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不难看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本文总结了本人在教学中的感受以及具体的操作,以期能与各位同仁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养 评价 数感 情景教学 数学文化
正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不在是一个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为我们具体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作为教师,除了对理论的学习研究外,还要关注如何实践。结合理论与个人实践,我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自我,做终身学习型教师
我们都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本身的素养就不能低。新时代的老师是研究性教师、是终身学习型教师。我们要学习什么?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说“三年一个代沟”,那么你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知识,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础素养,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学科,与社会发展同步。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以合格教师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凸显人格魅力,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
2.分析学生,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具体包括:1、学习态度(动机、情感、行为参与、主动性等);2、学习习惯;3、学习方式与方法;4、基础知识掌握情况;5、动手操作能力;6、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还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1、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3、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4、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言语表达等,使学生思维敏捷,做事具有条理。这样通过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持久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育人于教书中, 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成为数学化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如,在讲指数函数时,老师拿出一张纸,对学生說:“同学们,这张白纸0.1mm厚,假如将它对折27次,纸的厚度是多少呢?”让学生略做思考后,老师给出答案 :“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位同学不相信,那等我们学过指数函数后,大家自己算一下就知道了”。学生定会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4.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所谓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它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理解数以及用数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班里有49名同学”,“这个房子好大啊,应该有200多平米吧?”,“还有30多天就过年了”等等。
我们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而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用与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载体作为教学素材,不断拓展教学的空间,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如:在讲储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各种储蓄的情况,包括储蓄银行、储蓄形式、利率变化等。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借此来学习社会上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房贷、车贷等。通过这些现实的例子真实地认识数学就是生活,并会在生活中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注重实践,加强数学运用能力的教学
注重实践是现今数学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教师只有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验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
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每一个数学问题,在现实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实例,结合实例,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二是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求结果,再指导实际问题,最后形成理论。
6. 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我曾经问学生,你能说出10个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吗?结果,多数学生只能说出五六个,而且都是在历史书上提到的。作为数学教师,我颇感遗憾。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都会将上课内容的背景做一介绍,比如说,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名人趣事等等。这些内容的介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各个数学家的精神也可以激励学生。同时,还可以开设数学史、数学名人传记等校本课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分享宝贵经验,为个人提高,为学生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吴新宇 王国兴.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数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3].苏洪雨 吴周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教学与管理.2009.1
[4] 张奠宙.中学数学中的文化涵义.宁波: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发言稿,2007.4.
关键词:数学素养 评价 数感 情景教学 数学文化
正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不在是一个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为我们具体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作为教师,除了对理论的学习研究外,还要关注如何实践。结合理论与个人实践,我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自我,做终身学习型教师
我们都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本身的素养就不能低。新时代的老师是研究性教师、是终身学习型教师。我们要学习什么?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说“三年一个代沟”,那么你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知识,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础素养,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学科,与社会发展同步。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以合格教师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凸显人格魅力,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
2.分析学生,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具体包括:1、学习态度(动机、情感、行为参与、主动性等);2、学习习惯;3、学习方式与方法;4、基础知识掌握情况;5、动手操作能力;6、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还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1、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3、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4、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言语表达等,使学生思维敏捷,做事具有条理。这样通过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持久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育人于教书中, 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成为数学化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如,在讲指数函数时,老师拿出一张纸,对学生說:“同学们,这张白纸0.1mm厚,假如将它对折27次,纸的厚度是多少呢?”让学生略做思考后,老师给出答案 :“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位同学不相信,那等我们学过指数函数后,大家自己算一下就知道了”。学生定会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4.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所谓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它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理解数以及用数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班里有49名同学”,“这个房子好大啊,应该有200多平米吧?”,“还有30多天就过年了”等等。
我们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而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用与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载体作为教学素材,不断拓展教学的空间,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如:在讲储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各种储蓄的情况,包括储蓄银行、储蓄形式、利率变化等。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借此来学习社会上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房贷、车贷等。通过这些现实的例子真实地认识数学就是生活,并会在生活中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注重实践,加强数学运用能力的教学
注重实践是现今数学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教师只有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验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
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每一个数学问题,在现实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实例,结合实例,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二是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求结果,再指导实际问题,最后形成理论。
6. 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我曾经问学生,你能说出10个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吗?结果,多数学生只能说出五六个,而且都是在历史书上提到的。作为数学教师,我颇感遗憾。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都会将上课内容的背景做一介绍,比如说,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名人趣事等等。这些内容的介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各个数学家的精神也可以激励学生。同时,还可以开设数学史、数学名人传记等校本课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分享宝贵经验,为个人提高,为学生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吴新宇 王国兴.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数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3].苏洪雨 吴周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教学与管理.2009.1
[4] 张奠宙.中学数学中的文化涵义.宁波: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发言稿,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