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至2020年,建成科学布局、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及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标准需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加速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指标化与均等化发展,依附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本人认为,群文工作者需要深化“五种意识”即: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工作者;“五种意识”
今年初,中办、国办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出重要制度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目标,并就各省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作出明确要求。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结合山东实际,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人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務体系,文化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任务艰巨,因此群文工作者要深化“五种意识”。文章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工作者需要强化“五种意识”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要求。今年初,中办、国办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出重要制度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目标,并就各省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作出明确要求。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结合山东实际,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深化责任意识,理清定位,敢于担当
依附于上级系统的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将从“办文化”转型为“管文化”,一些以往经政府负责的公共文化工作会交由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不论上级系统亦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均需要适应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已构建的文化馆服务机制因为具有体系完善、覆盖范围大以及服务内容趋于多元化等优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环节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群文工作者要从根本深化自身的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关文化馆的责任做到敢于担当;同时,要根据中央的部署,明确文化馆的基本定位,特别是理顺哪些任务对文化馆而言是责无旁贷的,而哪些工作对文化馆而言仅为辅助的,工作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要找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潜在发展机遇,主动构建完善文化馆目标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体系,进而深化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作为,深化效能
文化馆即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服务即为相关工作的基础。提高服务意识,是群文工作者参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决条件。上级系统出台的相关文件表明,构建“群众评价及反馈模块”与“以效能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但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同时还完善了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的意愿主要是服务要和评价及反馈意见相制衡,注重人民在文化服务中的主导能动性;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更侧重于效能和绩效考核之间的联系,防止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乱作为及不作为的情况发生,这从根本加强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力度。
针对上述,本人认为,在完善服务这一系统性问题上,群文工作者不但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化积极服务人民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依附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化及均等化这一基本原则,在怎样从根本深化服务效能上做功课。文化馆在为人民提供所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要主动摸索如何从根本深化服务效能,促进相关服务和群众的需求达到更为有效的对接。其中涵盖下述几方面:(1)依附于人民需求的变化,第一时间调整文化馆的服务内容;(2)设计“绿色通道”确保弱势群体同样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3)依附于当代的网络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自助式”的个性化服务。
4.完善创新意识,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
目前,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项目结构、服务理念以及运作模式。而本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无法忽视的实际问题,即:文化馆常规的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和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背道而驰。个别地区一些文化馆的服务群体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也被戏称为“老人馆”。文化馆若无法依附于时代潮流予以创新,那么很可能存在被淘汰的危险。先不谈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本人通过实际工作及研究总结出,依附于创新理念,群文工作者要侧重于下述几方面工作:(1)从根本深化数字文化馆构建,应用微信、网站以及微博等前沿的通讯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开阔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及空间,经提供顺应时代趋势、贴近生活的数字文化服务,把年轻群体吸引到文化馆来,进而赋予文化馆青春活力。(2)在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出一些“新点子”,进而为人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食粮”,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为我们的服务“点赞”。(3)在运作体系上需要尝试和市场相结合。《决定》中指出,未来在公共文化的运作过程中要渗透市场竞争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全面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那么在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未来在公益性文艺活动中需要大胆尝试引入市场竞争,研究以市场化举措推动公益性活动的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文化馆的资源,开展灵活多变的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机会,让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发光发热;依附于社会力量深化公共文化活动的有效性,进而节约资金。 5.提升品牌意识,拓展优势,创新精品
众所周知文化馆即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其在公共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也要具备较强的品牌意识。本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文化馆虽然在拓展人民文化生活以及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馆服务品牌还没有,这造成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不足。就像张永新司长所说的,“文化馆具有非常全面的功能,且服务内容也极具多元化,不过缺少拳头产品,同时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我通过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即,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为“奉命行事”在完成任务后就万事大吉。同时作为“资深的”体制内公共事业单位,一些群文工作者均没有品牌概念。
群文工作者要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切入点,不仅要梳理好、保护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把坚持多年、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拳头产品”做好;同时还要拓展自身优势,就是将自身的优点再放大,把现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活动项目培育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而且我们需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又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尽可能让这类活动向品牌“靠拢”。针对文化馆未来的发展而言,这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文化馆个体的社会形象,同时还有助于持续深化整个文化馆领域的影响力。
6.提高危机意识,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竞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文化馆即体制内单位,始终都有相关政策所保护,这让一些群文工作者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决定》明确指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为社会化”;“文化馆及博物馆等需构建理事会机制,改为法人治理构架”。加之上述提及的群众评价、反馈模式与绩效考核,一些群文工作者均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这也意味着: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并非保险柜,文化馆未来需面对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那么有了这些压力,个人认为群文工作者需要側重于下述几点:(1)一定要深化危机意识,从根本杜绝过去的“等、靠、要”的坏习惯,依附于时势,迎接挑战;(2)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内质概念,全面深化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会和市场竞争近距离接触,换而言之,文化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不会再向过去那样偏安于一隅。群文工作者只有通过全面的努力,深化竞争能力,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3)尽可能快的了解理事会机制与法人治理构建的基本内容,预先做好应对建立理事会与法人治理构架的一些准备。站在群文工作者的角度,构建理事会、予以法人治理构架还是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类似经验可寻,因此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群文工作者。不过只要群文工作者预先做好“功课”,将压力转换成动力,那么我们势必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7.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机制
在群文工作者完善“五种意识”的基础上,我们期望上级系统给予一定的支持,需要上级系统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机制。出台匹配于我省实际且具有特色的实施指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依附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及供给能力,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为基础,探索制定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指标,构建相应的硬件设施、基本服务内容、经费人员配备等标准。设计标准动态调整体系,依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完善。相关市、县需按照实施指标出台相关方案,理清落实措施、工作程序以及时间安排,同时以县为单位层层落实。
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以及服务能力。依附于均衡配置、规模匹配、功能为主、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按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城乡人口数量,统筹布置、科学界定相关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权及支出责任,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本级财政安排为基础,而镇村两级则以中省安排为基础。渗透基层宣教、宣传文化、普法教育、科技普及以及体育健身等资源,乡镇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系统,村级构建综合性文化室,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区域,须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深化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完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与服务指标机制,整合服务内容及服务程序,在此基础上拓展内部管理模式,深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杰;转型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李旭琴;“海西”非营利组织建构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台湾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朱应海;井润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15年
[4].赵凤龙;加快构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3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13年
[5].李小璐;加快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15年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工作者;“五种意识”
今年初,中办、国办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出重要制度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目标,并就各省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作出明确要求。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结合山东实际,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人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務体系,文化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任务艰巨,因此群文工作者要深化“五种意识”。文章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工作者需要强化“五种意识”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要求。今年初,中办、国办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出重要制度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目标,并就各省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作出明确要求。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结合山东实际,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深化责任意识,理清定位,敢于担当
依附于上级系统的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将从“办文化”转型为“管文化”,一些以往经政府负责的公共文化工作会交由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不论上级系统亦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均需要适应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已构建的文化馆服务机制因为具有体系完善、覆盖范围大以及服务内容趋于多元化等优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环节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群文工作者要从根本深化自身的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关文化馆的责任做到敢于担当;同时,要根据中央的部署,明确文化馆的基本定位,特别是理顺哪些任务对文化馆而言是责无旁贷的,而哪些工作对文化馆而言仅为辅助的,工作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要找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潜在发展机遇,主动构建完善文化馆目标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体系,进而深化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作为,深化效能
文化馆即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服务即为相关工作的基础。提高服务意识,是群文工作者参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决条件。上级系统出台的相关文件表明,构建“群众评价及反馈模块”与“以效能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但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同时还完善了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的意愿主要是服务要和评价及反馈意见相制衡,注重人民在文化服务中的主导能动性;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更侧重于效能和绩效考核之间的联系,防止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乱作为及不作为的情况发生,这从根本加强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力度。
针对上述,本人认为,在完善服务这一系统性问题上,群文工作者不但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化积极服务人民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依附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化及均等化这一基本原则,在怎样从根本深化服务效能上做功课。文化馆在为人民提供所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要主动摸索如何从根本深化服务效能,促进相关服务和群众的需求达到更为有效的对接。其中涵盖下述几方面:(1)依附于人民需求的变化,第一时间调整文化馆的服务内容;(2)设计“绿色通道”确保弱势群体同样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3)依附于当代的网络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自助式”的个性化服务。
4.完善创新意识,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
目前,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项目结构、服务理念以及运作模式。而本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无法忽视的实际问题,即:文化馆常规的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和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背道而驰。个别地区一些文化馆的服务群体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也被戏称为“老人馆”。文化馆若无法依附于时代潮流予以创新,那么很可能存在被淘汰的危险。先不谈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本人通过实际工作及研究总结出,依附于创新理念,群文工作者要侧重于下述几方面工作:(1)从根本深化数字文化馆构建,应用微信、网站以及微博等前沿的通讯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开阔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及空间,经提供顺应时代趋势、贴近生活的数字文化服务,把年轻群体吸引到文化馆来,进而赋予文化馆青春活力。(2)在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出一些“新点子”,进而为人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食粮”,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为我们的服务“点赞”。(3)在运作体系上需要尝试和市场相结合。《决定》中指出,未来在公共文化的运作过程中要渗透市场竞争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全面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那么在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未来在公益性文艺活动中需要大胆尝试引入市场竞争,研究以市场化举措推动公益性活动的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文化馆的资源,开展灵活多变的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机会,让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发光发热;依附于社会力量深化公共文化活动的有效性,进而节约资金。 5.提升品牌意识,拓展优势,创新精品
众所周知文化馆即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其在公共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也要具备较强的品牌意识。本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文化馆虽然在拓展人民文化生活以及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馆服务品牌还没有,这造成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不足。就像张永新司长所说的,“文化馆具有非常全面的功能,且服务内容也极具多元化,不过缺少拳头产品,同时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我通过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即,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为“奉命行事”在完成任务后就万事大吉。同时作为“资深的”体制内公共事业单位,一些群文工作者均没有品牌概念。
群文工作者要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切入点,不仅要梳理好、保护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把坚持多年、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拳头产品”做好;同时还要拓展自身优势,就是将自身的优点再放大,把现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活动项目培育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而且我们需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又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尽可能让这类活动向品牌“靠拢”。针对文化馆未来的发展而言,这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文化馆个体的社会形象,同时还有助于持续深化整个文化馆领域的影响力。
6.提高危机意识,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竞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文化馆即体制内单位,始终都有相关政策所保护,这让一些群文工作者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决定》明确指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为社会化”;“文化馆及博物馆等需构建理事会机制,改为法人治理构架”。加之上述提及的群众评价、反馈模式与绩效考核,一些群文工作者均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这也意味着: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并非保险柜,文化馆未来需面对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那么有了这些压力,个人认为群文工作者需要側重于下述几点:(1)一定要深化危机意识,从根本杜绝过去的“等、靠、要”的坏习惯,依附于时势,迎接挑战;(2)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内质概念,全面深化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会和市场竞争近距离接触,换而言之,文化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不会再向过去那样偏安于一隅。群文工作者只有通过全面的努力,深化竞争能力,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3)尽可能快的了解理事会机制与法人治理构建的基本内容,预先做好应对建立理事会与法人治理构架的一些准备。站在群文工作者的角度,构建理事会、予以法人治理构架还是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类似经验可寻,因此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群文工作者。不过只要群文工作者预先做好“功课”,将压力转换成动力,那么我们势必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7.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机制
在群文工作者完善“五种意识”的基础上,我们期望上级系统给予一定的支持,需要上级系统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机制。出台匹配于我省实际且具有特色的实施指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依附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及供给能力,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为基础,探索制定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指标,构建相应的硬件设施、基本服务内容、经费人员配备等标准。设计标准动态调整体系,依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完善。相关市、县需按照实施指标出台相关方案,理清落实措施、工作程序以及时间安排,同时以县为单位层层落实。
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以及服务能力。依附于均衡配置、规模匹配、功能为主、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按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城乡人口数量,统筹布置、科学界定相关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权及支出责任,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本级财政安排为基础,而镇村两级则以中省安排为基础。渗透基层宣教、宣传文化、普法教育、科技普及以及体育健身等资源,乡镇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系统,村级构建综合性文化室,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区域,须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深化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完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与服务指标机制,整合服务内容及服务程序,在此基础上拓展内部管理模式,深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杰;转型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李旭琴;“海西”非营利组织建构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台湾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朱应海;井润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15年
[4].赵凤龙;加快构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3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13年
[5].李小璐;加快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