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cc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的问题。2.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所存在的三大误区。3.解决问题。指出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的几种基本类型。
  【关键词】提问误区提问类型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如何使老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提问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怎样提问?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提出疑问?这恐怕是当今课堂教学中最需要把握又最难掌握的问题之一。
  广大教师知道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意识地去提问,但这中间却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不了解这些误区,提问不但起不到促进教学的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影响授课进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误区之一: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就要提问,提问的问题越多越好。其不知有的问题不必提,有的问题没有提出,有的问题提法不当,有的问题提多了害处多。
  例如,一位老师讲《二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识字6》,就出现了这类问题。《识字6》的内容是几组词语,其中有这样两组词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在讲课时,老师问“骏马”是什么?学生沉默一阵后,有的同学回答:“骏马是很肥的马”,学生无法解释“秋风”,老师自答:“秋风就是秋天刮的风”。听课的老师想笑,又不敢笑。再问,“塞北在什么地方?”“江南”在什么地方?学生语塞,老师茫然,这里“骏马”是什么?什么是“秋风”?提问方式不对,不如改为“你眼中的骏马什么样”?“秋风吹来了,你有什么感觉?”“塞北在什么地方?”、“江南在什么地方?”,这类问题没必要问,因为这不是在讲地理课,这类问题让学生看图,了解其特点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幅原辽阔,景色壮丽;了解这些地方的特点、特色。可以这样设计几个问题:看到这些词语,你们觉得这是哪些地方?都有什么季节?有哪些事物?你们还能发现什么?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了解了课文内容;既引起了学生思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既紧密联系了教学目标,又考虑了问题的梯度。何乐而不为?
  误区之二:有些问题,自认为经过了考虑,提得很恰当、巧妙,岂知问题一出口,却出乎意料,学生和他想的完全相反。在一次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有一位老师讲三年级课文《槐乡五月》一课,经过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提问:“孩子们,我们是先赏花还是先品人?”学生没反应,老师接着说“同意赏花的举手”,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意品人”的请举手,同学们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了小手,那位老师的意思是先赏花后品人,这样既能使教学过程巧妙进行,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学生的举动让这位老师不知所措,为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思路,他不得不说:“还是先赏花好。”,由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兴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个性,便枉提问题,结果这种提问陷自己于被动之中。
  看来提问题,不仅要注意与文本对话,注意与学生对话,还要注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注意这些方面,就很难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误区之三:老师一味地提问,一个接一个,牵着学生的“牛鼻子”走。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对文本的探究。致使自己下了不少的功夫,却收效甚微。老师提问和学生质疑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在关注自己提问之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学生质疑时常有的一些现象,然后加以引导。这些现象有:①无疑而问,有些学生以为质疑只是一种形式,为了求表现,本来已经弄懂的地方也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②失之肤浅。老是提:“什么什么词语的意思我不懂”、“什么什么句子的意思我不懂。”之类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大。③不经过思考就提问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一下就可以解决,可是他并没有也不打算思考、研究,就把问题提出来,等别人的答案。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探讨,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再提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有思考价值、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总之,不知如何提问,及不注意提问的质量是当今课堂提问的普遍现象。如不改变这种现象,课堂教学的水平如何再提高一步?教学质量如何更上一层楼?
  根据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提问现象,根据提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几种提问类型。
  1.诊断性提问。用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是讲新课前对讲新课要用到的旧知识检查提问,也可以是讲新课的过程中或讲完新课后了解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掌握了的情况。
  2.定向性提问。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要学习的内容。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教《金色的脚印》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他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我们谁见过狐狸?
  生:我们在动物园里看见过狐狸。
  师:它有什么性格特点?
  生:它非常狡猾。
  师:它还有另一面,你们知道吗?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问题课文里讲的很清楚,只要你们认真读课文就能找出答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默读一遍。”许多老师给学生出的自学思考题大多属于这类定向性提问。
  3.引导性提问。这类提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一系列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提出这类问题不宜过易或过难,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唤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例如:教《再见了,亲人》这课,我问学生:“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告别的一句话。”我问:“那是对谁讲的呢?”学生看了第一段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说:“是对小金花说的”。读了第三段,又说:“是对大嫂讲的。”我问:“到底是对谁说的?”学生重复说:“是对阿妈妮、小金花、大嫂说的。”我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就这几个人?”学生思路活跃了,有的说“这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有的说“也可以说是送别时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显然是认识上上升了一步。
  4.引发性提问。这类提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可以活跃思想、启迪智慧,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穿插运用几种提问类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向前再迈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据越南《农业报》报道,越欧洲椰子进口出口贸易股份公司(Eurococo)董事会主席范国全3月14日在河内宣布,该公司将向在波兰和乌克兰举行的2012年欧洲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各个场地提供1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
期刊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非常现实和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大部分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他们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越学越轻松,越学兴趣越浓,成绩就越优异。而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越学越差,面对如此情形,对于英语老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选精美之文章,这不但是一个好的途径,而且是学语文的好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重视    如何重视小学语文阅读,实现新课标理念,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七点做好。   一
教是为了不教。21世纪教育界一个共同的口号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它既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重要要素。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陈旧的英语教学只重视“分数”,“升学率”,很少去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工
期刊
【摘要】小学朗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学朗读的训练方法可以从以下反面入手: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强写作的文采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状况,予以不同的朗读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分析    朗读的基本概念是:把文字转化为文字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我国的教学机构把朗读作为小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