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困扰着每一位学生。作文课几乎让所有师生都头疼过。其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一厢情愿、顾虑重重包办代替过多,反而磨平了学生的棱角,抹杀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还学生自主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习作。
空间之一:作前准备不可少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战。”作文也一样,作前没有准备,仓促应战,写不出好文章。因而,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好作前的准备。
1.是生活体验的准备
看看、听听、做做、想想,都是作前要准备的。
1.看看、听听。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五:“写一两种植物。”具体要求:“从校园、公园、广场或者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进行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与感受写下来。可以向别人请教,可以查资料;可以配插图,也可以附照片。”教师要提前一两个月甚至一年让学生从所熟悉的周围选定观察对象,仔细观察,进行研究。为了观察了解得更深入,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可以把观察的对象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可以将自己向别人调查了解关于这种植物的有关资料的情景用录音机录制下来,也可以记录下关于这种植物的有关资料。
如以上所述,作前留给学生自主准备的空间,学生有目的,有任务,就能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做好作前准备。
2.做做、想想。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七:“记一次体验活动。”具体要求:“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如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或者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长,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等等,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要提前一两周让学生多做做、多想想,体验、体验生活,并将感受及时记录在日记本中,为作文铺垫。
2.是相关资料的储备
作文前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作文有关的资料或对同题美文佳作进行阅读,做好语言方面的积累准备。这样做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提倡增加阅读量的规定也相吻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五:“写一两种植物。”作前除了看看、听听,观察采访外,还要去搜集关于这一种植物的资料,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种植物,才谈得上是“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和想法与感受写下来。
为了落实作前资料储备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做成小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评,学生的积极性定能提高。
空间之二:作中有效交流是关键
1.材料的展示交流
这是对作前准备的一次检阅。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作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此刻正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手头材料展示给同学、老师,想得到别人的充分认可和赏识。这时候小组交流和个人的汇报活动既满足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也有利于梳理筛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自主活动。
2.语言表达的自悟自得
丰富的写作素材犹如一盘散乱的珠子,还需语言表达这一条线来串起来,才能成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新课程提倡张扬个性、自由表达。因而,对课本的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自悟自得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3.足够的自主创作时间、空间
课堂上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静静地写作;还要创设一个幽静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将脑中的思路整理成文。因此,在学生创作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不干扰。
空间之三:培养自改能力很重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1.范改
即以一篇习作为例组织学生与老师一道评改,借此渗透评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悟得评改一篇习作的方法:首先从总体入手,评价文章是否符合写作要求;其次逐字逐句地细读文章,进行增、删、调,力求通顺;最后考虑段篇结构,如何写得更好,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2.自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因而,学生从范改中获得的评改“尺子”就得拿来量量自己的习作了。学生通过反复自读作文,多次自改,使其达到作者本身的最佳水平,方可誊写成文。
3.互改
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不同,阅读同一篇作文,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作文互改不仅能发现作者本身所忽略的问题,还能在互改中发现别人习作的闪光点,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4.互赏
为了给自主作文注入一剂后续“营养剂”,组织互相欣赏交流互动很重要。发现闪光点,互相欣赏彼此的成功之处,不仅让美文佳句在交流中发挥典范作用,而且也让每位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作文训练提供了营养。
总之,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独创,妙在灵活。如果作文教学都能时时考虑还学生自主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作文,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改我文”的话,又何愁孩子们不爱作文呢?
空间之一:作前准备不可少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战。”作文也一样,作前没有准备,仓促应战,写不出好文章。因而,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好作前的准备。
1.是生活体验的准备
看看、听听、做做、想想,都是作前要准备的。
1.看看、听听。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五:“写一两种植物。”具体要求:“从校园、公园、广场或者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进行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与感受写下来。可以向别人请教,可以查资料;可以配插图,也可以附照片。”教师要提前一两个月甚至一年让学生从所熟悉的周围选定观察对象,仔细观察,进行研究。为了观察了解得更深入,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可以把观察的对象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可以将自己向别人调查了解关于这种植物的有关资料的情景用录音机录制下来,也可以记录下关于这种植物的有关资料。
如以上所述,作前留给学生自主准备的空间,学生有目的,有任务,就能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做好作前准备。
2.做做、想想。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七:“记一次体验活动。”具体要求:“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如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或者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长,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等等,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要提前一两周让学生多做做、多想想,体验、体验生活,并将感受及时记录在日记本中,为作文铺垫。
2.是相关资料的储备
作文前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作文有关的资料或对同题美文佳作进行阅读,做好语言方面的积累准备。这样做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提倡增加阅读量的规定也相吻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五:“写一两种植物。”作前除了看看、听听,观察采访外,还要去搜集关于这一种植物的资料,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种植物,才谈得上是“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和想法与感受写下来。
为了落实作前资料储备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做成小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评,学生的积极性定能提高。
空间之二:作中有效交流是关键
1.材料的展示交流
这是对作前准备的一次检阅。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作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此刻正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手头材料展示给同学、老师,想得到别人的充分认可和赏识。这时候小组交流和个人的汇报活动既满足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也有利于梳理筛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自主活动。
2.语言表达的自悟自得
丰富的写作素材犹如一盘散乱的珠子,还需语言表达这一条线来串起来,才能成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新课程提倡张扬个性、自由表达。因而,对课本的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自悟自得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3.足够的自主创作时间、空间
课堂上教师要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静静地写作;还要创设一个幽静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将脑中的思路整理成文。因此,在学生创作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不干扰。
空间之三:培养自改能力很重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1.范改
即以一篇习作为例组织学生与老师一道评改,借此渗透评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悟得评改一篇习作的方法:首先从总体入手,评价文章是否符合写作要求;其次逐字逐句地细读文章,进行增、删、调,力求通顺;最后考虑段篇结构,如何写得更好,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2.自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因而,学生从范改中获得的评改“尺子”就得拿来量量自己的习作了。学生通过反复自读作文,多次自改,使其达到作者本身的最佳水平,方可誊写成文。
3.互改
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不同,阅读同一篇作文,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作文互改不仅能发现作者本身所忽略的问题,还能在互改中发现别人习作的闪光点,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4.互赏
为了给自主作文注入一剂后续“营养剂”,组织互相欣赏交流互动很重要。发现闪光点,互相欣赏彼此的成功之处,不仅让美文佳句在交流中发挥典范作用,而且也让每位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作文训练提供了营养。
总之,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独创,妙在灵活。如果作文教学都能时时考虑还学生自主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作文,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改我文”的话,又何愁孩子们不爱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