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八方罐(图1),口径10.5、通高38厘米。器身主题纹饰绘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作站立状,头向左侧弯曲,象鼻下垂,扭捏之态尽显。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洗象的准备工作,佛陀立于旁,作双手合十态,余处配以花木、山石、祥云等。
该罐原命名为“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主题图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表达了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笔者认为该罐所绘图案应为佛教题材的“胡人洗象图”,而非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
另外,《十七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收录了一件明崇祯青花象纹笔筒(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其图案除了大象外,还有捧盆、持帚的象奴若干,描绘的就是洗象图(图2)。该器曾在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中展出。
上述两件瓷器的图案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截然不同。“太平有象”(图3一图5)又名“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民康物阜。《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日登,再登日平……三登日太平。”《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宋陆游《春晚村居》:“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辄香。”因“瓶”与“平”谐音,“象”与“祥”谐音,而象在古代本身即被视为祥瑞之兽,故“太平有象”图案常绘一大象驮一宝瓶,瓶中或插有花卉等作装饰。大象周围或有一群快乐嬉戏的童子相伴,手持如意、莲、笙等吉祥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童子为典型的中国儿童形象,而不是“洗象图”中象奴(多为胡人)扫洗大象的形象,也没有主尊高僧的形象出现。两种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明显不同。“洗象图”为纯粹的佛教题材,宗教内涵极为明显,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晚期甚为流行,并且深受历代“洗象图”的影响,画作风格如出一辙;而“太平有象”图案则盛行于明清两代,更多的成为立体化的器物形象而流传于世(图6~图10)。所制“太平有象”器物,或陈设于厅堂之中,或置放于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福瑞。因此,“洗象图”与“太平有象”区别明显,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混为一谈。“洗象”是中国佛画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题材,流传下来不少佳作。北宋微宗时期的《宣和画谱》记载宋微宗御府藏南朝梁张僧繇(生卒年不详)、唐代阎立本(约601~673)、唐末孙位(生卒年不详)、北宋孙知微(生卒年不详)《扫象图》各一,当时均不称“洗象图”,归类于“道释”类,而且《扫象图》和职贡题材如《职贡狮子图》《番部博易图》等放在一起,故推测唐代《扫象图》中大象旁侧应有番僧(又称胡僧)或番奴。。这是目前所见关于“胡人洗象”的最早记录,并且将《扫象图》的上限提到了南朝。元人周密“云烟过眼录》最早提及《扫象图》的内容:“阎立本《扫象图》,宣和题,作胡僧以大帚渑水洗一黑象,傍一人以巾拭之,必有故实,奇甚。”该记载使得唐代《扫象图》更加清晰,画面内容为“胡僧”以大帚洗“黑象”。明万历时期顾炳《顾氏画谱》载有一幅传为北宋李公麟(1049~1106)《洗象图》(图11),僧人与洗象人皆为“胡人”,象为“黑象”。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述有南朝梁张僧繇、唐末孙位、北宋孙知微、北宋李公麟等人所绘《掃象图》。据其记载,明人项元汴曾收藏过一幅北宋李公麟《扫象图》:“宋李伯时扫象图,纸本,著色,白象两,奚奴执帚运水洗刷,大士二朱衣卓锡旁观,一僧执杖,一僧捧巾,威仪肃然。图左右多项氏印,不录,义三角各有古印莫辨。”可见,传为北宋李公麟《洗象图》和《扫象图》内容均为佛教题材,画面中出现了僧人形象,扫象者为“奚奴”即“胡人”,而大象有“黑象”和“白象”两种,“白象”于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清张照等编《秘殿珠林》记载,清宫曾收藏有唐代阎立本、北宋李公麟、南宋末至元初赵孟頫、明代崔子忠等人所绘的《洗象图》。在上述这些著录中,往往将“洗象图”(或名“扫象图”“浴象图”)归在“道释”门类之下。,已明确将其定性为宗教题材之佛画。可见,“洗象图”至迟于唐宋时期便已流行开来,并为当时名画家所重视并创作,且被明确定性为佛教画作。
“洗象图”于宋代以后所描绘多为白象。白象是佛教中的神物。佛教典籍《同述记》记载,“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白象作为普贤的坐骑,往往是与普贤菩萨一同出现的。普贤骑白象源自最原始的佛教经典。《法华经》第七《普贤菩萨劝法品》载:“此人有立像、行像,只要诵读此经,他必会出现,骑六牙白象王来,与大菩萨众一起现身。”《陀罗尼集经》卷一及《诸说不同经》卷二并绘有普贤菩萨像容,皆端坐于白象之上,其宗教形象十分鲜明。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因此,“洗象图”所绘主尊一般都认为应该是普贤菩萨,但很多作品所绘主尊却是文殊菩萨。如元钱选在其《文殊洗象图》中款署“文殊普贤,法出一途;或驾狮象,有何所惧;洗尔尘障,得见真如;唐人形容,流传此图;物则有像,吾心则无。”作者明确指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法出一途”。可见,元代以前,画家们将文殊、普贤经常视为一体,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从目前世传“洗象图”实物可知,年代较早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洗象图》轴。稍晚些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文殊洗象图》轴、元赵孟頫款《浴象图》轴(图12)和元钱选款《文殊洗象图》卷(图13),画中所绘主尊均为文殊菩萨。“洗象图”的构图模式在元朝已大致确立,即主尊为菩萨形象,或站或坐,身边有侍从若干,前方有数个象奴正在洗象,而大象多为白象,身体浑圆粗重。如钱选款《文殊洗象图》重点突出了浑圆雪白的大象及其周边的人物。画面左方绘一位神僧,身披红色袈裟,右手持锡杖,一名童子和两个象奴手持棕帚和揩布,正在严肃认真地刷洗一头身躯庞大的白象。整幅作品充满着一种祥和平静、安逸自然的氛围,佛教题材明显,高僧、白象、象奴三大要素俱全,且象奴亦为胡人形象。这种构图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明代晚期,佛教非常流行,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洗象图”的大量涌现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万历时期,佛教得到复兴,尤其是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自称“九莲菩萨”,大力资助佛教事业。当时,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明代四大名僧)等,与土大夫阶层接触广泛,佛教禅宗教义与儒家思想实现了一次融合。随之信奉佛教的文人日益增多,他们在佛教信仰中发现了许多静心、参悟之法,意义重大。禅宗主张“扫相”,破除一切诸相的执着。“洗象”即“扫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象”与“相”同音,阐述清净法性本来无染,凡所有相,皆是虚理。“洗象图”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指点人们应破除名相的执着与人我的分别,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追求佛教的原始神圣性,力图与世俗化相抗衡。“洗象图”不仅见于绘画作品,还见于版画、瓷器等器物上。 明代著名人物画家丁云鹏(1547~1628)笃信佛教,一生“信佛持戒,清净谨言”,自称“佛弟子”,其所绘佛教人物为时人所赞誉,“洗象图”是他经常创作的题材。其数量之重可谓当时之冠,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与元赵孟頫款《浴象图》在构图和布局上基本如出一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丁云鹏款《扫象图》(图14),普贤菩萨端坐于莲座之上,僧侣、象奴等5人正在洗刷白象。署款“万历戊子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可知,该图作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图上还有乾隆皇帝乙丑(1745)御题:“鹿苑谈经,本无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慧日法云,尼拘律下;大士堰坐,天人和南;见有象者,夫何不扫?彼三十二,真涂毒鼓。”该画所蕴涵的宗教象征意义明显,“扫象”的观念是该画作的宗教主旨所在,乾隆的御题赞辞也透露了这一点。按照乾隆的理解,此处的“象”喻指“象教”之“象”,于是“扫象”便成为宗教实践中一种高层次的必要。《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扫象”情节的深层宗教蕴意即是如此。乾隆画赞末句所谓“彼三十二,真涂毒鼓”即是此意。该《扫象图》实为蕴含双重性格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上海博物馆藏丁云鹏款《洗象图》(图15),整幅画面以白象为中心,表现出其“性善柔、有大势”的品性。。人物环围白象四周,普贤菩萨处于醒目的地位,傍象而立。白象的左侧有两个沙门,合掌而立,虔诚祈祷。前方置一莲花盆,盆内存放清水。盆边一沙弥弯身俯立,侍者一人持帚于后,作洗象准备,韦陀垂杵而立。右下角署“丙午浴佛日弟子丁云鹏敬写”。该画作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浴佛日”,佛教主旨极为明显,内容与形式都真切地笼罩着一层宗教的氛围,而画面人物也较之前丰富而清晰起来,持帚侍者根据其发型判断应为胡人身份。
吴彬(生卒年不详)款《洗象图》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16),作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八日。画面中主尊为红衣僧人,持锡杖而立,3位侍者环绕周围。水中有一头大白象,一人在白象身上清扫,一人站在水中用力擦拭白象,洗象者亦为胡人。署款“清和八日”是解读该画内涵的关键所在。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日,有“浴佛”仪式,所以又称“浴佛节”。由此推测,該《洗象图》实际上是以大象之“象”暗喻佛像之“像”。具有明确的宗教属性,“洗象”并非写实,而是一种暗喻修辞。由此可见,“洗象图”到了明代晚期不仅仅是单纯的“扫相”禅意,还具有了佛教中的“浴佛”内涵,其宗教寓意较之前更为广泛。
崔子忠(?~1644)款《洗象图》也历来享有盛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两幅署款《扫象图》轴(图17、图1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一幅署款《洗象图》轴(图19)。台北故宫所藏其中一幅绘有文殊菩萨、力士、龙王、象奴等多种人物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在人物布局上与台北故宫藏本差别不大,皆为道释题材画作,且亦有胡人象奴形象出现。画作的整体构图亦为同时代之格局。
入清以后,“洗象图”仍然时有创作,如丁观鹏《弘历洗象图》(故宫博物院藏)、金农《洗象图》(上海博物馆藏)、闵贞《洗象图》(上海朵云轩藏)、阿尔稗《洗象图》扇(吉林省博物馆藏)、陈虞胤《洗象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沈韶《洗象图》(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丁观鹏(?-1771后)《弘历洗象图》(图20)。该画章法结构效仿明丁云鹏,所不同的是主尊换为作大土装扮的乾隆皇帝弘历。几位僧侣仆人正在洗刷一头白象。画面下方绘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扫,另二位正在传接经书,欲呈献皇帝。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可见,该图是藉宗教之名而行颂君效忠之实,其题材的世俗意义已经远远大干宗教意义。
由此可见,历代“洗象图”皆为“道释类”画作中的佛画体系,内容和构图均有浓郁而明显的佛教内涵和宗教寓意,主尊和象奴等人物身份明确,多为“胡人”形象,与“太平有象”的吉祥寓意和构图内容迥然不同,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河北博物院所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应为“明崇祯青花胡人洗象图八方罐”,其所绘主题图案应为“胡人洗象图”,而不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洗象图”主旨具有极为明显的佛教思想内涵,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另外,明清时期的“洗象图”还深受京城洗象风俗的影响,将“洗象”制度化或美化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礼仪程序,提升到了国家政治高度,极具特色。“洗象图”从内容、构图、内涵、寓意、来源等方面,与“太平有象”均截然不同,二者不可混淆。该瓷罐所绘“胡人洗象图”对于研究“洗象图”的流变与传承、明清时期佛教美术、“洗象”礼制及“象奴”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罐原命名为“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主题图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表达了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笔者认为该罐所绘图案应为佛教题材的“胡人洗象图”,而非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
另外,《十七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收录了一件明崇祯青花象纹笔筒(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其图案除了大象外,还有捧盆、持帚的象奴若干,描绘的就是洗象图(图2)。该器曾在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中展出。
上述两件瓷器的图案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截然不同。“太平有象”(图3一图5)又名“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民康物阜。《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日登,再登日平……三登日太平。”《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宋陆游《春晚村居》:“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辄香。”因“瓶”与“平”谐音,“象”与“祥”谐音,而象在古代本身即被视为祥瑞之兽,故“太平有象”图案常绘一大象驮一宝瓶,瓶中或插有花卉等作装饰。大象周围或有一群快乐嬉戏的童子相伴,手持如意、莲、笙等吉祥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童子为典型的中国儿童形象,而不是“洗象图”中象奴(多为胡人)扫洗大象的形象,也没有主尊高僧的形象出现。两种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明显不同。“洗象图”为纯粹的佛教题材,宗教内涵极为明显,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晚期甚为流行,并且深受历代“洗象图”的影响,画作风格如出一辙;而“太平有象”图案则盛行于明清两代,更多的成为立体化的器物形象而流传于世(图6~图10)。所制“太平有象”器物,或陈设于厅堂之中,或置放于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福瑞。因此,“洗象图”与“太平有象”区别明显,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混为一谈。“洗象”是中国佛画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题材,流传下来不少佳作。北宋微宗时期的《宣和画谱》记载宋微宗御府藏南朝梁张僧繇(生卒年不详)、唐代阎立本(约601~673)、唐末孙位(生卒年不详)、北宋孙知微(生卒年不详)《扫象图》各一,当时均不称“洗象图”,归类于“道释”类,而且《扫象图》和职贡题材如《职贡狮子图》《番部博易图》等放在一起,故推测唐代《扫象图》中大象旁侧应有番僧(又称胡僧)或番奴。。这是目前所见关于“胡人洗象”的最早记录,并且将《扫象图》的上限提到了南朝。元人周密“云烟过眼录》最早提及《扫象图》的内容:“阎立本《扫象图》,宣和题,作胡僧以大帚渑水洗一黑象,傍一人以巾拭之,必有故实,奇甚。”该记载使得唐代《扫象图》更加清晰,画面内容为“胡僧”以大帚洗“黑象”。明万历时期顾炳《顾氏画谱》载有一幅传为北宋李公麟(1049~1106)《洗象图》(图11),僧人与洗象人皆为“胡人”,象为“黑象”。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述有南朝梁张僧繇、唐末孙位、北宋孙知微、北宋李公麟等人所绘《掃象图》。据其记载,明人项元汴曾收藏过一幅北宋李公麟《扫象图》:“宋李伯时扫象图,纸本,著色,白象两,奚奴执帚运水洗刷,大士二朱衣卓锡旁观,一僧执杖,一僧捧巾,威仪肃然。图左右多项氏印,不录,义三角各有古印莫辨。”可见,传为北宋李公麟《洗象图》和《扫象图》内容均为佛教题材,画面中出现了僧人形象,扫象者为“奚奴”即“胡人”,而大象有“黑象”和“白象”两种,“白象”于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清张照等编《秘殿珠林》记载,清宫曾收藏有唐代阎立本、北宋李公麟、南宋末至元初赵孟頫、明代崔子忠等人所绘的《洗象图》。在上述这些著录中,往往将“洗象图”(或名“扫象图”“浴象图”)归在“道释”门类之下。,已明确将其定性为宗教题材之佛画。可见,“洗象图”至迟于唐宋时期便已流行开来,并为当时名画家所重视并创作,且被明确定性为佛教画作。
“洗象图”于宋代以后所描绘多为白象。白象是佛教中的神物。佛教典籍《同述记》记载,“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白象作为普贤的坐骑,往往是与普贤菩萨一同出现的。普贤骑白象源自最原始的佛教经典。《法华经》第七《普贤菩萨劝法品》载:“此人有立像、行像,只要诵读此经,他必会出现,骑六牙白象王来,与大菩萨众一起现身。”《陀罗尼集经》卷一及《诸说不同经》卷二并绘有普贤菩萨像容,皆端坐于白象之上,其宗教形象十分鲜明。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因此,“洗象图”所绘主尊一般都认为应该是普贤菩萨,但很多作品所绘主尊却是文殊菩萨。如元钱选在其《文殊洗象图》中款署“文殊普贤,法出一途;或驾狮象,有何所惧;洗尔尘障,得见真如;唐人形容,流传此图;物则有像,吾心则无。”作者明确指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法出一途”。可见,元代以前,画家们将文殊、普贤经常视为一体,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从目前世传“洗象图”实物可知,年代较早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洗象图》轴。稍晚些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文殊洗象图》轴、元赵孟頫款《浴象图》轴(图12)和元钱选款《文殊洗象图》卷(图13),画中所绘主尊均为文殊菩萨。“洗象图”的构图模式在元朝已大致确立,即主尊为菩萨形象,或站或坐,身边有侍从若干,前方有数个象奴正在洗象,而大象多为白象,身体浑圆粗重。如钱选款《文殊洗象图》重点突出了浑圆雪白的大象及其周边的人物。画面左方绘一位神僧,身披红色袈裟,右手持锡杖,一名童子和两个象奴手持棕帚和揩布,正在严肃认真地刷洗一头身躯庞大的白象。整幅作品充满着一种祥和平静、安逸自然的氛围,佛教题材明显,高僧、白象、象奴三大要素俱全,且象奴亦为胡人形象。这种构图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明代晚期,佛教非常流行,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洗象图”的大量涌现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万历时期,佛教得到复兴,尤其是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自称“九莲菩萨”,大力资助佛教事业。当时,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明代四大名僧)等,与土大夫阶层接触广泛,佛教禅宗教义与儒家思想实现了一次融合。随之信奉佛教的文人日益增多,他们在佛教信仰中发现了许多静心、参悟之法,意义重大。禅宗主张“扫相”,破除一切诸相的执着。“洗象”即“扫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象”与“相”同音,阐述清净法性本来无染,凡所有相,皆是虚理。“洗象图”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指点人们应破除名相的执着与人我的分别,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追求佛教的原始神圣性,力图与世俗化相抗衡。“洗象图”不仅见于绘画作品,还见于版画、瓷器等器物上。 明代著名人物画家丁云鹏(1547~1628)笃信佛教,一生“信佛持戒,清净谨言”,自称“佛弟子”,其所绘佛教人物为时人所赞誉,“洗象图”是他经常创作的题材。其数量之重可谓当时之冠,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与元赵孟頫款《浴象图》在构图和布局上基本如出一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丁云鹏款《扫象图》(图14),普贤菩萨端坐于莲座之上,僧侣、象奴等5人正在洗刷白象。署款“万历戊子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可知,该图作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图上还有乾隆皇帝乙丑(1745)御题:“鹿苑谈经,本无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慧日法云,尼拘律下;大士堰坐,天人和南;见有象者,夫何不扫?彼三十二,真涂毒鼓。”该画所蕴涵的宗教象征意义明显,“扫象”的观念是该画作的宗教主旨所在,乾隆的御题赞辞也透露了这一点。按照乾隆的理解,此处的“象”喻指“象教”之“象”,于是“扫象”便成为宗教实践中一种高层次的必要。《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扫象”情节的深层宗教蕴意即是如此。乾隆画赞末句所谓“彼三十二,真涂毒鼓”即是此意。该《扫象图》实为蕴含双重性格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上海博物馆藏丁云鹏款《洗象图》(图15),整幅画面以白象为中心,表现出其“性善柔、有大势”的品性。。人物环围白象四周,普贤菩萨处于醒目的地位,傍象而立。白象的左侧有两个沙门,合掌而立,虔诚祈祷。前方置一莲花盆,盆内存放清水。盆边一沙弥弯身俯立,侍者一人持帚于后,作洗象准备,韦陀垂杵而立。右下角署“丙午浴佛日弟子丁云鹏敬写”。该画作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浴佛日”,佛教主旨极为明显,内容与形式都真切地笼罩着一层宗教的氛围,而画面人物也较之前丰富而清晰起来,持帚侍者根据其发型判断应为胡人身份。
吴彬(生卒年不详)款《洗象图》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16),作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八日。画面中主尊为红衣僧人,持锡杖而立,3位侍者环绕周围。水中有一头大白象,一人在白象身上清扫,一人站在水中用力擦拭白象,洗象者亦为胡人。署款“清和八日”是解读该画内涵的关键所在。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日,有“浴佛”仪式,所以又称“浴佛节”。由此推测,該《洗象图》实际上是以大象之“象”暗喻佛像之“像”。具有明确的宗教属性,“洗象”并非写实,而是一种暗喻修辞。由此可见,“洗象图”到了明代晚期不仅仅是单纯的“扫相”禅意,还具有了佛教中的“浴佛”内涵,其宗教寓意较之前更为广泛。
崔子忠(?~1644)款《洗象图》也历来享有盛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两幅署款《扫象图》轴(图17、图1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一幅署款《洗象图》轴(图19)。台北故宫所藏其中一幅绘有文殊菩萨、力士、龙王、象奴等多种人物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在人物布局上与台北故宫藏本差别不大,皆为道释题材画作,且亦有胡人象奴形象出现。画作的整体构图亦为同时代之格局。
入清以后,“洗象图”仍然时有创作,如丁观鹏《弘历洗象图》(故宫博物院藏)、金农《洗象图》(上海博物馆藏)、闵贞《洗象图》(上海朵云轩藏)、阿尔稗《洗象图》扇(吉林省博物馆藏)、陈虞胤《洗象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沈韶《洗象图》(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丁观鹏(?-1771后)《弘历洗象图》(图20)。该画章法结构效仿明丁云鹏,所不同的是主尊换为作大土装扮的乾隆皇帝弘历。几位僧侣仆人正在洗刷一头白象。画面下方绘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扫,另二位正在传接经书,欲呈献皇帝。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可见,该图是藉宗教之名而行颂君效忠之实,其题材的世俗意义已经远远大干宗教意义。
由此可见,历代“洗象图”皆为“道释类”画作中的佛画体系,内容和构图均有浓郁而明显的佛教内涵和宗教寓意,主尊和象奴等人物身份明确,多为“胡人”形象,与“太平有象”的吉祥寓意和构图内容迥然不同,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河北博物院所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应为“明崇祯青花胡人洗象图八方罐”,其所绘主题图案应为“胡人洗象图”,而不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洗象图”主旨具有极为明显的佛教思想内涵,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另外,明清时期的“洗象图”还深受京城洗象风俗的影响,将“洗象”制度化或美化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礼仪程序,提升到了国家政治高度,极具特色。“洗象图”从内容、构图、内涵、寓意、来源等方面,与“太平有象”均截然不同,二者不可混淆。该瓷罐所绘“胡人洗象图”对于研究“洗象图”的流变与传承、明清时期佛教美术、“洗象”礼制及“象奴”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