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感培养广受关注。语感是语言文字在直观视听效应下引发心理反应,进而达到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深层理解,语感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其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學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关键字: 中学语文;语感;培养
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程度,由语言文字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及认识活动,这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可见,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知识、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至关重要,学生有较强的语感,他们对语言文字就容易理解、更会鉴赏、善于表达。所以,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如果学生具有敏锐的语感,就能一听就懂、一说就明,对语言文字理解、应用都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1.创设教学情景,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首先要创设教学前景,创设积极的语感环境,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唤起灵感、启迪思维、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
如《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眼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描绘的美妙境界,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范读,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为了赋予更浓感情色彩,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的诱导,学生会加深对诗中意境的感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搜集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仿佛置身当年的历史画面,零距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用心去体验、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推进,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学生深深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千古名句背后作者那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样,学生在教学情景的熏陶下,对语感感悟较深。
2.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语言的多种感情色彩都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所以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如果朗读时仅仅是简单平淡地读出来,就无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通过朗读让学生与作者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地浸透到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朗读形式多样,要灵活用之。
2.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探寻的欲望。如在朱自清的《春》这课中,教师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激情,以轻柔、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节之间停顿时要做到音停但意犹未尽,从而将学生带入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下,便会陶醉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2.2把握朗读技巧
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2.2.1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2.2.2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饱含多层语义:如祖国沦陷,最后一课结束,带给我们无限的感慨、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2.2.3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的变化:读少年闰土时明快流畅、天真豪放,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敏捷;读中年闰土时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不堪重负,精神的极度摧残。
3.2.4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起伏。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时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时语速要慢。
2.3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品读,从而享受品读读的乐趣。在学习《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在第一个班,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相比之下,第二个班的学生对文章的优劣之处都可一一指出,虽略显幼稚,但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由此,读书贵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才可形成语感。
3.背诵名篇佳作,积淀语感
生活经验和自身知识的积累是语感的源泉,但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肤浅,实践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这是增强、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精美、蕴意深刻,教师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精美词句背后的深刻意义,进而夯实自身的语文功底,如果没有背诵,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重视理解记忆法,即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回忆交错进行,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背熟为止。要在理解中记忆,记忆中理解,只有自己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如在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使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然后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相互关联的句式仿写,由读到理解应用,学生就可背诵如流。名篇佳作的广泛涉猎,学生可领略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样学生在品读背诵中积淀语感将愈发强烈。
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学科之首,创新实践是课改之轴。21世纪是竞争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必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高宝立.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2013.4.
[3]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2.
[4]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0.
关键字: 中学语文;语感;培养
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程度,由语言文字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及认识活动,这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可见,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知识、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至关重要,学生有较强的语感,他们对语言文字就容易理解、更会鉴赏、善于表达。所以,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如果学生具有敏锐的语感,就能一听就懂、一说就明,对语言文字理解、应用都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1.创设教学情景,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首先要创设教学前景,创设积极的语感环境,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唤起灵感、启迪思维、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
如《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眼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描绘的美妙境界,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范读,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为了赋予更浓感情色彩,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的诱导,学生会加深对诗中意境的感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搜集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仿佛置身当年的历史画面,零距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用心去体验、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推进,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学生深深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千古名句背后作者那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样,学生在教学情景的熏陶下,对语感感悟较深。
2.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语言的多种感情色彩都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所以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如果朗读时仅仅是简单平淡地读出来,就无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通过朗读让学生与作者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地浸透到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朗读形式多样,要灵活用之。
2.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探寻的欲望。如在朱自清的《春》这课中,教师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激情,以轻柔、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节之间停顿时要做到音停但意犹未尽,从而将学生带入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下,便会陶醉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2.2把握朗读技巧
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2.2.1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2.2.2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饱含多层语义:如祖国沦陷,最后一课结束,带给我们无限的感慨、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2.2.3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的变化:读少年闰土时明快流畅、天真豪放,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敏捷;读中年闰土时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不堪重负,精神的极度摧残。
3.2.4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起伏。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时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时语速要慢。
2.3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品读,从而享受品读读的乐趣。在学习《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在第一个班,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相比之下,第二个班的学生对文章的优劣之处都可一一指出,虽略显幼稚,但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由此,读书贵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才可形成语感。
3.背诵名篇佳作,积淀语感
生活经验和自身知识的积累是语感的源泉,但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肤浅,实践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这是增强、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精美、蕴意深刻,教师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精美词句背后的深刻意义,进而夯实自身的语文功底,如果没有背诵,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重视理解记忆法,即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回忆交错进行,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背熟为止。要在理解中记忆,记忆中理解,只有自己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如在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使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然后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相互关联的句式仿写,由读到理解应用,学生就可背诵如流。名篇佳作的广泛涉猎,学生可领略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样学生在品读背诵中积淀语感将愈发强烈。
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学科之首,创新实践是课改之轴。21世纪是竞争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必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高宝立.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2013.4.
[3]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2.
[4]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