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电路》磨课体会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设计电路,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教材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排列。由“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到“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再到“有没有更多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三个任务都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一个比一个更难,看似很有挑战性,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设计,不知道这样设计之后要用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就好像无源之水,终有枯竭之时。根据我们对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教材中的“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的学习任务,除非之前对电路的知识有所学习,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并联的方法去设计电路,最后的“还有没有更多设计方案?”大多都是教师直接给出并联的方法并进行解释。因此很难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工程设计正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果在本課的教学中融合工程设计,不但可以解决学习任务的“水源问题”,还能发展学生的工程素养。因此我们决定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情境——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
  确立了“科—工整合”的整体设计思路,那么贴近生活的工程任务自然成了教学情境的不二之选。最初我们的想法是创设一个为老师的新房装修设计电路图安装电灯的情境。设计要求为:客厅、卧室、书房三个房间每个房间安装两盏灯,赋予学生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角色,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两个小组对应一个房间,分别对三个房间的电路连接进行设计。在这里没有明确提出两盏灯需要同时控制还是分别控制,希望学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呈现不同的设计。由于两盏灯就已经可以设计出串联和并联两种情况,因此我规定只需要安装两盏灯,避免过多数量的灯会扰乱学生的思路;限制房间的数量是考虑到其实分组只是一个“噱头”,每个小组的情况其实是一样的(都只有两盏灯)。
  试教时有教师提出,这个工程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学生提出的;并且如果要贴近实际生活,就应该每个房间都需要设计电路图,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每个房间需要几盏灯,再来进行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修改课堂气氛确实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新的问题更加凸显:
  每个组要设计的房间不同,学生在汇报时,其他小组觉得和自己无关,因此无法做到有效倾听,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生生互动很难进行。
  有的小组想设计更多的灯
其他文献
科学工作室在区教科研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集慧备课—有效课堂—专家引领—和谐成长”这一目标,突出抓好两个培训,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课教学规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任教科学的教师普遍感觉科学课难教,难在哪?我觉得:难在科学性和探究性的把握上,难在研究解读教材中,难在指导实验的烦琐准备里,难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控中……面对如此现状,科学工作室把“双培”(即
合适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课《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我们造一张纸”活动,课本中介绍的造纸方式采用的实验材料是玻璃杯、搅拌棒,首先将餐巾纸放入水杯浸泡,然后搅拌纸屑和水,调成浆状,最后把纸浆倒在棉布上,用纸巾吸水形成纸。这种方式造纸耗时很长,并且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手部力量不足,搅拌不够充分,造出来的纸形状不规则且比较粗糙,不符合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科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某个科学知识,这些单一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直接查阅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和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也就是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理解科学,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在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期刊
小学科学课堂,既是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精神提升的主陣地,而德育意识的渗透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强调理性与实证,科学教学亦追求事实、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模式如同按下“转换器”,在教师指导下的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常态。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力科学素养养成?笔者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出发,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五年级上册《搭支架》为例,从学习起点的厘清、混合模式的衔接、有效学习的促进几方面展开思考,对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转换进行探讨。  一、起——厘清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即学生现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出,一个个知识不是靠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也就是学生主动去建构而形成的。中学阶段对溶解的描述更理性、抽象。但是如果缺少前期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溶解”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入的。小学阶段其实是学生初次感知、认识溶解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妨带着学生适当放慢脚步,尝试将一些抽象的认知具象化,让学生自主去建构关于溶解的认知。  一、以“旧”引“新”,发展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和渗透德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敢于探索自然的信心,拓宽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心理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会迅速地构建重要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极强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一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上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从“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思考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的不足,提出优化“问题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问题式”教学,也可以叫作“问题导入式”教学。通常,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会结合课程内容为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将其渗透于小学教育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开拓学生的眼界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健康地接受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实践、鼓励创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门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的展示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这项技术的运用,
小学科学是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向,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带来重要助力。小学科学作为以科学知识启蒙为核心目标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兴趣,以及吃透素质教育目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