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始于2001年,其中2002年和2003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为关键和迅速的两年。在短短的五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汽车需求量连续迈过300万、400万和500万三个台阶,年均增长率24.2%,远远高于全球汽车市场年均4.4%的增长幅度。
如果将中国汽车市场放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整体环境中来看,在全球汽车销量中,中国所占的销量份额从2001年的不足5%增长到2005年的8.6%。2005年,中国国产汽车销售达到575.8万辆,考虑到进出口因素,全年共销售汽车575.2万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国。
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总量将突破700万辆,占全球汽车市场销量的份额首次超过10%,自此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相对于全球汽车市场每年不到5%的增长率,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就实质上说,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已经成为带动世界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从2005年全球汽车销售数据来看,亚太市场净增量为137.9万辆,对全球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高达66.6%,其中,中国对于全球汽车市场的贡献率达28.1%。
从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乘用车市场(说明:本文中所述乘用车不含微型客车)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整体市场的持续攀升。2006年1~10月份,国内乘用车实现销售337.4万辆,预计全年乘用车市场的总体销量将突破400万辆。乘用车的高速增长,也使得2001~2006年乘用车年均增长率接近40%。
从商用车市场来看,在“十一五”计划的带动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商用车的需求。
商用车市场在经历2005年的下滑局面后呈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06年商用车(说明:本文中所述商用车包含微型客车)销售有望突破280万辆,整体商用车市场在2001年~2006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11.7%。
此外,由于国内二三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逐渐启动,微型客车产品在原本不太看好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增幅,2006年全年销量有望接近90万辆。
因此,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层面看,2007年国内汽车市场在乘用车市场的强力推动下将直接跨越600万辆的门槛,跃上700万辆的台阶。这样也使得去年年底热炒的关于“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全球第三还是全球第二”的命题显得可笑并且毫无意义。
驱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两大要素——竞争和消费者
客观上,经过近五年的持续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是一个让很多人回答起来没有太多底气和自信的命题。毕竟,中国各区域市场(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极度差异化、基础设施的发展、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一系列充满极度变数影响因素使得对这个命题的回答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是就中短期(3~5年)来说,驱动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点:竞争和消费者。竞争是驱动中国汽车市场内部整合和变革的动力,而消费者则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向前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分析这两个主要因素,可以为我们洞察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始于外资汽车公司的进入。自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至今,中国汽车工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合资高潮,截至2006年底,全球“6+3”汽车集团悉数进入中国,并依照沿江和沿海的布局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市场成为跨国汽车集团的最后一块乐土。
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也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群雄并起的巨大转变。伴随着日韩系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上升,大众集团也从原先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高位上跌下神坛。就乘用车市场来看,排名前六的乘用车制造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2001年的73.0%下降到2005年的51.9%,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还带来了新款车型投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轿车市场为例,中国轿车市场的车型数量从1998年的14款增加到2006年的131款之多。相关产品基本覆盖全部细分市场。
自主品牌的异军突起给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看点。以奇瑞、吉利、夏利、华晨为首的自主品牌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在2005年和2006年强力反弹,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总体份额从2004年最低点的17.2%上升到2006年的26.5%,两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就具体企业来看,2006年1-10月份,奇瑞汽车以近23万的销量位居乘用车企业销售排名前五位,同时进入前10名的企业还有一汽夏利和吉利汽车。
但是,从不同的细分市场来看,自主品牌在A0级(价格约一万美元)及其以下的乘用车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在A级和B级市场,德系、日系和美系则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如何从A0级市场切入A级车市场以至最终占据B级车市场是自主品牌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关注问题。
消费者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源于个人收入增长所导致的私人汽车消费需求的增加。私人汽车消费占全部汽车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以前不到一半增加到2006年的75%。这一变化使得中国汽车产品消费结构,尤其是乘用车产品消费结构从原先的以大排量、高档次、单一化的公商务用途车辆为主逐渐转向小排量、中低档、多样化的家用轿车为主。不考虑2003年以前由于产品单一造成的细分市场集中,2003年以后,A级及其以下乘用车产品在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明显增增加,SUV产品在乘用车市场中所占比例也明显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汽车开始真正进入中国的家庭生活。
就消费者本身来说,其自身的变化也是影响不同细分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因。从用户构成来看,首先是女性用户增加所导致性别的变化,购买并使用汽车的女性用户将从目前的20%左右的比例上升的30%左右;其次是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主流汽车使用群体的平均年龄将从现在的35岁上下降低到30岁左右。
从购买行为方面分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扩大,具备车辆使用经验消费者的比例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二手车市场的规范也省得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选择购买二手车;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现的逐步放开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建议,消费者选择汽车信贷购买汽车将逐步增加。而网络、媒体和广告的日渐发达也将促使消费者获取相关汽车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口耳相传转变为全方位的主动获取和互动感受。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主要因素方面,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的情况下将更加关注汽车的性能、油耗和综合使用费用。
从使用行为角度分析,燃油价格的不断上升和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将使得消费者燃油支出和停车费用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小巧、轻便、低油耗的车型。但是在车辆更新时间上,以往一辆汽车持续使用8-10年的情况将不多见,5年左右换一次汽车是消费者的普遍期望,而最佳的更换方式,最好是通过置换的方式来处理旧车并购买新车。
上述有关消费者特征、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的变化又将反过来直接作用到汽车市场本身,乃至对各细分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
图九:由消费需求变化所导致的乘用车细分市场的变动趋势
当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相关要素远不止竞争和消费者这两点。从短期来看,政策因素、新车投放、价格变动、汽车进出口等也将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2007年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汽车市场的中短期预测与2007年展望
根据新华信公司对未来市场的预测,2006年的增长态势将会继续保持到2007年,2007年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长,特别是汽车金融业务经过两年准备性的营业推广和风险评估,预计将会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拉动部分需求的释放。同时,出口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将有望突破800万辆,并于2010年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的产销规模。
从细分市场结构而言,2007年汽车市场的增长还将以乘用车市场的拉动为主,商用车市场依然小幅低速增长。从竞争上来看,2007年新车型投放仍然较为密集,自主品牌有望在A级车市场进一步获得突破,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汽车价格依然延续过去几年持续走低的态势,但是降价幅度将小于2006年,存在较大降价空间的车型大多集中在B级车以上的车型。
和过去几年相比,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还将呈现几个与往年不同的增长态势。中燃油价格的上升将促使微型和小型车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出口目的地国家将从中东、南美和非洲为主向欧州和北美渗透。汽车消费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新车需求进入初步饱和阶段,二手车交易量将很快超过新车交易量,二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将凸现起重要性。汽车消费群将进一步多层化和多元化,这需要汽车厂商在新产品投放上更具针对性,以数据库营销为代表的精准营销和定向营销将成为促进汽车营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如果将中国汽车市场放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整体环境中来看,在全球汽车销量中,中国所占的销量份额从2001年的不足5%增长到2005年的8.6%。2005年,中国国产汽车销售达到575.8万辆,考虑到进出口因素,全年共销售汽车575.2万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国。
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总量将突破700万辆,占全球汽车市场销量的份额首次超过10%,自此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相对于全球汽车市场每年不到5%的增长率,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就实质上说,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已经成为带动世界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从2005年全球汽车销售数据来看,亚太市场净增量为137.9万辆,对全球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高达66.6%,其中,中国对于全球汽车市场的贡献率达28.1%。
从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乘用车市场(说明:本文中所述乘用车不含微型客车)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整体市场的持续攀升。2006年1~10月份,国内乘用车实现销售337.4万辆,预计全年乘用车市场的总体销量将突破400万辆。乘用车的高速增长,也使得2001~2006年乘用车年均增长率接近40%。
从商用车市场来看,在“十一五”计划的带动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商用车的需求。
商用车市场在经历2005年的下滑局面后呈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06年商用车(说明:本文中所述商用车包含微型客车)销售有望突破280万辆,整体商用车市场在2001年~2006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11.7%。
此外,由于国内二三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逐渐启动,微型客车产品在原本不太看好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增幅,2006年全年销量有望接近90万辆。
因此,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层面看,2007年国内汽车市场在乘用车市场的强力推动下将直接跨越600万辆的门槛,跃上700万辆的台阶。这样也使得去年年底热炒的关于“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全球第三还是全球第二”的命题显得可笑并且毫无意义。
驱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两大要素——竞争和消费者
客观上,经过近五年的持续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是一个让很多人回答起来没有太多底气和自信的命题。毕竟,中国各区域市场(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极度差异化、基础设施的发展、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一系列充满极度变数影响因素使得对这个命题的回答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是就中短期(3~5年)来说,驱动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点:竞争和消费者。竞争是驱动中国汽车市场内部整合和变革的动力,而消费者则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向前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分析这两个主要因素,可以为我们洞察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始于外资汽车公司的进入。自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至今,中国汽车工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合资高潮,截至2006年底,全球“6+3”汽车集团悉数进入中国,并依照沿江和沿海的布局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市场成为跨国汽车集团的最后一块乐土。
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也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群雄并起的巨大转变。伴随着日韩系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上升,大众集团也从原先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高位上跌下神坛。就乘用车市场来看,排名前六的乘用车制造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2001年的73.0%下降到2005年的51.9%,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还带来了新款车型投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轿车市场为例,中国轿车市场的车型数量从1998年的14款增加到2006年的131款之多。相关产品基本覆盖全部细分市场。
自主品牌的异军突起给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看点。以奇瑞、吉利、夏利、华晨为首的自主品牌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在2005年和2006年强力反弹,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总体份额从2004年最低点的17.2%上升到2006年的26.5%,两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就具体企业来看,2006年1-10月份,奇瑞汽车以近23万的销量位居乘用车企业销售排名前五位,同时进入前10名的企业还有一汽夏利和吉利汽车。
但是,从不同的细分市场来看,自主品牌在A0级(价格约一万美元)及其以下的乘用车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在A级和B级市场,德系、日系和美系则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如何从A0级市场切入A级车市场以至最终占据B级车市场是自主品牌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关注问题。
消费者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源于个人收入增长所导致的私人汽车消费需求的增加。私人汽车消费占全部汽车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以前不到一半增加到2006年的75%。这一变化使得中国汽车产品消费结构,尤其是乘用车产品消费结构从原先的以大排量、高档次、单一化的公商务用途车辆为主逐渐转向小排量、中低档、多样化的家用轿车为主。不考虑2003年以前由于产品单一造成的细分市场集中,2003年以后,A级及其以下乘用车产品在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明显增增加,SUV产品在乘用车市场中所占比例也明显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汽车开始真正进入中国的家庭生活。
就消费者本身来说,其自身的变化也是影响不同细分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因。从用户构成来看,首先是女性用户增加所导致性别的变化,购买并使用汽车的女性用户将从目前的20%左右的比例上升的30%左右;其次是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主流汽车使用群体的平均年龄将从现在的35岁上下降低到30岁左右。
从购买行为方面分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扩大,具备车辆使用经验消费者的比例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二手车市场的规范也省得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选择购买二手车;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现的逐步放开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建议,消费者选择汽车信贷购买汽车将逐步增加。而网络、媒体和广告的日渐发达也将促使消费者获取相关汽车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口耳相传转变为全方位的主动获取和互动感受。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主要因素方面,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的情况下将更加关注汽车的性能、油耗和综合使用费用。
从使用行为角度分析,燃油价格的不断上升和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将使得消费者燃油支出和停车费用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小巧、轻便、低油耗的车型。但是在车辆更新时间上,以往一辆汽车持续使用8-10年的情况将不多见,5年左右换一次汽车是消费者的普遍期望,而最佳的更换方式,最好是通过置换的方式来处理旧车并购买新车。
上述有关消费者特征、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的变化又将反过来直接作用到汽车市场本身,乃至对各细分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
图九:由消费需求变化所导致的乘用车细分市场的变动趋势
当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相关要素远不止竞争和消费者这两点。从短期来看,政策因素、新车投放、价格变动、汽车进出口等也将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2007年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汽车市场的中短期预测与2007年展望
根据新华信公司对未来市场的预测,2006年的增长态势将会继续保持到2007年,2007年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长,特别是汽车金融业务经过两年准备性的营业推广和风险评估,预计将会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拉动部分需求的释放。同时,出口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将有望突破800万辆,并于2010年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的产销规模。
从细分市场结构而言,2007年汽车市场的增长还将以乘用车市场的拉动为主,商用车市场依然小幅低速增长。从竞争上来看,2007年新车型投放仍然较为密集,自主品牌有望在A级车市场进一步获得突破,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汽车价格依然延续过去几年持续走低的态势,但是降价幅度将小于2006年,存在较大降价空间的车型大多集中在B级车以上的车型。
和过去几年相比,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还将呈现几个与往年不同的增长态势。中燃油价格的上升将促使微型和小型车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出口目的地国家将从中东、南美和非洲为主向欧州和北美渗透。汽车消费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新车需求进入初步饱和阶段,二手车交易量将很快超过新车交易量,二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将凸现起重要性。汽车消费群将进一步多层化和多元化,这需要汽车厂商在新产品投放上更具针对性,以数据库营销为代表的精准营销和定向营销将成为促进汽车营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