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医认为脾肾俱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配合点按脾俞、肾俞,治疗确诊II型糖尿病237例,显效129例,有效10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89%,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点穴;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症。我国传统医学对此病早有认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属消渴症的范畴。中医认为脾肾俱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针刺以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取穴为主,配合点按脾俞、肾俞,收到满意疗效,现将237例II型糖尿病按上述方法治疗的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資料:本组病例237例均为II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脾虚偏重48例,肾虚偏重53例,脾肾俱虚136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8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5.64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5年,平均8.64年。
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按全国糖尿病协作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临床多有口干口渴尿多而混浊,倦怠无力,舌淡红苔干而少津,脉弱无力等症状。
2治疗方法:
2.1取穴: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周荣、大包。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大钟、照海、复溜、筑宾、阴谷、幽门、腹通谷。
2.2手法:隐白、涌泉点刺出血少许,每穴点刺后,2日后方可重新取穴。周荣、大包皮下留针10分钟,幽门、腹通谷以补法为主,其它穴位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约15分钟。
2.3取穴方法:双数日取脾经5-8穴,单数日取肾经5-8穴。
2.4疗程:每14天为一疗程。
2.5每次针刺前按压脾俞、肾俞各50次,之后用颤法放松(共约10分钟)。
3 疗效分析:
3.1疗效评定标准
3.1.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或下降2.8-4.48mmol/L,空腹尿糖定性转阴,24小时尿糖定量降至5g一下。
3.1.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下降1.68-2.80mmol/L以上,空腹尿糖定性原阳性者,加号减少2个,24小时尿糖定量下降至10g以上。
3.1.3无效:症状无改善,血糖和尿糖改变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3.2治疗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疗效判定标准,237例2型糖尿病病人经上述治疗,显效129例(54.43%),有效103例(43.46%),无效5例(2.11%),总有效率97.89%。
4 典型病例
某男,55岁,干部。2001年3月初诊,患2型糖尿病6年,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查空腹血糖12.39mmol/L,尿糖(++++),自觉口干多饮,善饥多食,小便频数,混浊有甜味,舌质淡红,苔干而少津,脉细弱无力,经上述方法治疗14天,自觉口干多饮,善饥多食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空腹血糖5.83mmol/L,尿糖(+-±),之后又进行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5 讨论
5.1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阳虚、肾阳虚,脾虚失于散精,津液不能上承于肺,肺燥津亏,引水自救,故口干多饮,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中阴津不足,化燥生热,故善饥多食,脾气陷膏汁下流,水谷精微不为人体所用,从小便而出;又肾阴虚,燥热伤津,气化失常,不能主水,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而味甜,又肾阴虚化燥伤津,津不上承口干多饮,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火上肺胃,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故有谷善饥,治疗当以健脾、滋肾为主,故取脾、肾两经穴位,并按压脾俞、肾俞。
5.2 针刺部分穴位产生作用的机理
5.2.1隐白、涌泉二者分别为脾、肾经的井穴,是经气所出之处,针刺以启动经气。
5.2.2太白、太溪二者分别为脾、肾经的腧穴,同时又分别为二经的原穴,是精气所注之处,又是经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针刺以促进经气的正常运行,促进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肾主水的功能恢复正常。
5.2.3阴陵泉、阴谷分别为脾肾两经的合穴,精气充盛由此深入,针刺以充盛精气,调动脾肾两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5.2.4三阴交 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针刺以协调脾经与肝经肾经的生理功能促使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恢复正常。
5.2.5按压脾俞、肾俞以调动二经水谷之精气,使脾阳虚、肾阴虚之病理基础得已矫正,促进病人康复。
5.3此治疗方法有独特之处,是以病因、病理为基础,针刺按压已启动经气,促经气运行调正气,祛邪气,以达治疗之功。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 钟南山主编 p 770-793页.
[2]《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第6期
【关键词】针刺;点穴;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症。我国传统医学对此病早有认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属消渴症的范畴。中医认为脾肾俱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针刺以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取穴为主,配合点按脾俞、肾俞,收到满意疗效,现将237例II型糖尿病按上述方法治疗的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資料:本组病例237例均为II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脾虚偏重48例,肾虚偏重53例,脾肾俱虚136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8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5.64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5年,平均8.64年。
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按全国糖尿病协作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临床多有口干口渴尿多而混浊,倦怠无力,舌淡红苔干而少津,脉弱无力等症状。
2治疗方法:
2.1取穴: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周荣、大包。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大钟、照海、复溜、筑宾、阴谷、幽门、腹通谷。
2.2手法:隐白、涌泉点刺出血少许,每穴点刺后,2日后方可重新取穴。周荣、大包皮下留针10分钟,幽门、腹通谷以补法为主,其它穴位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约15分钟。
2.3取穴方法:双数日取脾经5-8穴,单数日取肾经5-8穴。
2.4疗程:每14天为一疗程。
2.5每次针刺前按压脾俞、肾俞各50次,之后用颤法放松(共约10分钟)。
3 疗效分析:
3.1疗效评定标准
3.1.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或下降2.8-4.48mmol/L,空腹尿糖定性转阴,24小时尿糖定量降至5g一下。
3.1.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下降1.68-2.80mmol/L以上,空腹尿糖定性原阳性者,加号减少2个,24小时尿糖定量下降至10g以上。
3.1.3无效:症状无改善,血糖和尿糖改变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3.2治疗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疗效判定标准,237例2型糖尿病病人经上述治疗,显效129例(54.43%),有效103例(43.46%),无效5例(2.11%),总有效率97.89%。
4 典型病例
某男,55岁,干部。2001年3月初诊,患2型糖尿病6年,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查空腹血糖12.39mmol/L,尿糖(++++),自觉口干多饮,善饥多食,小便频数,混浊有甜味,舌质淡红,苔干而少津,脉细弱无力,经上述方法治疗14天,自觉口干多饮,善饥多食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空腹血糖5.83mmol/L,尿糖(+-±),之后又进行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5 讨论
5.1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阳虚、肾阳虚,脾虚失于散精,津液不能上承于肺,肺燥津亏,引水自救,故口干多饮,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中阴津不足,化燥生热,故善饥多食,脾气陷膏汁下流,水谷精微不为人体所用,从小便而出;又肾阴虚,燥热伤津,气化失常,不能主水,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而味甜,又肾阴虚化燥伤津,津不上承口干多饮,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火上肺胃,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故有谷善饥,治疗当以健脾、滋肾为主,故取脾、肾两经穴位,并按压脾俞、肾俞。
5.2 针刺部分穴位产生作用的机理
5.2.1隐白、涌泉二者分别为脾、肾经的井穴,是经气所出之处,针刺以启动经气。
5.2.2太白、太溪二者分别为脾、肾经的腧穴,同时又分别为二经的原穴,是精气所注之处,又是经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针刺以促进经气的正常运行,促进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肾主水的功能恢复正常。
5.2.3阴陵泉、阴谷分别为脾肾两经的合穴,精气充盛由此深入,针刺以充盛精气,调动脾肾两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5.2.4三阴交 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针刺以协调脾经与肝经肾经的生理功能促使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恢复正常。
5.2.5按压脾俞、肾俞以调动二经水谷之精气,使脾阳虚、肾阴虚之病理基础得已矫正,促进病人康复。
5.3此治疗方法有独特之处,是以病因、病理为基础,针刺按压已启动经气,促经气运行调正气,祛邪气,以达治疗之功。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 钟南山主编 p 770-793页.
[2]《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