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设计电路,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教材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排列。由“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到“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再到“有没有更多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三个任务都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一个比一个更难,看似很有挑战性,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设计,不知道这样设计之后要用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就好像无源之水,终有枯竭之时。根据我们对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教材中的“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的学习任务,除非之前对电路的知识有所学习,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并联的方法去设计电路,最后的“还有没有更多设计方案?”大多都是教师直接给出并联的方法并进行解释。因此很难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工程设计正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果在本課的教学中融合工程设计,不但可以解决学习任务的“水源问题”,还能发展学生的工程素养。因此我们决定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情境——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
确立了“科—工整合”的整体设计思路,那么贴近生活的工程任务自然成了教学情境的不二之选。最初我们的想法是创设一个为老师的新房装修设计电路图安装电灯的情境。设计要求为:客厅、卧室、书房三个房间每个房间安装两盏灯,赋予学生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角色,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两个小组对应一个房间,分别对三个房间的电路连接进行设计。在这里没有明确提出两盏灯需要同时控制还是分别控制,希望学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呈现不同的设计。由于两盏灯就已经可以设计出串联和并联两种情况,因此我规定只需要安装两盏灯,避免过多数量的灯会扰乱学生的思路;限制房间的数量是考虑到其实分组只是一个“噱头”,每个小组的情况其实是一样的(都只有两盏灯)。
试教时有教师提出,这个工程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学生提出的;并且如果要贴近实际生活,就应该每个房间都需要设计电路图,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每个房间需要几盏灯,再来进行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修改课堂气氛确实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新的问题更加凸显:
每个组要设计的房间不同,学生在汇报时,其他小组觉得和自己无关,因此无法做到有效倾听,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生生互动很难进行。
有的小组想设计更多的灯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设计电路,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教材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排列。由“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到“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再到“有没有更多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三个任务都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一个比一个更难,看似很有挑战性,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设计,不知道这样设计之后要用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就好像无源之水,终有枯竭之时。根据我们对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教材中的“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的学习任务,除非之前对电路的知识有所学习,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并联的方法去设计电路,最后的“还有没有更多设计方案?”大多都是教师直接给出并联的方法并进行解释。因此很难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工程设计正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果在本課的教学中融合工程设计,不但可以解决学习任务的“水源问题”,还能发展学生的工程素养。因此我们决定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情境——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
确立了“科—工整合”的整体设计思路,那么贴近生活的工程任务自然成了教学情境的不二之选。最初我们的想法是创设一个为老师的新房装修设计电路图安装电灯的情境。设计要求为:客厅、卧室、书房三个房间每个房间安装两盏灯,赋予学生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角色,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两个小组对应一个房间,分别对三个房间的电路连接进行设计。在这里没有明确提出两盏灯需要同时控制还是分别控制,希望学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呈现不同的设计。由于两盏灯就已经可以设计出串联和并联两种情况,因此我规定只需要安装两盏灯,避免过多数量的灯会扰乱学生的思路;限制房间的数量是考虑到其实分组只是一个“噱头”,每个小组的情况其实是一样的(都只有两盏灯)。
试教时有教师提出,这个工程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学生提出的;并且如果要贴近实际生活,就应该每个房间都需要设计电路图,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每个房间需要几盏灯,再来进行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修改课堂气氛确实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新的问题更加凸显:
每个组要设计的房间不同,学生在汇报时,其他小组觉得和自己无关,因此无法做到有效倾听,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生生互动很难进行。
有的小组想设计更多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