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全球化,中国需要确立理性的规则意识、自信的竞争意识、和谐的宽容意识和开放的交往意识。
[关键词] 全球化; 思想意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0026-02
一、全球化的特点
(一)全球化趋势在加速。
所谓全球化,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的客观进程和趋势。
全球化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末期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挺进世界的步伐,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提供了空前高效和快捷的手段,有力地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也更容易地展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政治对
话、文化交流,全球化趋势大大加速。
(二)经济全球化程度与日俱增。
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和生成力量,在经济领域里展示了强劲的势头。经济全球化一般指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以及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由此增强。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扩大了世界市场,进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突破了地缘政治的某些范围,并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规模的商品网络、资本要素网络,开始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三)政治全球化凸显巨大张力。
政治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独立自主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能力,原来一国范围内的事务很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程度的介入干预。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出现了像欧盟那样各国都放弃一定的国家主权的一体化组织,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涵义将重新定义。政治全球化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思想、政治思潮不断产生,观点迥然不同,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又趋于一致;各国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并坚持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但在政治体制和规则等方面又认同政治发展中的规律性内容,并努力加以吸收借鉴;国家和政治组织为了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取最大利益而全力较量,但又为了共同利益,为处理一些共同的问题而开展协作。
(四)文化全球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要求所有民族的、区域的文化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压力,促使文化全球化正在冲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壁垒。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与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区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将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的共有资源,日益把人类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整体思维方式——全球意识开始形成,人类的共同思想得到认同。各民族、各国家坚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努力都经受着文化全球化的考验。
二、全球化给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由于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这就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了新的思想视野,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通过与世界思想意识的碰撞,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思想意识的重新审视,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人们对各种思想意识的反省空前深刻,为重新构建各自主流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机;通过“思想整合”,各种不同思想意识互相交流,既可以借“他山之玉”来发展中国当代先进思想,构筑现代意识,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意识,荡涤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遗毒,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意识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但是,全球化也为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西方国家凭借多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以及信息互联网,通过无法阻挡的强势电波,挤压、占领对方的思想意识阵地;其次,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利用其舆论工具推行其思想意识、价值标准、政治观念、游戏规则提供了条件。这些都对中国现存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又必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挑战,特别是要主动进行确立现代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从传统思想意识到现代思想意识的转变。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外,根据中国的国情,还要注意确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理性的规则意识。
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建立规则、由无序趋向有序、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变革时代。规则意识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确立法律意识,首先,要强化宪法的神圣性,任何道德的、政治的规则都必须服从于宪法。现在最迫切的是如何实现宪法的内容,树立法律的权威。其次,要消除与现代法理冲突的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对法治的破坏,更对社会公正意识形成极大危害。中国迫切需要匡正以超越规则为荣,以超越规则为能的社会心态,确保市场秩序的有序竞争。再次,保护弱者和守法者是规则意识的伦理基础。健全的规则不仅讲理而且讲情,规则产生根源就是鉴于弱者与善良者的无助。中国如果不能确立理性的规则意识和提高社会公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取得竞争力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
(二)自信的竞争意识。
中国人自古缺乏竞争、批判之强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有序竞争的时代,竞争最终将推动整个民族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时代的知识竞争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人类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必须更多地参与“勇敢者的游戏”,才能求得自我发展。只有确立了自信的竞争意识,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终身学习、不断锻炼的自觉性,才能克服内心的怯懦,战胜并超越权威,理性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就社会主义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只能通过和平竞争来战胜资本主义。
(三)和谐的宽容意识。
宽容意识的思想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意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人们都以承认个人的自由意识和个别行为的合理存在为前提,才能形成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多样性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价值观,它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好事而非坏事。宽容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一个民主的和谐社会、一种互利的人文环境。只有相互宽容与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容忍“他者”、学习异己,才能丰富和提升自我。只要相互宽容与承认,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需的思想意识基础。
(四)开放的交往意识。
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文明的选择是在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类的社会性正是以交往为媒介形成和发展的。交往让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们各自的思想在“一多相融”的全球化思想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是国与国的交往。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愈益加深,试图损害他国而独占权力与利益已越来越不可能,只能在共同的交往中相互合作,求得双赢、多赢、共赢。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和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在相互交往中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完善,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关键词] 全球化; 思想意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0026-02
一、全球化的特点
(一)全球化趋势在加速。
所谓全球化,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的客观进程和趋势。
全球化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末期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挺进世界的步伐,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提供了空前高效和快捷的手段,有力地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也更容易地展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政治对
话、文化交流,全球化趋势大大加速。
(二)经济全球化程度与日俱增。
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和生成力量,在经济领域里展示了强劲的势头。经济全球化一般指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以及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由此增强。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扩大了世界市场,进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突破了地缘政治的某些范围,并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规模的商品网络、资本要素网络,开始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三)政治全球化凸显巨大张力。
政治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独立自主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能力,原来一国范围内的事务很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程度的介入干预。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出现了像欧盟那样各国都放弃一定的国家主权的一体化组织,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涵义将重新定义。政治全球化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思想、政治思潮不断产生,观点迥然不同,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又趋于一致;各国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并坚持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但在政治体制和规则等方面又认同政治发展中的规律性内容,并努力加以吸收借鉴;国家和政治组织为了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取最大利益而全力较量,但又为了共同利益,为处理一些共同的问题而开展协作。
(四)文化全球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要求所有民族的、区域的文化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压力,促使文化全球化正在冲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壁垒。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与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区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将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的共有资源,日益把人类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整体思维方式——全球意识开始形成,人类的共同思想得到认同。各民族、各国家坚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努力都经受着文化全球化的考验。
二、全球化给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由于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这就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了新的思想视野,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通过与世界思想意识的碰撞,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思想意识的重新审视,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人们对各种思想意识的反省空前深刻,为重新构建各自主流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机;通过“思想整合”,各种不同思想意识互相交流,既可以借“他山之玉”来发展中国当代先进思想,构筑现代意识,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意识,荡涤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遗毒,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意识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但是,全球化也为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西方国家凭借多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以及信息互联网,通过无法阻挡的强势电波,挤压、占领对方的思想意识阵地;其次,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利用其舆论工具推行其思想意识、价值标准、政治观念、游戏规则提供了条件。这些都对中国现存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又必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挑战,特别是要主动进行确立现代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从传统思想意识到现代思想意识的转变。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外,根据中国的国情,还要注意确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理性的规则意识。
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建立规则、由无序趋向有序、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变革时代。规则意识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确立法律意识,首先,要强化宪法的神圣性,任何道德的、政治的规则都必须服从于宪法。现在最迫切的是如何实现宪法的内容,树立法律的权威。其次,要消除与现代法理冲突的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对法治的破坏,更对社会公正意识形成极大危害。中国迫切需要匡正以超越规则为荣,以超越规则为能的社会心态,确保市场秩序的有序竞争。再次,保护弱者和守法者是规则意识的伦理基础。健全的规则不仅讲理而且讲情,规则产生根源就是鉴于弱者与善良者的无助。中国如果不能确立理性的规则意识和提高社会公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取得竞争力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
(二)自信的竞争意识。
中国人自古缺乏竞争、批判之强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有序竞争的时代,竞争最终将推动整个民族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时代的知识竞争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人类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必须更多地参与“勇敢者的游戏”,才能求得自我发展。只有确立了自信的竞争意识,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终身学习、不断锻炼的自觉性,才能克服内心的怯懦,战胜并超越权威,理性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就社会主义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只能通过和平竞争来战胜资本主义。
(三)和谐的宽容意识。
宽容意识的思想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意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人们都以承认个人的自由意识和个别行为的合理存在为前提,才能形成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多样性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价值观,它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好事而非坏事。宽容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一个民主的和谐社会、一种互利的人文环境。只有相互宽容与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容忍“他者”、学习异己,才能丰富和提升自我。只要相互宽容与承认,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需的思想意识基础。
(四)开放的交往意识。
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文明的选择是在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类的社会性正是以交往为媒介形成和发展的。交往让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们各自的思想在“一多相融”的全球化思想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是国与国的交往。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愈益加深,试图损害他国而独占权力与利益已越来越不可能,只能在共同的交往中相互合作,求得双赢、多赢、共赢。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和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在相互交往中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完善,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