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语文免不了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应该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集中反映。尽管时下高考语文包涵了四大块——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作品鉴赏、写作,但作文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况且凡能作文的人,一般对其他几方面的语文知识亦较熟悉,解题时比较得心应手。可以说作文包容了整个语文学习的大系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读会写,而写又是语文学习最高水准的展示,所以古人云“至上立言”。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哪一页不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假若没有作文,文化的传承将会举步艰难。鉴于这种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把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获得的作文教学经验是:力在心上,笔在新上。
一、用“下水作文”去克服学生的“害怕作文”
凡进过学校读书的人都有这个经历——害怕作文。克服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写“下水作文”,即叫学生写的题目,老师自己也写。这就象启蒙老师教学生写字那样,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这个环节师生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功利因素,是纯作文的训练。师生的作文放在同一平台上,老师评价学生的,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的。师生同写一个题目,写作的天地非常之广阔,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取长补短。我的第一本专著《中学生作文引导》(20万字)就是在教高中1985届三个毕业班的最后一年完成的。书中的80篇“下水作文”都是我和同学们互评互鉴之后的定稿。本书获得了攀枝花市1987年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发行了三万余册,在师生中获得一致好评。
我已把写“下水作文”当成作文教学的一种习惯。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即使目前快到退休之年,我每学期都要坚持写上5~6篇,尤其是学生在“不想写作文”的时候,我就提起笔来与学生同时写同题目作文,然后师生互评。这种作法对慢班学生特别有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用“分解示范”去解决学生的“行文困难”
有的学生识了很多字,也读了很多书,头脑里装了不少作文材料,可就是难以写出有点章法的文章。一提笔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根本不成其为“文章”,就象一锅烂粥,无中心、无层次,读后不知其所云。总之,这类学生是只会读不会写。
数学可以分步运算,难道作文就不可以“分步示范”吗?于是我将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五种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用表格列出来,按表格内容分项表达某种事物,贯通起来就是一篇既能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而且内容集中、中心突出、较有文采的短文章。学生可以很快模仿并利用这种方法写出身边的人和事。这种方法曾在全国快速读写研究会上得到首肯,并在1994年四川省电视大学作文教学大赛中获得“电视录像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三、用“辩证观点”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盲点”
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看似容易,写“对”却难。不少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都带有盲目性。要想科学地把握住材料内涵和外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地写出符合材料的优秀文章,必须充分运用“辩证观点”。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将材料作文中最易出现盲点的辩证观点归纳成四个不等式:
(一)全面≠整体
(二)多角度≠全面
(三)整体≠部分之和
(四)相互作用≠外因+内因
这四个不等式基本上概括了学生写材料作文时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错误,只要将这四个不等式弄透彻了,写材料作文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跑题。
此法获得了全国“济教杯”作文大赛一等奖。
四、用“全息法”去治疗学生作文的“睁眼瞎”
中学生作文每周都有两课时,整个中学阶段,大小作文加上周记、日记、三分钟演讲等活动,学生拥有的写作机会是相当多、涉及的写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不少学生开口便是“假空套”、提笔便是“写口号”。陈词滥调充实于口、溢满于手,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瘪的几条筋,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完全是为“作文”而“作文”。这也是中学生作文难以提升的症结所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普遍成了“睁眼瞎”。对自己阅读或身历的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写作同历史、同现实、同生活、同自然界隔离起来,造成信息单一、孤立的不良循环思维,所以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
鉴于此,我就教学生把“全息法”运用到写作中去,用一些极其简单的题目叫学生从过去、从历史、从政治、从经济、从文化、从自然、从环境、从心态等等诸多方面获得自己写作的材料。比如以《钱》为题作文,学生可以写货币的发展史、货币的市场杠杆作用、货币的正负效应、某种货币的设计图案的意义、某种货币的兑换价值等等。总之,信息多,就避免了众口一词、千人一笔之虞,各人写出的文章都能反映各人掌握的信息情况以及对各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层次。这样一来,原先睁着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或者不经意看到的一些信息都成了学生作文里鲜活可读的好东西。学生自然就对作文有了别样的感觉和体会。
“全息作文教学法”于2003年获得省科研课题子课题《怎样培养写作尖子》研究成果一等奖。
五、用“选择冲突”去调动学生作文的“写作情绪”
叶圣陶说“写文章就是写话”。但是很多人会说却不会写,不少学生也是说话自然写作茫然。这茫然除了漫无边际、无从下笔、心中缺失、无米下锅、认识易成、老生常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冲突”的选择。
冲突(哲学中叫矛盾)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但如何去选择它,这既是一个学识问题,也是一个思维能力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作文材料,同一个写作题目,不同的人写作的视角大不相同,其原因就是他选择冲突的方法不同,有的选冲突的正面,有的选侧面,有的选外因,有的选内因,有的选过去,有的选现在,有的选未来。在作文时把“冲突”始终放在行文的思路之中,用冲突去引领文章的方向,去搜寻写作的材料,去抒发自己的情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始终都流淌着“冲突”的血液,这样它就不会令人厌倦。任何事物有动才有生,有生才有灵气、才有生气,文章也是一样。
这种“选择冲突,调动情绪”的作文教学法在1998年“全国最优化教学”征文中获得了《中国教育报》理论部的“优秀论文奖”,并收集在当年的大型文献《最优化教学案例》之中。
六、用“出彩作文”去替代“腐朽作文”
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曾说:“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你去拣。”写作也是如此。如椽之笔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伟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总是默默地汇成流淌的涌泉。作文的起点应该是“以小见大”,而这“小”并不意味着就“好”,它需要我们在“小”的世界之中去“出彩”。这就像沙里淘金一样,要从若干沙堆里去发现那隐藏的金粒,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自从高考满分作文全国轰动,我就着手研究高考作文的“出彩”之点,结果发现所有“满分作文”都有一个“出彩”之点,而这个“出彩”之点又是有章可循和人人都能够去发现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动笔之时能否有意识地去关注它。很多学生作文仔细推敲一下都或多或少有它的独特之处,有的只要略作修改或调整就可大为生色,有的只需稍作打磨就会圆润发光。因此我在评阅学生作文时就有意把着眼点放在“特异”(与众不同)之处。不管这“特异”是对是错,对总有它对的理由,错总有它错的原因,我都专门将这种理由和原因找出来进行分析,再和作者沟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足够的重视,慢慢就会养成某种“出彩”的能力,将写“出彩作文”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2005年我的一篇近5000字的《出彩作文主题导示》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发表后,多家刊物转载,传播广泛,受到全国写作协会的密切关注。事实也证明用“出彩作文”去取代“腐朽作文”是解决学生抄袭作文的较好途径。
教书近40年,我先后在全国二十几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其中70%(有30%是散文和小品文)是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而这70%中又有近50%是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在即将离开讲台走进退休生活的前夕,有机会将自己多年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奉献于同仁,以资抛砖引玉,倍感欣慰。
一、用“下水作文”去克服学生的“害怕作文”
凡进过学校读书的人都有这个经历——害怕作文。克服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写“下水作文”,即叫学生写的题目,老师自己也写。这就象启蒙老师教学生写字那样,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这个环节师生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功利因素,是纯作文的训练。师生的作文放在同一平台上,老师评价学生的,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的。师生同写一个题目,写作的天地非常之广阔,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取长补短。我的第一本专著《中学生作文引导》(20万字)就是在教高中1985届三个毕业班的最后一年完成的。书中的80篇“下水作文”都是我和同学们互评互鉴之后的定稿。本书获得了攀枝花市1987年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发行了三万余册,在师生中获得一致好评。
我已把写“下水作文”当成作文教学的一种习惯。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即使目前快到退休之年,我每学期都要坚持写上5~6篇,尤其是学生在“不想写作文”的时候,我就提起笔来与学生同时写同题目作文,然后师生互评。这种作法对慢班学生特别有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用“分解示范”去解决学生的“行文困难”
有的学生识了很多字,也读了很多书,头脑里装了不少作文材料,可就是难以写出有点章法的文章。一提笔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根本不成其为“文章”,就象一锅烂粥,无中心、无层次,读后不知其所云。总之,这类学生是只会读不会写。
数学可以分步运算,难道作文就不可以“分步示范”吗?于是我将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五种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用表格列出来,按表格内容分项表达某种事物,贯通起来就是一篇既能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而且内容集中、中心突出、较有文采的短文章。学生可以很快模仿并利用这种方法写出身边的人和事。这种方法曾在全国快速读写研究会上得到首肯,并在1994年四川省电视大学作文教学大赛中获得“电视录像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三、用“辩证观点”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盲点”
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看似容易,写“对”却难。不少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都带有盲目性。要想科学地把握住材料内涵和外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地写出符合材料的优秀文章,必须充分运用“辩证观点”。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将材料作文中最易出现盲点的辩证观点归纳成四个不等式:
(一)全面≠整体
(二)多角度≠全面
(三)整体≠部分之和
(四)相互作用≠外因+内因
这四个不等式基本上概括了学生写材料作文时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错误,只要将这四个不等式弄透彻了,写材料作文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跑题。
此法获得了全国“济教杯”作文大赛一等奖。
四、用“全息法”去治疗学生作文的“睁眼瞎”
中学生作文每周都有两课时,整个中学阶段,大小作文加上周记、日记、三分钟演讲等活动,学生拥有的写作机会是相当多、涉及的写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不少学生开口便是“假空套”、提笔便是“写口号”。陈词滥调充实于口、溢满于手,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瘪的几条筋,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完全是为“作文”而“作文”。这也是中学生作文难以提升的症结所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普遍成了“睁眼瞎”。对自己阅读或身历的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写作同历史、同现实、同生活、同自然界隔离起来,造成信息单一、孤立的不良循环思维,所以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
鉴于此,我就教学生把“全息法”运用到写作中去,用一些极其简单的题目叫学生从过去、从历史、从政治、从经济、从文化、从自然、从环境、从心态等等诸多方面获得自己写作的材料。比如以《钱》为题作文,学生可以写货币的发展史、货币的市场杠杆作用、货币的正负效应、某种货币的设计图案的意义、某种货币的兑换价值等等。总之,信息多,就避免了众口一词、千人一笔之虞,各人写出的文章都能反映各人掌握的信息情况以及对各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层次。这样一来,原先睁着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或者不经意看到的一些信息都成了学生作文里鲜活可读的好东西。学生自然就对作文有了别样的感觉和体会。
“全息作文教学法”于2003年获得省科研课题子课题《怎样培养写作尖子》研究成果一等奖。
五、用“选择冲突”去调动学生作文的“写作情绪”
叶圣陶说“写文章就是写话”。但是很多人会说却不会写,不少学生也是说话自然写作茫然。这茫然除了漫无边际、无从下笔、心中缺失、无米下锅、认识易成、老生常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冲突”的选择。
冲突(哲学中叫矛盾)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但如何去选择它,这既是一个学识问题,也是一个思维能力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作文材料,同一个写作题目,不同的人写作的视角大不相同,其原因就是他选择冲突的方法不同,有的选冲突的正面,有的选侧面,有的选外因,有的选内因,有的选过去,有的选现在,有的选未来。在作文时把“冲突”始终放在行文的思路之中,用冲突去引领文章的方向,去搜寻写作的材料,去抒发自己的情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始终都流淌着“冲突”的血液,这样它就不会令人厌倦。任何事物有动才有生,有生才有灵气、才有生气,文章也是一样。
这种“选择冲突,调动情绪”的作文教学法在1998年“全国最优化教学”征文中获得了《中国教育报》理论部的“优秀论文奖”,并收集在当年的大型文献《最优化教学案例》之中。
六、用“出彩作文”去替代“腐朽作文”
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曾说:“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你去拣。”写作也是如此。如椽之笔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伟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总是默默地汇成流淌的涌泉。作文的起点应该是“以小见大”,而这“小”并不意味着就“好”,它需要我们在“小”的世界之中去“出彩”。这就像沙里淘金一样,要从若干沙堆里去发现那隐藏的金粒,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自从高考满分作文全国轰动,我就着手研究高考作文的“出彩”之点,结果发现所有“满分作文”都有一个“出彩”之点,而这个“出彩”之点又是有章可循和人人都能够去发现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动笔之时能否有意识地去关注它。很多学生作文仔细推敲一下都或多或少有它的独特之处,有的只要略作修改或调整就可大为生色,有的只需稍作打磨就会圆润发光。因此我在评阅学生作文时就有意把着眼点放在“特异”(与众不同)之处。不管这“特异”是对是错,对总有它对的理由,错总有它错的原因,我都专门将这种理由和原因找出来进行分析,再和作者沟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足够的重视,慢慢就会养成某种“出彩”的能力,将写“出彩作文”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2005年我的一篇近5000字的《出彩作文主题导示》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发表后,多家刊物转载,传播广泛,受到全国写作协会的密切关注。事实也证明用“出彩作文”去取代“腐朽作文”是解决学生抄袭作文的较好途径。
教书近40年,我先后在全国二十几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其中70%(有30%是散文和小品文)是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而这70%中又有近50%是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在即将离开讲台走进退休生活的前夕,有机会将自己多年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奉献于同仁,以资抛砖引玉,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