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有男女艺人的不伦关系因意外曝光,炸开了华人世界对婚恋道德的热烈议论。
东窗事发,大家当然替被瞒在鼓里的一方忿忿不平。然而在丈夫公开认错之后,妻子亦紧随表示,婚姻不是坦途,因此愿意抱原宥之心继续前行。三言两语简单,两个人近三十年的在一起却非外人能道,别人的隐私,我们知道多少?例如,情欲。
情欲关系,是内在需求激使对外探求的连结。两个很亲密的人,例如伴侣,如果很了解对方,他们最深层的需要是什么,彼此应该都很清楚。是这份了解,令双方在肉体的层面能够达到彼此满足,同时,也能超越感官,上升至心灵。
这样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不需要计较在发生关系时眼睛是开是合,因为,闭上眼看见的,与开着眼看见的,是同一個人。
内在不再觉得欠缺,例如——我想被怎样的人欲求——欲望的空间比例会让给情感。当两个人的情感是充实的,欲望又自然较难重新占领已经失去的空间。这是一段关系成熟的表现,就像一个人不饿,或吃过一顿满足的饭,即便眼前都是食物,说不的,不是理智,是感受。
性的最高境界,从来不只是肉体,而是心理。一个人在性伴侣/对象身上得到最大的快感,表面是“技术”,其实是背后操控的,在施与受的角色扮演上,为何会有那样的设定,以至于,跟随设定所做的行为,为什么能带来淋漓痛快的效果。
是Why,不是How。
情欲,通过性行为,性关系,先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的幻想,继而,是两个人对彼此的对自己的幻想的了解,接受,配合,进而互相满足。
了解的意思是,明白为什么他会有那些不可能在现实中实践的欲望。接受的意思是,尊重在他欲望里所隐藏的个人性,可能包括补偿心理。配合的意思是,在不会觉得被强逼,反而是加强彼此信任的愿望下,合二为一。满足的意思是,不是止于完成一件必须做的事,却是,两个人更亲密,因为,更了解。
外人很难在不知道一对伴侣对彼此有怎样的了解和亲密的情况下去评断他们之间出现与情欲有关的矛盾时谁对谁错。单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谁有尽责与谁开了小差是可以的,但那样的结论,只能决定怎样按过失大小作出谴责甚至处分,然而却对了解事情的本质,以及改变我们对一些事情一贯的看法,没有任何帮助。
一千个出轨的个案如果都换来同一个谴责,难道那一千个“罪人”都是“一个人”?男的全是渣男?女的全是姣婆?就算是渣男、姣婆,难道这些标签背后,没有值得了解的心理?
而正由于这些出轨个案常被认为千篇一律(所以不用“过堂”也可以“判案”),它们的普遍性,不是反映出,每个人或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加害者或受害人(或双方都是受害人)?既然如此,我们不更应该扪心自问——心理的心?
心理,很有可能才是所有问题的症结:当事人,可能还未很懂得自己,所以把欲望投射认同当成面对自己。局外人,可能不想面对自己,便把欲望的抑压投射在别人身上。
情欲在不能有更大被探索的空间里横生逆长,就是会做成人与人的纠缠与纠纷,因为主体把自己的责任放在了客体上,客体又误以为自己真的是主体。
如果可以不只是关心“真相”(幕后故事),而是对“真实”(事情本质)的认知保持理性、开放、持平,也许,我们在很多事情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启示,将会多很多。
东窗事发,大家当然替被瞒在鼓里的一方忿忿不平。然而在丈夫公开认错之后,妻子亦紧随表示,婚姻不是坦途,因此愿意抱原宥之心继续前行。三言两语简单,两个人近三十年的在一起却非外人能道,别人的隐私,我们知道多少?例如,情欲。
情欲关系,是内在需求激使对外探求的连结。两个很亲密的人,例如伴侣,如果很了解对方,他们最深层的需要是什么,彼此应该都很清楚。是这份了解,令双方在肉体的层面能够达到彼此满足,同时,也能超越感官,上升至心灵。
这样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不需要计较在发生关系时眼睛是开是合,因为,闭上眼看见的,与开着眼看见的,是同一個人。
内在不再觉得欠缺,例如——我想被怎样的人欲求——欲望的空间比例会让给情感。当两个人的情感是充实的,欲望又自然较难重新占领已经失去的空间。这是一段关系成熟的表现,就像一个人不饿,或吃过一顿满足的饭,即便眼前都是食物,说不的,不是理智,是感受。
性的最高境界,从来不只是肉体,而是心理。一个人在性伴侣/对象身上得到最大的快感,表面是“技术”,其实是背后操控的,在施与受的角色扮演上,为何会有那样的设定,以至于,跟随设定所做的行为,为什么能带来淋漓痛快的效果。
是Why,不是How。
情欲,通过性行为,性关系,先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的幻想,继而,是两个人对彼此的对自己的幻想的了解,接受,配合,进而互相满足。
了解的意思是,明白为什么他会有那些不可能在现实中实践的欲望。接受的意思是,尊重在他欲望里所隐藏的个人性,可能包括补偿心理。配合的意思是,在不会觉得被强逼,反而是加强彼此信任的愿望下,合二为一。满足的意思是,不是止于完成一件必须做的事,却是,两个人更亲密,因为,更了解。
外人很难在不知道一对伴侣对彼此有怎样的了解和亲密的情况下去评断他们之间出现与情欲有关的矛盾时谁对谁错。单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谁有尽责与谁开了小差是可以的,但那样的结论,只能决定怎样按过失大小作出谴责甚至处分,然而却对了解事情的本质,以及改变我们对一些事情一贯的看法,没有任何帮助。
一千个出轨的个案如果都换来同一个谴责,难道那一千个“罪人”都是“一个人”?男的全是渣男?女的全是姣婆?就算是渣男、姣婆,难道这些标签背后,没有值得了解的心理?
而正由于这些出轨个案常被认为千篇一律(所以不用“过堂”也可以“判案”),它们的普遍性,不是反映出,每个人或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加害者或受害人(或双方都是受害人)?既然如此,我们不更应该扪心自问——心理的心?
心理,很有可能才是所有问题的症结:当事人,可能还未很懂得自己,所以把欲望投射认同当成面对自己。局外人,可能不想面对自己,便把欲望的抑压投射在别人身上。
情欲在不能有更大被探索的空间里横生逆长,就是会做成人与人的纠缠与纠纷,因为主体把自己的责任放在了客体上,客体又误以为自己真的是主体。
如果可以不只是关心“真相”(幕后故事),而是对“真实”(事情本质)的认知保持理性、开放、持平,也许,我们在很多事情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启示,将会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