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565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家栋(左)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孙家栋,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的他,用严谨和执著圆梦太空。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金奖章,留学生涯的满分答卷


  1948年,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专业,勤奋好学的他把俄语学得很精深。
  1950年元宵节,校领导通知留在学校的学生:“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即刻报名,今晚就坐火车去北京,前往莫斯科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通知这么突然,甚至来不及和家人打招呼,很多同学犹豫不决。孙家栋想,如果父母知道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支持自己,于是果断报了名。
  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少年时想学土木工程、立志修建大桥的孙家栋,本科却学了汽车专业,之后又从汽车专业转向飞机专业,但他并没觉得不适应,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结束一天的课,大多数学生会放松休息,孙家栋却快速吃晚饭,看电视新闻,然后继续学习,直到次日凌晨。
  孙家栋的同学中有留学生,更多的是本土学生,他们都很佩服孙家栋:“目前所学的知识很复杂,我们用母语答卷都困难,你是中国人,怎么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不可思议!这样下去,你肯定能获得金奖章!”
  铸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是对在读学生的最高嘉奖,也是最高荣誉,所有留学生都梦寐以求,苏联学生更渴望得到它。想获得金奖章并不容易,考试时所有科目都要得5分,而且这样的成绩要一直保持到毕业。
  1958年3月10日,孙家栋凭借优异的成绩登上了苏联红军俱乐部的领奖台,接受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金奖章。

“东方红一号”,年轻专家担大任


  1958年,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投入到从仿苏P-2导弹到东风导弹的研制中。
  1960年的一个夜晚,苏联专家突然撤离,并带走所有资料,导致已经进展过半的导弹研制工作要从头开始。“我们中国人是压不倒的!”年轻的孙家栋在心里发誓,“我们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导弹!”
  当时物资极其匮乏,工作到晚上10点,大家就在碗里倒一点酱油,加少许葱丝,冲上开水当作宵夜。喝完,大家继续加班到凌晨三四点。
  虽然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和难度都超乎想象,但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干劲十足。1967年,我国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钱学森推荐孙家栋:“他虽然是年轻后辈,却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专家苗子。”
  孙家栋又从导弹转向卫星,成为“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此时的孙家栋38岁已经结婚成家并育有一子,妻子魏素萍正怀着第二胎。魏素萍是内科医生,她不知道孙家栋具体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他留了一个通信地址,而且只是一组数字。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举国欢庆的时刻,孙家栋百感交集地流下热泪。女儿出生时,他不在身边,也不能和妻子分享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喜悦……结婚26年后,魏素萍从电视直播中看见孙家栋,才知道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孙家栋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又投入到第二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之中。
  1985年10月,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升空后,中国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负责研制发射卫星的孙家栋又承担起市场运营的工作,和国际商业客户打交道。在每次商业谈判中,孙家栋总能出奇制胜。
  随着商业卫星接连发射成功,中国航天的外汇收入不断创新高。不少人好奇地问孙家栋的个人收入,孙家栋只笑笑不作答——对他来说,为了中国航天他可以付出所有,个人收入根本不重要,不值一提。
  沈阳一个卖茶叶蛋的阿姨给孙家栋写信:“我知道你们为了国家苦了自己,我卖茶叶蛋赚了些钱,可以支援你做研究。”
  孙家栋很感动,他回信道:“为国家做事情,很幸福……”

“嫦娥一号”,高龄总设计师为国探月


  2004年,我國启动月球探测工程,75岁的孙家栋担任总设计师。很多人替他捏了把汗:“万一失败,会为你完美的航天生涯蒙上阴影。”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说。
  虽历经千锤百炼,但孙家栋面临的新任务难度不小:卫星发射升空后离地球最远几万公里,而探月飞行器要飞40万公里,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先在地球上做实验,只能一次成功。
  发射速度很难掌控,速度不够无法脱离地球引力,速度够快还要及时减速。一些国家在发射探月飞行器时,速度没能减下来,要么高速擦月而过,要么直接撞月,导致探月失败。
  擅长攻克复杂难题的孙家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嫦娥奔月”前,有人对孙家栋说:“您可以选一件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放上去。”孙家栋急忙摇头:“我们想尽办法为它减重,绝不能为它增加丁点负担!卫星就是我最心爱的东西。”
  当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一片欢腾。而白发苍苍的孙家栋却走到一个角落里,无声地哭了,他知道其中的艰难,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来攻克一切难题,才能不断发展航天技术。
  为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孙家栋殚精竭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可以定位,还具备发短报文功能,成为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之一;气象卫星“风云”系列可以每6分钟加密观察一次,帮助各国积极有效防灾减灾……
  2019年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孙家栋颁授“共和国勋章”。7年学飞机,9年制造导弹,50年设计卫星,90岁高龄的孙家栋仍然心系航天:“中国航天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应该是有能力到达太阳系的任何角落。”孙家栋感慨道:“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錢忠明  “请如实填写信息申请‘苏城码’,这是现阶段外出必须的‘通行证’。”2020年3月6日中午,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钱忠明来到景溪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走访,在排摸人员情况的同时,宣传推广“苏城码”。  与此同时,700多公里外的武汉,钱忠明的妻子李蕾正在紧张地救治着新冠肺炎患者——这已是她奋战在前线的第26天。李蕾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主
期刊
2020年2月12日起,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的青翠苑社区已经连续3天收到来自675公里之外的爱心物资。这份来自常州市武进区的包裹,由一个名叫“心疼武汉行动组”的民间组织寄出。它的发起人,是一对母女。  2月3日,钢化村街道的工作人员张军丽在团中央“青春不散场 创新不掉线”实名领奖群发布求助信息:“谁有N95口罩资源,我在武汉,单位急用。”其时市场已是“一罩难求”,群里的朱书阳看到消息后转告给
期刊
无数个“小家”共同行动,才能换来“大家”的平安无虞,救治、防控、宣傳、排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这一场艰难的保卫战,我们需要敢为人先的冲锋者,更需要无私奉献的后援军,在聚光灯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多普通家庭默默投身战疫的身影。
期刊
杨云楊雯  2003年,杨云的父亲在南京市江宁区卫生监督所工作,非典爆发后,他第一时间冲在了“抗非”一线。“那时,我住校读高中。我姐读大学,也住校。就听妈妈说,爸爸整天不着家,抗非典。”父亲整日在一线为了救死扶伤奔走忙碌,是2003年那场疫情给杨云和姐姐杨雯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唤起了杨云年少时的记忆,“我要和爸爸一样,投入这场战役。即使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冲锋陷阵,至少可以做
期刊
李翠玲母子在管控卡口  2月5日清晨寒气逼人,泰州市虹桥镇26个村(居)的交通管控卡口上,李翠玲和吴桐母子俩和往常一样,已经早早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李翠玲是我们支部的支部委员,24岁的吴桐入党已经两年时间。难能可贵的是,这对党员母子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同志。”虹桥新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徐祥介绍,特别是吴桐,既當资料员、通讯员,又是守门员、巡查员,没有任何报酬,却从来
期刊
金怡全家福  金怡是镇江市京口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她的丈夫殷凯是京口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教导员,疫情来临,他们携手战斗在抗疫第一线。2月8日,忙碌过后的金怡写下了当天的战疫日记——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作为一名21年党龄的党员,作为省人大代表,作为深爱祖国、热血在心的光荣刑警,我深知穿上这身警服就是该奔赴战场的时候了。今天是元宵节,已经连续一个月无休的我,出门
期刊
“一名医生。”32年里,邱海波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愿意别人叫他“邱医生”。他说:“我是一名医生。”  他是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他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湖北最前线。他对团队和学生说:“没有好医生和不好的医生,只有‘医生’。对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天职。”生死一线,ICU不相信眼泪  因父母支援新疆,邱海波1966年出生于喀
期刊
累到站著睡着的訾靖超  在疫情防控最为吃紧的时候,火神山医院里一位军人因过度劳累倚墙站立睡觉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照片的主角是今年刚29岁的徐州籍军人訾靖超。  訾靖超于2008年入伍,去年刚立了三等功,现任东部战区总医院勤务保障分队队长。父亲訾中民对这个小儿子非常了解,1月29日他和訾靖超联系不上,就猜测儿子写下请战书去了武汉。2月2日上午,訾靖超到了武汉才给父亲发来信息,让他不要牵挂。  疫情
期刊
董乔菁母女  “我是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未婚,无子女,没有特殊负担,爷爷是烈士,妈妈是医生,曾经参加过抗非典,她同意我在这个特殊时刻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是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生董乔菁的请战书。2月9日,作为无锡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之一,她如愿出征武汉,随队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新冠肺炎重症病区。  抵达武汉后来不及休憩,董乔菁立刻奔赴重症8病区,与同事通力协作,10
期刊
有句话说:“穷人有穷的原因,富人有富的理由。”梵高与毕加索都是天才画家,但毕加索善于经营自己,而梵高只会默默作画,他们人生的境遇因此有着天壤之别。  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虽然一生画了900多幅油画作品,但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一幅画,收入是400法郎。相比于梵高,毕加索的人生就灿烂辉煌了很多。在毕加索辞世时,留下了数万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测算,毕加索的遗产总值达到395亿元人民币。  同样是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