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势”,经常和“形”相对应,形是指有形之物或直接而有形的力,势是一种无形的但力量更加威猛的能量。缸中水有形无势,水若得势,即排山倒海,形成浩浩荡荡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汉王虽弱,由于势头日长,却有河山万里;楚霸虽雄,由于气势日下,不免乌江自刎。善于借势者,可以“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善于势者,则势单力薄,凄风苦雨,举步维艰。所以,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势”有哪些?李海波先生曾将“势”归纳为八种:树“内势”以求主见,辨“外势”以晓客观,知“时势”以应天时,执“地势”以取地利,蓄“气势”以统万物,明“形势”以弄风云,借“名势”以博荣誉,仗“权势”以壮实力。“八势”合谋,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整体“局势”便呼之欲出了。
学校办学需要人、财、物的投入,需要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需要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闭门办学,独善其身,是很难发展的。善于借势、运势,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以小博大,以无取有,则“势不可挡”,就能最终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善借”,确实是大功夫、大智慧!那么,校长应该借哪些“势”呢?
善借人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学校应有一个集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方面学者专家组成的“智囊团”:第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管理问题校长自己不一定能看到、看清;第二,人不可能是全才,校长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己势弱彼势强则借,借智借力,可以起到集思广益、启迪智慧、活跃思维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因为“借”来的人脉、人势,起到“名人效应”的作用。
善借时势。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纵观历史发展,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干出一番骄人的业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能顺应时势。校长办学治校,一定要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势、省市县教育发展的中观形势和微观举措,少点迎来送往、饭局应酬,多花点时间看看时政新闻、读读教育报刊、浏览网页快讯,善于谋时势、观大局,借时势推动工作。否则,就只能是“埋头拉车”,而无法“抬头看路”。
善借地势。人生际遇,因“时”起之,因“地”成之。通常说,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事实上,说得多做得少,现在的家校关系说得好听些叫“不够融洽”,说得直白一点是越来越紧张,而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是没有抓手,容易落空。学校应切实加强、改进、完善这方面的工作,积极争取家庭、社区对学校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接“地气”,实现与“属地”的良性互动,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小气候”。
善借权势。讲到借“权势”,很多人容易想歪,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到某县调研,一所学校新校长到任不到三年,争取到财政二三千万元的支持,几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一母所生”的另一所学校,却几年没有变化,教师们在羡慕那个学校大变化的同时,不免埋怨自己校长的“无能”。确实,在目前资源有限、无法普惠式发展的情况下,一些政策、资金需要校长主动、讲艺术、有策略、锲而不舍地去争取。校长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方式反映学校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善借舆势。现在很多学校怕媒体,甚至传出“防火防盗防××××报”,大有“谈报色变”的感觉。当然,媒体有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整顿和改进。但是,从办学的角度来看,要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治校理念、育人成就。人也好、单位也好,有四个类型——先做后说、先说后做、做了不说、说了不做。本文无意评论孰是孰非,但很多时候做了以后要说出去,要懂得传播的重要性。否则,学校就会“养在深闺人未识”。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汉王虽弱,由于势头日长,却有河山万里;楚霸虽雄,由于气势日下,不免乌江自刎。善于借势者,可以“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善于势者,则势单力薄,凄风苦雨,举步维艰。所以,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势”有哪些?李海波先生曾将“势”归纳为八种:树“内势”以求主见,辨“外势”以晓客观,知“时势”以应天时,执“地势”以取地利,蓄“气势”以统万物,明“形势”以弄风云,借“名势”以博荣誉,仗“权势”以壮实力。“八势”合谋,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整体“局势”便呼之欲出了。
学校办学需要人、财、物的投入,需要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需要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闭门办学,独善其身,是很难发展的。善于借势、运势,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以小博大,以无取有,则“势不可挡”,就能最终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善借”,确实是大功夫、大智慧!那么,校长应该借哪些“势”呢?
善借人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学校应有一个集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方面学者专家组成的“智囊团”:第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管理问题校长自己不一定能看到、看清;第二,人不可能是全才,校长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己势弱彼势强则借,借智借力,可以起到集思广益、启迪智慧、活跃思维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因为“借”来的人脉、人势,起到“名人效应”的作用。
善借时势。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纵观历史发展,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干出一番骄人的业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能顺应时势。校长办学治校,一定要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势、省市县教育发展的中观形势和微观举措,少点迎来送往、饭局应酬,多花点时间看看时政新闻、读读教育报刊、浏览网页快讯,善于谋时势、观大局,借时势推动工作。否则,就只能是“埋头拉车”,而无法“抬头看路”。
善借地势。人生际遇,因“时”起之,因“地”成之。通常说,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事实上,说得多做得少,现在的家校关系说得好听些叫“不够融洽”,说得直白一点是越来越紧张,而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是没有抓手,容易落空。学校应切实加强、改进、完善这方面的工作,积极争取家庭、社区对学校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接“地气”,实现与“属地”的良性互动,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小气候”。
善借权势。讲到借“权势”,很多人容易想歪,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到某县调研,一所学校新校长到任不到三年,争取到财政二三千万元的支持,几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一母所生”的另一所学校,却几年没有变化,教师们在羡慕那个学校大变化的同时,不免埋怨自己校长的“无能”。确实,在目前资源有限、无法普惠式发展的情况下,一些政策、资金需要校长主动、讲艺术、有策略、锲而不舍地去争取。校长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方式反映学校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善借舆势。现在很多学校怕媒体,甚至传出“防火防盗防××××报”,大有“谈报色变”的感觉。当然,媒体有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整顿和改进。但是,从办学的角度来看,要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治校理念、育人成就。人也好、单位也好,有四个类型——先做后说、先说后做、做了不说、说了不做。本文无意评论孰是孰非,但很多时候做了以后要说出去,要懂得传播的重要性。否则,学校就会“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