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童传说自古在日本各地就广泛流传,也被中国大众所熟知。传说中河童对相扑和黄瓜的嗜好十分有趣,受到人们所喜爱。文章从日本的河童形象考察出发,通过与中国龟信仰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河童妖怪形象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与中国龟信仰的关系,探寻河童传说深处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河童;龟信仰;文化意义
1.前言
自日本学者井上圆了首先使用“妖怪学”术语以来,日本的妖怪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河童作為日本著名妖怪之一,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柳田国男的著作《山岛民谭集》〈河童驹引〉为发端,日本河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柳田国男,1914;石田英一郎,1948;石川纯一郎,1974;大島建彦,1988;大野桂,1994;中村祯里,1996;小松和彦,2000;罗宏、杜小安,2007;陆薇薇,2010;阴慧丽,2011;王新禧,2013等)丰富的成果。
在中国,对龟信仰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大西幸子,2004;郭红彦,2004;范文芳、张居中,2008;历同喜,2009;盛律平,2012;徐峰,2013等人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但是,对龟信仰的研究中,视野始终局限在中国内部,缺乏一定拓展性。而日本,以柳田国男为代表的学者与小松和彦、中村祯里等学者就河童的起源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中国的龟信仰入手,与河童文化相比较,进一步阐释河童文化的深层含义,以帮助大众探寻河童文化之来源。
2.河童文化的分类
日本最早关于河童的记载,出自《日本书纪》。仁德天皇年间,就有旅人渡河时,受河童加害而中毒呕吐。《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等古书籍中也都记载有他的身影。[1]至于河童的形象,综合各类传说中的描述,河童身高大约一米出头,外形如四五岁孩童大小,脸像青蛙或乌龟,有着鸟喙一样的尖嘴,口腔上下各有四根尖牙,撕裂食物的速度相当快。他全身皮肤泛绿色,身上长满鳞片,毛发一般为红色,背上驮着一个暗绿色的龟壳,非常坚硬,刀枪不入。……其手有四指,指间有蹼,能在水中以惊人的速度游泳,……他的手臂特别修长……在其头部中央有一个凹陷,好似圆盘一般,盘里盛满了维持生命的水。[1]可以说河童的形象与两栖类动物的特征十分相似。另外,根据新村出的《广辞苑》可以概括出河童的以下特征:水陆两栖,形似4、5岁的小孩,脸像虎,嘴尖,身上有鳞和甲壳,头上有凹陷,可以装少量水。[2]
就河童的起源而言,目前日本学界各说纷纭,一说为河童本为水神的使者,二说为河童来自中国黄河上游,三说为河童是由木偶成妖而来的,四说为河童是动物成精而来的。[3]河童的研究先驱柳田国男认为,河童是由古代河神堕落而来;但是小松和彦、中村祯里却持反对意见。
笔者认为,河童的形象根据地区会有不同,不应该笼统地说它的起源是什么。而且根据现有的研究,可能河童因为地区不同而起源不同。在河童于江户时代被统称为关东方言的“kappa”之前,根据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河童有“gattaro”“game”“mizushi”“medochi”“gawappa”等大约八十种不同的称呼。另外,根据大野桂《河童的研究》中对河童形象的考察,江户时代的学者描绘的河童图分为两种:有甲壳的河童和没有甲壳的河童。前者属于“龟、鳖”型,例如《本草图说》的“水虎”、《甲子夜话》的“川童”《水虎说》的“水虎”、《耳袋》的河童等,将共同点汇总就是嘴尖、脖子缩、背上有甲壳、可以直立行走,但是多用四足爬行。后者则属于“猿、獭”型,例如《和汉三才图会》的“川太郎”、《水虎考略》的两幅河童图,看起来头上有凹陷,头发不太多,全身被毛发覆盖,形象与猿猴相近。[4]而且根据学者小泽叶菜的研究发现:在18世纪,西国的河童在形态上多以猿猴为基础,而江户地区以龟和蛙为原型。[4]那么,中国黄河文明是怎样影响到东日本的河童文化的呢?这还要从黄河文明的龟信仰说起。
3.中国龟信仰的兴起与东传
最早关于中国龟信仰的神话应该出现在女娲炼石补天中,《淮南子》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5]其中的鳌便是指大龟。另外,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禹夏后氏,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夏禹之名)治水,吉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又锡玄,以告成功,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6]除此之外,龟还在其他很多神话中出现。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黄帝以龟为图腾。伏羲、女娲住的山和洞分别叫做“玄鼋山”和“玄鼋洞”,后来改称“轩辕山”和“轩辕洞”。黄帝被称为“玄鼋黄帝”,后来又称“轩辕黄帝”。这些称谓可以说明龟是伏羲氏族和黄帝氏族的图腾。[7]后来,龟信仰在周朝时期可谓繁盛。中华民族是黄帝的子孙。黄帝即轩辕氏,也即天鼋。周王室姬氏,自称是龟的传人。《国语·周语下》曰:“我姬氏出自天鼋。”王室姬氏既然自称是“龟种”,那么自然会维护龟的至上地位,不许他人僭越。《礼记·名堂》曰: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7]汉代甚至出现了龟鼎、龟符等权力象征。唐代中原对龟的崇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传统的调兵遣将的兵符改为龟符,北方边陲的都护府改名为龟林府。五品以上的官,要穿龟衣、佩龟袋,死后赐以龟驼碑而流芳。唐代开始出现的这种龟驼碑实际上是一只威武的神龟背甲上驼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碑文中颂载各种功德伟业,以宣告天下。也就是从唐开始,龟能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吉祥寓意被逐渐突显出来。很多喜庆场合,尤其是新房,都要以龟为套具。中原民间还形成这样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娘家要送一面饰有龟图案的镜子,一则因为龟能照妖辟邪,二则祝愿新娘早生贵(龟)子。[8]不仅如此,龟信仰在唐朝时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两百一十多首诗歌蕴涵有龟灵意象,诗歌的创作年代涵盖了从初唐至晚唐所有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亦在创作者之列。可见,灵龟思想对整个唐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9]同时笔者认为中国的龟信仰大抵也是这时传入日本的。 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书纪》中的〈浦岛传说〉看出端倪。“秋七月に、丹波国の余社郡の管川の人瑞江浦島子、舟に乗りて釣す。遂に大亀を得たり。便に女に化爲る。是に浦島子、感りて婦にす。相逐ひて海に入る。蓬莱山に到りて、仙衆を歴り観る。”[10]在这个较早版本的故事中,浦岛太郎没有见到我们熟知的龙女,而是娶了大龟变化成的龟女为妻。严绍璗先生认为,浦岛子乘舟钓到大龟,而大龟化为女子,两人相爱而结婚的这种“神婚”情节,表现了“神龟崇拜”的意识形态和信仰观念。其次,夫妇二人前往蓬莱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蓬莱”是神仙崇拜和龟崇拜的物化象征。……位于京都市西郊外的松尾神社,是京都寺社中最老的神社,坐落在松尾山山麓。松尾山有七条溪流,其中御手洗川流经该神社。在神社的史料中,记述了元明天皇和铜六年(713年),御手洗川出现了灵龟的事情。龟的脖子有三颗星,背上有七颗星。朝廷以此为吉兆,将和铜八年改为灵龟元年(715年)。之后,八世纪陆续使用了“神龟”“宝龟”等年号,十三世纪将“龟山”作为天皇的名字。而且在松尾神社,出现了灵龟的御手洗川的瀑布也被叫作“灵龟瀑布”,至今仍有许多人前来,怀着庄重的心情参拜瀑布。这种“灵龟”崇拜的表现在从丹后国至平安京、琵琶湖沿岸的地域都可以看见,在这些地域以“龟”命名的地方特别多。比如丹后半岛北部的“浦岛明神”所在地伊根就有“龟岛”,京都西郊外的嵯峨山以前叫“龟山”,也叫“龟的尾山”。现在的京都市内被称为“龟屋”的地名有十一处,其他还有“龟町”“龟木町”等等。以“龟”命名的地名从丹波半岛,经过丹波高地、龟山盆地、平安京、直到琵琶湖沿岸,形成了一条“龟崇拜”的图腾遗迹线。[11]
在藤原时代,人们就将龟纹运用在各个领域。奈良中宫寺的“天寿国曼陀罗”刺绣中也可以看到龟甲花纹。形象上来看,大多数龟纹是现实中没有的耳尾相连的想象中的蓑龟。[12]而「ミノガメの秘密 亀の甲羅で生きる藻類」一文中提出“蓑龟出现在中国的书籍上是5世纪,而且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最晚至平安时代,龟鹤思想影响到了日本的造园活动。平安时代的日本最古作庭书《作庭记》中,已要求池塘应成龟或鹤的形状。[13]综上所述笔者推断龟信仰大概就是唐代自中国传入。而且范围大概最初的地点就是京都及其周边。那么,这里的龟信仰与河童文化又有什么联系呢?
4.河童文化与龟信仰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将河童分为以“猿”为原型的河童形象和以“龟”为原型的河童形象,那么本节主要讨论中国的龟信仰与以“龟”为原型的河童之间的关系。在汉代刘向所著的《山海经·中山经》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妖怪: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14]从外形来看,与河童的形象及其类似,而且旋龟所在的密山、豪水都是今黄河流域,在唐代龟信仰传入日本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两者具有一定关联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在距离滋贺县不远的石川、富山等地的方言中,河童被称为“ガメ”,与“龟”的发音相近。
其次,据说河童常常会送给人们一种被称为秘药河童膏的金创药或者授予人们金创治疗法、捕鱼技术作为报答,这些传说广泛流传于上野、越后、信浓等东日本地区。然而金创药正是中国传入的。在平安时代好象有几本记载了金创治疗法的医书,现存的只有丹波康赖于984年向圆融院献上的《医心方》。《医心方》是日本编纂的第一本医术,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毋庸置疑,河童的金创治疗法以及金创药与中国具有莫大关联。如前文所述,龟在唐代具有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吉祥寓意。河童赠药与中国龟信仰消灾降福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河童作为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代表还有一个表现:作为祗园祭牛头天王的子神被供奉。平安时代人们认为疫病和灾害是怨灵招致的,为了抚慰这些怨灵,朝廷在京都郊外举行了御灵会,不久就变成了在东山祗园寺祭祀牛头天王疫神和抚慰亡灵的典型祭祀活动。在祭祀前不能吃黄瓜、不能游泳等。[15]黄瓜是河童最喜爱的事物,于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由此可见,河童文化与中国以及中国龟信仰有着重要联系。
5.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河童文化根据形象不同在日本大致按地域可以分为类猿和类龟两类。其中类龟的河童在形象上与中国的传说妖怪“旋龟”相似,而习俗中的爱吃黄瓜、赠金创药也与中国相关,甚至与唐代龟信仰一样,被人们视为消灾降福的代表。可见日本河童文化与中国龟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类龟的河童文化是来源于中国龟信仰,那么揭示类猿河童文化的来源将是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新禧.日本妖怪奇谈[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4
[2]新村出.广辞苑[M].岩波书店,2009
[3]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5
[4]杨充.日本河童研究的学术史考察[D].山东大学,2015.3
[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中华书局,1959
[6]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7]盛律平.中国古代崇龟习俗初探[D].湘潭大学,2007.5
[8]郭红彦.浅论中原龟信仰的发展历程[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9]厉同喜.隋唐灵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互动[D].广西民族大学,2009.4
[10]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岩波書店,1967
[11]中西进,严绍璗.日中文化交流史叢书 文学[M].株式会社大修馆书店,1995.12
[12]丹羽基二.家纹[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3]大西幸子.中国的龟崇拜对日本园林的影响[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5
[14]刘向,刘歆.山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8
[15]石川纯一郎.河童の世界[M].时事通信社,1974
【关键词】:河童;龟信仰;文化意义
1.前言
自日本学者井上圆了首先使用“妖怪学”术语以来,日本的妖怪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河童作為日本著名妖怪之一,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柳田国男的著作《山岛民谭集》〈河童驹引〉为发端,日本河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柳田国男,1914;石田英一郎,1948;石川纯一郎,1974;大島建彦,1988;大野桂,1994;中村祯里,1996;小松和彦,2000;罗宏、杜小安,2007;陆薇薇,2010;阴慧丽,2011;王新禧,2013等)丰富的成果。
在中国,对龟信仰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大西幸子,2004;郭红彦,2004;范文芳、张居中,2008;历同喜,2009;盛律平,2012;徐峰,2013等人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但是,对龟信仰的研究中,视野始终局限在中国内部,缺乏一定拓展性。而日本,以柳田国男为代表的学者与小松和彦、中村祯里等学者就河童的起源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中国的龟信仰入手,与河童文化相比较,进一步阐释河童文化的深层含义,以帮助大众探寻河童文化之来源。
2.河童文化的分类
日本最早关于河童的记载,出自《日本书纪》。仁德天皇年间,就有旅人渡河时,受河童加害而中毒呕吐。《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等古书籍中也都记载有他的身影。[1]至于河童的形象,综合各类传说中的描述,河童身高大约一米出头,外形如四五岁孩童大小,脸像青蛙或乌龟,有着鸟喙一样的尖嘴,口腔上下各有四根尖牙,撕裂食物的速度相当快。他全身皮肤泛绿色,身上长满鳞片,毛发一般为红色,背上驮着一个暗绿色的龟壳,非常坚硬,刀枪不入。……其手有四指,指间有蹼,能在水中以惊人的速度游泳,……他的手臂特别修长……在其头部中央有一个凹陷,好似圆盘一般,盘里盛满了维持生命的水。[1]可以说河童的形象与两栖类动物的特征十分相似。另外,根据新村出的《广辞苑》可以概括出河童的以下特征:水陆两栖,形似4、5岁的小孩,脸像虎,嘴尖,身上有鳞和甲壳,头上有凹陷,可以装少量水。[2]
就河童的起源而言,目前日本学界各说纷纭,一说为河童本为水神的使者,二说为河童来自中国黄河上游,三说为河童是由木偶成妖而来的,四说为河童是动物成精而来的。[3]河童的研究先驱柳田国男认为,河童是由古代河神堕落而来;但是小松和彦、中村祯里却持反对意见。
笔者认为,河童的形象根据地区会有不同,不应该笼统地说它的起源是什么。而且根据现有的研究,可能河童因为地区不同而起源不同。在河童于江户时代被统称为关东方言的“kappa”之前,根据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河童有“gattaro”“game”“mizushi”“medochi”“gawappa”等大约八十种不同的称呼。另外,根据大野桂《河童的研究》中对河童形象的考察,江户时代的学者描绘的河童图分为两种:有甲壳的河童和没有甲壳的河童。前者属于“龟、鳖”型,例如《本草图说》的“水虎”、《甲子夜话》的“川童”《水虎说》的“水虎”、《耳袋》的河童等,将共同点汇总就是嘴尖、脖子缩、背上有甲壳、可以直立行走,但是多用四足爬行。后者则属于“猿、獭”型,例如《和汉三才图会》的“川太郎”、《水虎考略》的两幅河童图,看起来头上有凹陷,头发不太多,全身被毛发覆盖,形象与猿猴相近。[4]而且根据学者小泽叶菜的研究发现:在18世纪,西国的河童在形态上多以猿猴为基础,而江户地区以龟和蛙为原型。[4]那么,中国黄河文明是怎样影响到东日本的河童文化的呢?这还要从黄河文明的龟信仰说起。
3.中国龟信仰的兴起与东传
最早关于中国龟信仰的神话应该出现在女娲炼石补天中,《淮南子》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5]其中的鳌便是指大龟。另外,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禹夏后氏,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夏禹之名)治水,吉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又锡玄,以告成功,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6]除此之外,龟还在其他很多神话中出现。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黄帝以龟为图腾。伏羲、女娲住的山和洞分别叫做“玄鼋山”和“玄鼋洞”,后来改称“轩辕山”和“轩辕洞”。黄帝被称为“玄鼋黄帝”,后来又称“轩辕黄帝”。这些称谓可以说明龟是伏羲氏族和黄帝氏族的图腾。[7]后来,龟信仰在周朝时期可谓繁盛。中华民族是黄帝的子孙。黄帝即轩辕氏,也即天鼋。周王室姬氏,自称是龟的传人。《国语·周语下》曰:“我姬氏出自天鼋。”王室姬氏既然自称是“龟种”,那么自然会维护龟的至上地位,不许他人僭越。《礼记·名堂》曰: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7]汉代甚至出现了龟鼎、龟符等权力象征。唐代中原对龟的崇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传统的调兵遣将的兵符改为龟符,北方边陲的都护府改名为龟林府。五品以上的官,要穿龟衣、佩龟袋,死后赐以龟驼碑而流芳。唐代开始出现的这种龟驼碑实际上是一只威武的神龟背甲上驼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碑文中颂载各种功德伟业,以宣告天下。也就是从唐开始,龟能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吉祥寓意被逐渐突显出来。很多喜庆场合,尤其是新房,都要以龟为套具。中原民间还形成这样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娘家要送一面饰有龟图案的镜子,一则因为龟能照妖辟邪,二则祝愿新娘早生贵(龟)子。[8]不仅如此,龟信仰在唐朝时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两百一十多首诗歌蕴涵有龟灵意象,诗歌的创作年代涵盖了从初唐至晚唐所有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亦在创作者之列。可见,灵龟思想对整个唐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9]同时笔者认为中国的龟信仰大抵也是这时传入日本的。 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书纪》中的〈浦岛传说〉看出端倪。“秋七月に、丹波国の余社郡の管川の人瑞江浦島子、舟に乗りて釣す。遂に大亀を得たり。便に女に化爲る。是に浦島子、感りて婦にす。相逐ひて海に入る。蓬莱山に到りて、仙衆を歴り観る。”[10]在这个较早版本的故事中,浦岛太郎没有见到我们熟知的龙女,而是娶了大龟变化成的龟女为妻。严绍璗先生认为,浦岛子乘舟钓到大龟,而大龟化为女子,两人相爱而结婚的这种“神婚”情节,表现了“神龟崇拜”的意识形态和信仰观念。其次,夫妇二人前往蓬莱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蓬莱”是神仙崇拜和龟崇拜的物化象征。……位于京都市西郊外的松尾神社,是京都寺社中最老的神社,坐落在松尾山山麓。松尾山有七条溪流,其中御手洗川流经该神社。在神社的史料中,记述了元明天皇和铜六年(713年),御手洗川出现了灵龟的事情。龟的脖子有三颗星,背上有七颗星。朝廷以此为吉兆,将和铜八年改为灵龟元年(715年)。之后,八世纪陆续使用了“神龟”“宝龟”等年号,十三世纪将“龟山”作为天皇的名字。而且在松尾神社,出现了灵龟的御手洗川的瀑布也被叫作“灵龟瀑布”,至今仍有许多人前来,怀着庄重的心情参拜瀑布。这种“灵龟”崇拜的表现在从丹后国至平安京、琵琶湖沿岸的地域都可以看见,在这些地域以“龟”命名的地方特别多。比如丹后半岛北部的“浦岛明神”所在地伊根就有“龟岛”,京都西郊外的嵯峨山以前叫“龟山”,也叫“龟的尾山”。现在的京都市内被称为“龟屋”的地名有十一处,其他还有“龟町”“龟木町”等等。以“龟”命名的地名从丹波半岛,经过丹波高地、龟山盆地、平安京、直到琵琶湖沿岸,形成了一条“龟崇拜”的图腾遗迹线。[11]
在藤原时代,人们就将龟纹运用在各个领域。奈良中宫寺的“天寿国曼陀罗”刺绣中也可以看到龟甲花纹。形象上来看,大多数龟纹是现实中没有的耳尾相连的想象中的蓑龟。[12]而「ミノガメの秘密 亀の甲羅で生きる藻類」一文中提出“蓑龟出现在中国的书籍上是5世纪,而且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最晚至平安时代,龟鹤思想影响到了日本的造园活动。平安时代的日本最古作庭书《作庭记》中,已要求池塘应成龟或鹤的形状。[13]综上所述笔者推断龟信仰大概就是唐代自中国传入。而且范围大概最初的地点就是京都及其周边。那么,这里的龟信仰与河童文化又有什么联系呢?
4.河童文化与龟信仰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将河童分为以“猿”为原型的河童形象和以“龟”为原型的河童形象,那么本节主要讨论中国的龟信仰与以“龟”为原型的河童之间的关系。在汉代刘向所著的《山海经·中山经》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妖怪: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14]从外形来看,与河童的形象及其类似,而且旋龟所在的密山、豪水都是今黄河流域,在唐代龟信仰传入日本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两者具有一定关联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在距离滋贺县不远的石川、富山等地的方言中,河童被称为“ガメ”,与“龟”的发音相近。
其次,据说河童常常会送给人们一种被称为秘药河童膏的金创药或者授予人们金创治疗法、捕鱼技术作为报答,这些传说广泛流传于上野、越后、信浓等东日本地区。然而金创药正是中国传入的。在平安时代好象有几本记载了金创治疗法的医书,现存的只有丹波康赖于984年向圆融院献上的《医心方》。《医心方》是日本编纂的第一本医术,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毋庸置疑,河童的金创治疗法以及金创药与中国具有莫大关联。如前文所述,龟在唐代具有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吉祥寓意。河童赠药与中国龟信仰消灾降福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河童作为释厄避难、消灾降福的代表还有一个表现:作为祗园祭牛头天王的子神被供奉。平安时代人们认为疫病和灾害是怨灵招致的,为了抚慰这些怨灵,朝廷在京都郊外举行了御灵会,不久就变成了在东山祗园寺祭祀牛头天王疫神和抚慰亡灵的典型祭祀活动。在祭祀前不能吃黄瓜、不能游泳等。[15]黄瓜是河童最喜爱的事物,于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由此可见,河童文化与中国以及中国龟信仰有着重要联系。
5.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河童文化根据形象不同在日本大致按地域可以分为类猿和类龟两类。其中类龟的河童在形象上与中国的传说妖怪“旋龟”相似,而习俗中的爱吃黄瓜、赠金创药也与中国相关,甚至与唐代龟信仰一样,被人们视为消灾降福的代表。可见日本河童文化与中国龟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类龟的河童文化是来源于中国龟信仰,那么揭示类猿河童文化的来源将是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新禧.日本妖怪奇谈[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4
[2]新村出.广辞苑[M].岩波书店,2009
[3]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5
[4]杨充.日本河童研究的学术史考察[D].山东大学,2015.3
[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中华书局,1959
[6]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7]盛律平.中国古代崇龟习俗初探[D].湘潭大学,2007.5
[8]郭红彦.浅论中原龟信仰的发展历程[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9]厉同喜.隋唐灵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互动[D].广西民族大学,2009.4
[10]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岩波書店,1967
[11]中西进,严绍璗.日中文化交流史叢书 文学[M].株式会社大修馆书店,1995.12
[12]丹羽基二.家纹[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3]大西幸子.中国的龟崇拜对日本园林的影响[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5
[14]刘向,刘歆.山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8
[15]石川纯一郎.河童の世界[M].时事通信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