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象图探析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八方罐(图1),口径10.5、通高38厘米。器身主题纹饰绘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作站立状,头向左侧弯曲,象鼻下垂,扭捏之态尽显。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洗象的准备工作,佛陀立于旁,作双手合十态,余处配以花木、山石、祥云等。
  该罐原命名为“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主题图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表达了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笔者认为该罐所绘图案应为佛教题材的“胡人洗象图”,而非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
  另外,《十七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收录了一件明崇祯青花象纹笔筒(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其图案除了大象外,还有捧盆、持帚的象奴若干,描绘的就是洗象图(图2)。该器曾在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中展出。
  上述两件瓷器的图案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截然不同。“太平有象”(图3一图5)又名“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民康物阜。《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日登,再登日平……三登日太平。”《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宋陆游《春晚村居》:“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辄香。”因“瓶”与“平”谐音,“象”与“祥”谐音,而象在古代本身即被视为祥瑞之兽,故“太平有象”图案常绘一大象驮一宝瓶,瓶中或插有花卉等作装饰。大象周围或有一群快乐嬉戏的童子相伴,手持如意、莲、笙等吉祥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童子为典型的中国儿童形象,而不是“洗象图”中象奴(多为胡人)扫洗大象的形象,也没有主尊高僧的形象出现。两种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明显不同。“洗象图”为纯粹的佛教题材,宗教内涵极为明显,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晚期甚为流行,并且深受历代“洗象图”的影响,画作风格如出一辙;而“太平有象”图案则盛行于明清两代,更多的成为立体化的器物形象而流传于世(图6~图10)。所制“太平有象”器物,或陈设于厅堂之中,或置放于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福瑞。因此,“洗象图”与“太平有象”区别明显,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混为一谈。“洗象”是中国佛画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题材,流传下来不少佳作。北宋微宗时期的《宣和画谱》记载宋微宗御府藏南朝梁张僧繇(生卒年不详)、唐代阎立本(约601~673)、唐末孙位(生卒年不详)、北宋孙知微(生卒年不详)《扫象图》各一,当时均不称“洗象图”,归类于“道释”类,而且《扫象图》和职贡题材如《职贡狮子图》《番部博易图》等放在一起,故推测唐代《扫象图》中大象旁侧应有番僧(又称胡僧)或番奴。。这是目前所见关于“胡人洗象”的最早记录,并且将《扫象图》的上限提到了南朝。元人周密“云烟过眼录》最早提及《扫象图》的内容:“阎立本《扫象图》,宣和题,作胡僧以大帚渑水洗一黑象,傍一人以巾拭之,必有故实,奇甚。”该记载使得唐代《扫象图》更加清晰,画面内容为“胡僧”以大帚洗“黑象”。明万历时期顾炳《顾氏画谱》载有一幅传为北宋李公麟(1049~1106)《洗象图》(图11),僧人与洗象人皆为“胡人”,象为“黑象”。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述有南朝梁张僧繇、唐末孙位、北宋孙知微、北宋李公麟等人所绘《掃象图》。据其记载,明人项元汴曾收藏过一幅北宋李公麟《扫象图》:“宋李伯时扫象图,纸本,著色,白象两,奚奴执帚运水洗刷,大士二朱衣卓锡旁观,一僧执杖,一僧捧巾,威仪肃然。图左右多项氏印,不录,义三角各有古印莫辨。”可见,传为北宋李公麟《洗象图》和《扫象图》内容均为佛教题材,画面中出现了僧人形象,扫象者为“奚奴”即“胡人”,而大象有“黑象”和“白象”两种,“白象”于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清张照等编《秘殿珠林》记载,清宫曾收藏有唐代阎立本、北宋李公麟、南宋末至元初赵孟頫、明代崔子忠等人所绘的《洗象图》。在上述这些著录中,往往将“洗象图”(或名“扫象图”“浴象图”)归在“道释”门类之下。,已明确将其定性为宗教题材之佛画。可见,“洗象图”至迟于唐宋时期便已流行开来,并为当时名画家所重视并创作,且被明确定性为佛教画作。
  “洗象图”于宋代以后所描绘多为白象。白象是佛教中的神物。佛教典籍《同述记》记载,“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白象作为普贤的坐骑,往往是与普贤菩萨一同出现的。普贤骑白象源自最原始的佛教经典。《法华经》第七《普贤菩萨劝法品》载:“此人有立像、行像,只要诵读此经,他必会出现,骑六牙白象王来,与大菩萨众一起现身。”《陀罗尼集经》卷一及《诸说不同经》卷二并绘有普贤菩萨像容,皆端坐于白象之上,其宗教形象十分鲜明。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因此,“洗象图”所绘主尊一般都认为应该是普贤菩萨,但很多作品所绘主尊却是文殊菩萨。如元钱选在其《文殊洗象图》中款署“文殊普贤,法出一途;或驾狮象,有何所惧;洗尔尘障,得见真如;唐人形容,流传此图;物则有像,吾心则无。”作者明确指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法出一途”。可见,元代以前,画家们将文殊、普贤经常视为一体,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从目前世传“洗象图”实物可知,年代较早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洗象图》轴。稍晚些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文殊洗象图》轴、元赵孟頫款《浴象图》轴(图12)和元钱选款《文殊洗象图》卷(图13),画中所绘主尊均为文殊菩萨。“洗象图”的构图模式在元朝已大致确立,即主尊为菩萨形象,或站或坐,身边有侍从若干,前方有数个象奴正在洗象,而大象多为白象,身体浑圆粗重。如钱选款《文殊洗象图》重点突出了浑圆雪白的大象及其周边的人物。画面左方绘一位神僧,身披红色袈裟,右手持锡杖,一名童子和两个象奴手持棕帚和揩布,正在严肃认真地刷洗一头身躯庞大的白象。整幅作品充满着一种祥和平静、安逸自然的氛围,佛教题材明显,高僧、白象、象奴三大要素俱全,且象奴亦为胡人形象。这种构图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明代晚期,佛教非常流行,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洗象图”的大量涌现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万历时期,佛教得到复兴,尤其是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自称“九莲菩萨”,大力资助佛教事业。当时,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明代四大名僧)等,与土大夫阶层接触广泛,佛教禅宗教义与儒家思想实现了一次融合。随之信奉佛教的文人日益增多,他们在佛教信仰中发现了许多静心、参悟之法,意义重大。禅宗主张“扫相”,破除一切诸相的执着。“洗象”即“扫象”,但同时也有“扫相”之意。“象”与“相”同音,阐述清净法性本来无染,凡所有相,皆是虚理。“洗象图”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指点人们应破除名相的执着与人我的分别,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追求佛教的原始神圣性,力图与世俗化相抗衡。“洗象图”不仅见于绘画作品,还见于版画、瓷器等器物上。   明代著名人物画家丁云鹏(1547~1628)笃信佛教,一生“信佛持戒,清净谨言”,自称“佛弟子”,其所绘佛教人物为时人所赞誉,“洗象图”是他经常创作的题材。其数量之重可谓当时之冠,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与元赵孟頫款《浴象图》在构图和布局上基本如出一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丁云鹏款《扫象图》(图14),普贤菩萨端坐于莲座之上,僧侣、象奴等5人正在洗刷白象。署款“万历戊子春日之吉,奉佛弟子丁云鹏敬写”。可知,该图作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图上还有乾隆皇帝乙丑(1745)御题:“鹿苑谈经,本无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慧日法云,尼拘律下;大士堰坐,天人和南;见有象者,夫何不扫?彼三十二,真涂毒鼓。”该画所蕴涵的宗教象征意义明显,“扫象”的观念是该画作的宗教主旨所在,乾隆的御题赞辞也透露了这一点。按照乾隆的理解,此处的“象”喻指“象教”之“象”,于是“扫象”便成为宗教实践中一种高层次的必要。《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扫象”情节的深层宗教蕴意即是如此。乾隆画赞末句所谓“彼三十二,真涂毒鼓”即是此意。该《扫象图》实为蕴含双重性格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上海博物馆藏丁云鹏款《洗象图》(图15),整幅画面以白象为中心,表现出其“性善柔、有大势”的品性。。人物环围白象四周,普贤菩萨处于醒目的地位,傍象而立。白象的左侧有两个沙门,合掌而立,虔诚祈祷。前方置一莲花盆,盆内存放清水。盆边一沙弥弯身俯立,侍者一人持帚于后,作洗象准备,韦陀垂杵而立。右下角署“丙午浴佛日弟子丁云鹏敬写”。该画作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浴佛日”,佛教主旨极为明显,内容与形式都真切地笼罩着一层宗教的氛围,而画面人物也较之前丰富而清晰起来,持帚侍者根据其发型判断应为胡人身份。
  吴彬(生卒年不详)款《洗象图》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16),作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八日。画面中主尊为红衣僧人,持锡杖而立,3位侍者环绕周围。水中有一头大白象,一人在白象身上清扫,一人站在水中用力擦拭白象,洗象者亦为胡人。署款“清和八日”是解读该画内涵的关键所在。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日,有“浴佛”仪式,所以又称“浴佛节”。由此推测,該《洗象图》实际上是以大象之“象”暗喻佛像之“像”。具有明确的宗教属性,“洗象”并非写实,而是一种暗喻修辞。由此可见,“洗象图”到了明代晚期不仅仅是单纯的“扫相”禅意,还具有了佛教中的“浴佛”内涵,其宗教寓意较之前更为广泛。
  崔子忠(?~1644)款《洗象图》也历来享有盛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两幅署款《扫象图》轴(图17、图1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一幅署款《洗象图》轴(图19)。台北故宫所藏其中一幅绘有文殊菩萨、力士、龙王、象奴等多种人物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在人物布局上与台北故宫藏本差别不大,皆为道释题材画作,且亦有胡人象奴形象出现。画作的整体构图亦为同时代之格局。
  入清以后,“洗象图”仍然时有创作,如丁观鹏《弘历洗象图》(故宫博物院藏)、金农《洗象图》(上海博物馆藏)、闵贞《洗象图》(上海朵云轩藏)、阿尔稗《洗象图》扇(吉林省博物馆藏)、陈虞胤《洗象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沈韶《洗象图》(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丁观鹏(?-1771后)《弘历洗象图》(图20)。该画章法结构效仿明丁云鹏,所不同的是主尊换为作大土装扮的乾隆皇帝弘历。几位僧侣仆人正在洗刷一头白象。画面下方绘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扫,另二位正在传接经书,欲呈献皇帝。左下角署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可见,该图是藉宗教之名而行颂君效忠之实,其题材的世俗意义已经远远大干宗教意义。
  由此可见,历代“洗象图”皆为“道释类”画作中的佛画体系,内容和构图均有浓郁而明显的佛教内涵和宗教寓意,主尊和象奴等人物身份明确,多为“胡人”形象,与“太平有象”的吉祥寓意和构图内容迥然不同,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河北博物院所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应为“明崇祯青花胡人洗象图八方罐”,其所绘主题图案应为“胡人洗象图”,而不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洗象图”主旨具有极为明显的佛教思想内涵,利用“象”与“相”的谐音创作出洗扫白象的场景,阐释禅宗破除对一切名相执着的概念,象征净化心灵之意。另外,明清时期的“洗象图”还深受京城洗象风俗的影响,将“洗象”制度化或美化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礼仪程序,提升到了国家政治高度,极具特色。“洗象图”从内容、构图、内涵、寓意、来源等方面,与“太平有象”均截然不同,二者不可混淆。该瓷罐所绘“胡人洗象图”对于研究“洗象图”的流变与传承、明清时期佛教美术、“洗象”礼制及“象奴”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存世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滇文化墓葬群的陆续发掘,精美的舞蹈造型不断跃然于世人眼前。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舞蹈造像勾勒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也是古代滇人精神文化
期刊
自20世纪至今的中国画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或许就是“创新”,唯新是尚,唯新是务,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别开新境,强调个人风格面貌的凸显。当然,就字面意义而言这并无不妥,一代而有一代之文,一代也应有一代之固,一味泥古自不可取,然细而察之,其中尚有可推敲之处,最近细读石峰兄山水画,更由此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  纵观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同时革命、创新、个
期刊
清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造型十分工整,花纹图案化、对称化,极为精细,技法老练,有宫廷气派。乾隆青花在清代以浑厚沉着而著称。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艳丽、画面多样。乾隆朝青花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如天
期刊
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是彰显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众文化中的旅游之
期刊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髹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西周漆器延续商代漆器之遗风,器仿青铜礼
期刊
中国古代人民将铜镜的起源归于黄帝轩辕,南朝祖冲之所著《述异记》有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不过,这大多是古人对神话传说的崇拜所致。郭沫若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銅为之则为鉴……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这大概是铜镜的真正来源
期刊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许多文物流落到了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处理,尤其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般都回炉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就是去废品收购站捡宝。从废品堆里拣选出珍贵文物,在我国不乏其例。珍贵如国宝级文物宝鸡博物馆的何尊、首都博物馆藏的簋中之宝——班簋,都是险些葬身熔炉被幸运发现而重见天日的。全国各地博物馆等文物部门通过这项工作,抢救了相当数量的文物,丰富了
期刊
三、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最为丰富,数量也最多。生活用器又可分为饮食器、酒器、挹取器、盥洗器、承盛器具、家俱、燕器等。承盛器具中的漆案(图26)纹饰精美;家具中的折叠床(图27)设计巧妙,收展自如;燕器中的梳篦雕刻非常精细(图28);竹扇的编织工艺真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  战国漆器之中注重生活实用的器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器物制作的特点是轻巧美观实用。漆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具髹饰的非常精致,甚至有
期刊
铺首衔环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它既有权势象征的意义,又有装饰的价值,主要被表现在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或铸、或雕、或刻、或制。  青州市博物馆藏的铺首衔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有的在棺椁之上,有的是随葬器的构件或装饰,有的则在画像石门扉之中,这些铺首的用途不同,被赋予的内涵也各异。无论何种用途,铺首被赋予的驱邪禳灾的美好寓意作为共性是一直存在的。铺首衔环
期刊
祭蓝釉的产生  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  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釉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各种金属釉瓷器烧制的成功并顺利发展壮大,主要原因是青花瓷器出现后,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