忙用手捂住了耳朵。田大叔朝我笑笑,那意思像在问我:‘怎么样,该比他们的响吧?’他拧开葫芦盖,熟练地装上火药和铁砂子。然后,又把黄葫芦的塞儿拔掉,对着嘴,咕噜噜地灌了几口,抹了抹嘴,笑了笑,举起枪,又是砰地一火。这一枪比刚才那一火还要脆,惊得贵贵浑身哆嗦,嗷嗷叫唤。爹背着他向前紧走,婆婆扭着一双尖尖脚在后面蹒蹒跚跚地追着,喊叫着啥。我又好笑,又担心,拉着田田紧跟上去……”
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场面描写就显得有条不紊,主次明晰了。自己写不费力,读者的阅读也清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