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全球化,中国需要确立理性的规则意识、自信的竞争意识、和谐的宽容意识和开放的交往意识。
   [关键词] 全球化; 思想意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0026-02
  
  一、全球化的特点
  
  (一)全球化趋势在加速。
  所谓全球化,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的客观进程和趋势。
  全球化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末期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挺进世界的步伐,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提供了空前高效和快捷的手段,有力地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也更容易地展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政治对
  话、文化交流,全球化趋势大大加速。
  
  (二)经济全球化程度与日俱增。
  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和生成力量,在经济领域里展示了强劲的势头。经济全球化一般指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以及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由此增强。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扩大了世界市场,进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突破了地缘政治的某些范围,并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规模的商品网络、资本要素网络,开始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三)政治全球化凸显巨大张力。
  政治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独立自主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能力,原来一国范围内的事务很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程度的介入干预。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出现了像欧盟那样各国都放弃一定的国家主权的一体化组织,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涵义将重新定义。政治全球化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思想、政治思潮不断产生,观点迥然不同,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又趋于一致;各国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并坚持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但在政治体制和规则等方面又认同政治发展中的规律性内容,并努力加以吸收借鉴;国家和政治组织为了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取最大利益而全力较量,但又为了共同利益,为处理一些共同的问题而开展协作。
  
  (四)文化全球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要求所有民族的、区域的文化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压力,促使文化全球化正在冲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壁垒。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与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区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将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的共有资源,日益把人类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整体思维方式——全球意识开始形成,人类的共同思想得到认同。各民族、各国家坚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努力都经受着文化全球化的考验。
  
  二、全球化给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由于各国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这就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了新的思想视野,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通过与世界思想意识的碰撞,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思想意识的重新审视,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人们对各种思想意识的反省空前深刻,为重新构建各自主流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机;通过“思想整合”,各种不同思想意识互相交流,既可以借“他山之玉”来发展中国当代先进思想,构筑现代意识,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意识,荡涤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遗毒,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意识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但是,全球化也为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西方国家凭借多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以及信息互联网,通过无法阻挡的强势电波,挤压、占领对方的思想意识阵地;其次,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利用其舆论工具推行其思想意识、价值标准、政治观念、游戏规则提供了条件。这些都对中国现存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又必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挑战,特别是要主动进行确立现代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从传统思想意识到现代思想意识的转变。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思想意识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外,根据中国的国情,还要注意确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理性的规则意识。
  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建立规则、由无序趋向有序、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变革时代。规则意识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确立法律意识,首先,要强化宪法的神圣性,任何道德的、政治的规则都必须服从于宪法。现在最迫切的是如何实现宪法的内容,树立法律的权威。其次,要消除与现代法理冲突的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对法治的破坏,更对社会公正意识形成极大危害。中国迫切需要匡正以超越规则为荣,以超越规则为能的社会心态,确保市场秩序的有序竞争。再次,保护弱者和守法者是规则意识的伦理基础。健全的规则不仅讲理而且讲情,规则产生根源就是鉴于弱者与善良者的无助。中国如果不能确立理性的规则意识和提高社会公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取得竞争力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
  
  (二)自信的竞争意识。
  中国人自古缺乏竞争、批判之强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有序竞争的时代,竞争最终将推动整个民族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时代的知识竞争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人类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必须更多地参与“勇敢者的游戏”,才能求得自我发展。只有确立了自信的竞争意识,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终身学习、不断锻炼的自觉性,才能克服内心的怯懦,战胜并超越权威,理性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就社会主义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只能通过和平竞争来战胜资本主义。
  
  (三)和谐的宽容意识。
  宽容意识的思想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意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人们都以承认个人的自由意识和个别行为的合理存在为前提,才能形成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多样性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价值观,它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好事而非坏事。宽容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一个民主的和谐社会、一种互利的人文环境。只有相互宽容与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容忍“他者”、学习异己,才能丰富和提升自我。只要相互宽容与承认,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需的思想意识基础。
  
  (四)开放的交往意识。
  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文明的选择是在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类的社会性正是以交往为媒介形成和发展的。交往让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们各自的思想在“一多相融”的全球化思想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是国与国的交往。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愈益加深,试图损害他国而独占权力与利益已越来越不可能,只能在共同的交往中相互合作,求得双赢、多赢、共赢。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和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在相互交往中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完善,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企业经营管理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领导人更迭方式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造成企业文化的解体,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而且使企业的经营战略中断和组织团队变更。调整现行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更迭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研究企业改革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领导人; 弊端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上诉权与审判权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四个方面冲突,从法理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使上诉权与审判权实现制约与平衡的四个途径,对于缓解上诉权与审判权的冲突,实现二者利益的合理配置,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上诉权;审判权;冲突;制约  [中图分类号] D9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43-02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广泛的参与网络与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格网络、与人民群众的相互信任、一系列的保证群众利益的制度和规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坚持群众路线来加强网络、信任与规范的社会资本建设。  [关键词] 群众路线; 社会资本; 网络; 信任; 规范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
期刊
[摘要] 自古以来纵横滇、川、藏、青等西部民族地区的茶马古道,既是一条民族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促进西部多民族间和谐共进的发展之路。基于这个认识,本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重新诠释了茶马古道的发展意义,并在借鉴茶马古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特殊性以及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必要性。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和谐社会; 多民族地区;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16;C95
期刊
[摘要] 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制定,既要有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又要有实践经验和每个城市研究者、规划者和决策者的悟性;既要领导得力,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民主程序。理论、经验和悟性,领导和群众,部门和专家等等相结合,才能使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得有特色和有创造性。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战略; 规划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
期刊
[摘要] “十一五”规划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央在发展战略决策上的重大转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 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2-0007-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期刊
编者按 减免农业税是中央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向全国9亿农民郑重宣布:“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这标志着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初税亩”至今2600多年来政府向农村收取钱赋时代的终结,是城市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始,是中国步入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昭示。但这项政策的出台,必将引起农村基层建设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取消农业税究竟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期刊
[摘要] “十一五”期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政府改革在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地位,理性思考政府改革的难点所在,科学分析政府进一步改革的突破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几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 发展; 关键时期; 政府改革a  [中图分类号] D69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1-0017-02    在“十
期刊
[关键词] 遏制; 不孤立; 腊斯克  [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1-0038-01    1966年美国富布赖特听证会历时一个月,是在美国国内反战舆论不断高涨,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也空前热烈起来的背景下举行的。1966年3月8日,鲍大可与费正清、斯卡拉彼诺、戴德华、汉斯·摩根索等14位中国和国际问题专家出席了听证会。  鲍大可在发言中
期刊
[摘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2-0042-0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