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解说词是帮助画面的进行深入的完善,使观众可以更详细了解到背景,资料,获取知识,从而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解说词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则承担着一定解释分析作用,故事情节的叙述、背景环境的交代、主题内涵的升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直接的视听效果,观众可以理解画面中所不能表达的含义。笔者从多方面去了解和分析,从创作基础的本身出发,进行举例考证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解说词功能;升华;转场;声画关系;细节
一、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的主要是对画面的弥补,对画面的延伸加以升华对画面起着连接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对画面的衔接,转场,画面的流畅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有时候会经常运用解说词重述画面形象的手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感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和提炼画面内涵,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从画面中反映出的制造气氛、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所以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弥补画面不足
补充画面中拍不到或者不能拍出的内容,能延伸出画面所不能的体现的,如人物的心理、社会环境、背景、经历等。由于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的,所以画面所不能展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解说词来弥补。
2、整合画面信息,向受众明确画面指示关系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凌乱的画面,这就需要进行整合处理好画面的细节,才能让观众流畅的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画面所带来的含义。对画面有所编辑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思路不清。观众很容易会受到不完整或者其他画面的的干扰,处理好画面问题进行有序的整合,才能使观众的理解和思维加以升华。
3、升华画面内涵,引导观众的想象
我们以《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为例:“每一面山坡上,成千上万块梯田,仿佛是为天空准备的镜子。”这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把梯田比喻成镜子,使画面充分得到了延伸,引导观众产生无限的想象。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画面也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足,相辅相成的,才能更好的理解梯田给人的感觉不再是一块田地,而是有了更美的意境。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通过解说词渲染了气氛,烘托画面,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2.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魅力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和画面是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电视画面一闪而过,不能停留下来细细端详。解说词的出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观众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想象,语言的魅力是无限大的,解说词与画面的相辅相成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鲜艳的,从固定死板的“一”拉伸到无限,思维在不断延伸,语言的魅力便是无限。对事物、人物的一种描写,陈述是解说词用来渲染气氛来感染观众的一中手段,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才能更深层次的表达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含义。
解说词具有说明性和描述性,特点就是对事物、人物或者影视画面的解说,突出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好的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部分。解说词本身的魅力所在引领观众的思维角度,给予正确的方向,让观众产生无限的艺术想象,扩张画面,让意蕴无限大。解说词在具有描述性和说明性的同时还有着其他几个特点: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和凝练性。古板,干干巴巴的解说词会让受众产生厌烦感,好的解说词剧本由趣味性,知识性,这就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学底蕴,创造出优秀的解说词可以引导受众,启发受众的审美视角,引起受众的探索欲望如.如何正确引导观众,而不使关注中感觉到乏味无趣,这就在于创作解说词不否能提起观众的兴趣关注力,大多观众之所以会产生关注是因为趣味所以才回去关注。
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解说词通过修辞的手法表现出来,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依然让观众回味語言的魅力当中,抒发情感,在画面的美食间流连忘返,美味不自觉的出现在口中。解说词的缓缓道来,绵绵缠缠的灌进耳中,闭上眼,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画面,从而使意境得到了无限的升华。形象的解说词是贴近事物的本身,使无趣的解说词变得生动起来,艺术的创作是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感,解说词也是一样的,赋予它真挚的情感就像赋予它灵魂一样,它便是好的解说词。解说词和作文,散文,诗歌都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句好的解说词却可以把它们都包含进去,如“一片落叶,一颗大树,一条小溪,一片湖泊”,语句的优美增加了美好的成分,无形之中得到了画面的延伸。
3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如果说画面好比是纪录片中的躯干,解说词那么便就是纪录片中流淌的血液。记录片的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解说词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配合着画面的流动文字的表达来起到一定的教育程度,就比如说一个人在观看画面单独从画面中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个人所需求。为了满足需求,解说词的出现可以满足这一空点,弥补画面的不足,完善画面表达的含义。
在画面中无法拍出,或者丢失的画面,观众是无法满足和理解的,为了补足这一缺点,解说词的帮助画面的构造,使观众可以了解到背景,资料,空缺的信息。解说词是比较灵活的,想象一下在同一个画面下可以更换多种解说词,那么反之则不行。在《国庆大阅兵》中,在画面中都是阅兵仪式,为了补缺画面之中拓展的知识,为了弥补画面的不足,解说词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其中解释了很多中发展方面的知识,观众可以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知识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库。
在画面和解说词中谁是主要谁是次要?有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去管画面的剪辑和衔接,而是先写好了解说词,按照解说词去编辑画面,所以他们的观点是画面去配合解说词,按照这样的方式是忽略了画面的重要性,试想一下画面可以配合多种解说词,而一种解说词是不能配合多种画面的,如果解说词为主,画面为辅的话,那么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就缺少了生动,缺少了气氛,这种结果是不可取的。 4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写作本就是一种艺术,不管是哪种写作都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的。当今社会下,电视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电视文化的传播已经普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了。电视的有声语言,是可以反映社会现状的,观众可以从电视中学到很多东西,而作为电视解说词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好的解说词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富有寓意、文化内涵的创作。
一段电视纪录片加上不同种的解说词,有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寓意,就拿纪录片《新丝绸之路》里的一段解说词来说,把它更换成“随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航海时代之后,这个东方古国已经成为世界焦点之一,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之路,如今重新焕发青春。”从表面一起来看其实不然,细细的品味就会发现有所区别,前一段讲述的是“丝绸之路”中国的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心,而后一段则表现出中国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所以说解说词的地位非常重要,不能说配合画面就能写出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中并不是过重的去注意画面,而是体现出画面所要体现出的含义和寓意。平时的积累,如一些民谣,小故事,幽默生动的文章等这些对于一个创作家来说是最好的宝贝。
例如《藏北人家》:藏北的自然环境可谓是辽阔壮美。《藏北人家》的解说词是以画面而定,而画面的转场也契合了解说词,相辅相成。《藏北人家》详细的介绍讲述了藏北的一家农牧家庭一天的日常生活情况,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然后到次日清晨,纪录片的画面开阔,使观众有种沐浴在天蓝蓝地茫茫的阳光下,都能亲切的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感觉。声音语言主要由解说词跟音乐组成,一篇优秀的解说词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配合画面、弥补画面而产生的,这是主要的特点,依据画面内容补全画面所没有体现出的信息。《藏北人家》介绍了很多日常用品,看似粗糙的日常用品,但对于农牧家庭是最实用的。通过对措达家的介绍,国家政策也得到了一些了解,通过解说词的字面理解纵观整个片子对措达家的收入进行了了解,从而对整个藏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先有画面还是先有解说词!就好比先有鸡蛋还是鸡,不能够说谁是主谁是辅,不如说,先写好了解说词,去准备开机,去拍摄,那就要注意了解说词在先写好的情况下,有些画面的表现的突出不需要更为细节的解说词来表现,那么就要进行恰当的修改,如果说硬要用上原来就写好的解说词,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怎样的?就算画面再美,解说词的无理取闹也会使观众失去原有的兴趣,从而更没有兴趣可言,解说词的地位是重要的,画面的地位也是重要的,在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中优秀的解说词和优美的画面是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缺一不可。一般来说,拍摄工作结束以后,后期制作团队就需要根据画面特性来弥补和修改解说词,从意义上得到升华,总之,拍摄工作需要文字拟定,又需要在创作之后再基础上再创作。两者这件的互补是肯定的,就画面的不足解说词可以完美的弥补这一缺点,单一的画面也是不能促使纪录片的成型,纪录片具有教育意义,这就是解说词不同于其他创作的重要特征。
解说词的创作首先要创作者本身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观众要边听边分析,深入了解,要多去掌握勒脚对象本身以及周边的事物,其次是要有扎实的几本文学功底和艺术涵养,简洁明了的解释画面,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创作者要有扎实文字功底。深入的跟踪了解,加上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重要步骤。对创作者而言,不能只注重画面,声音、图像、文字的重要性不是能被忽视的。只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陈琦,陈星.论电视纪录片中的声画关系和解说词创作[J].考试教研.2010.05:28-29
[2]金延莉.如何创作纪录片解说词[J].现代视听.2009s2期:279
[3]张晋.解说词与画面的巧妙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13:74-80
[4]陈晓莉.说说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修饰[J].视听界.2001.02期:14-15
[5]朱文婷.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历史发展[J].现代视听.2012.01期:44-47
[6]林志富.浅谈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观念和趋势[D].福建师范大学.2014:10-13
[7] 钟磊 袁媛.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J].吉林农业C版.2011.11期:1
[8] 柯娟娟.纪录片《美丽中国》解说词的辞格运用[J].剑南文学.2013.5期:2
[9] 叶玉芳.论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J].引进与咨询.2006年12期:1
[10] 舒似莲.浅析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功能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期:73-74
[11] 王蕾.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性魅力[J].青年记者.2013.2期:50-51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关键词:解说词功能;升华;转场;声画关系;细节
一、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的主要是对画面的弥补,对画面的延伸加以升华对画面起着连接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对画面的衔接,转场,画面的流畅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有时候会经常运用解说词重述画面形象的手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感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和提炼画面内涵,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从画面中反映出的制造气氛、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所以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弥补画面不足
补充画面中拍不到或者不能拍出的内容,能延伸出画面所不能的体现的,如人物的心理、社会环境、背景、经历等。由于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的,所以画面所不能展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解说词来弥补。
2、整合画面信息,向受众明确画面指示关系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凌乱的画面,这就需要进行整合处理好画面的细节,才能让观众流畅的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画面所带来的含义。对画面有所编辑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思路不清。观众很容易会受到不完整或者其他画面的的干扰,处理好画面问题进行有序的整合,才能使观众的理解和思维加以升华。
3、升华画面内涵,引导观众的想象
我们以《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为例:“每一面山坡上,成千上万块梯田,仿佛是为天空准备的镜子。”这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把梯田比喻成镜子,使画面充分得到了延伸,引导观众产生无限的想象。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画面也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足,相辅相成的,才能更好的理解梯田给人的感觉不再是一块田地,而是有了更美的意境。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通过解说词渲染了气氛,烘托画面,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2.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魅力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和画面是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电视画面一闪而过,不能停留下来细细端详。解说词的出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观众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想象,语言的魅力是无限大的,解说词与画面的相辅相成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鲜艳的,从固定死板的“一”拉伸到无限,思维在不断延伸,语言的魅力便是无限。对事物、人物的一种描写,陈述是解说词用来渲染气氛来感染观众的一中手段,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才能更深层次的表达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含义。
解说词具有说明性和描述性,特点就是对事物、人物或者影视画面的解说,突出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好的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部分。解说词本身的魅力所在引领观众的思维角度,给予正确的方向,让观众产生无限的艺术想象,扩张画面,让意蕴无限大。解说词在具有描述性和说明性的同时还有着其他几个特点: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和凝练性。古板,干干巴巴的解说词会让受众产生厌烦感,好的解说词剧本由趣味性,知识性,这就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学底蕴,创造出优秀的解说词可以引导受众,启发受众的审美视角,引起受众的探索欲望如.如何正确引导观众,而不使关注中感觉到乏味无趣,这就在于创作解说词不否能提起观众的兴趣关注力,大多观众之所以会产生关注是因为趣味所以才回去关注。
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解说词通过修辞的手法表现出来,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依然让观众回味語言的魅力当中,抒发情感,在画面的美食间流连忘返,美味不自觉的出现在口中。解说词的缓缓道来,绵绵缠缠的灌进耳中,闭上眼,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画面,从而使意境得到了无限的升华。形象的解说词是贴近事物的本身,使无趣的解说词变得生动起来,艺术的创作是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感,解说词也是一样的,赋予它真挚的情感就像赋予它灵魂一样,它便是好的解说词。解说词和作文,散文,诗歌都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句好的解说词却可以把它们都包含进去,如“一片落叶,一颗大树,一条小溪,一片湖泊”,语句的优美增加了美好的成分,无形之中得到了画面的延伸。
3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如果说画面好比是纪录片中的躯干,解说词那么便就是纪录片中流淌的血液。记录片的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解说词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配合着画面的流动文字的表达来起到一定的教育程度,就比如说一个人在观看画面单独从画面中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个人所需求。为了满足需求,解说词的出现可以满足这一空点,弥补画面的不足,完善画面表达的含义。
在画面中无法拍出,或者丢失的画面,观众是无法满足和理解的,为了补足这一缺点,解说词的帮助画面的构造,使观众可以了解到背景,资料,空缺的信息。解说词是比较灵活的,想象一下在同一个画面下可以更换多种解说词,那么反之则不行。在《国庆大阅兵》中,在画面中都是阅兵仪式,为了补缺画面之中拓展的知识,为了弥补画面的不足,解说词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其中解释了很多中发展方面的知识,观众可以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知识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库。
在画面和解说词中谁是主要谁是次要?有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去管画面的剪辑和衔接,而是先写好了解说词,按照解说词去编辑画面,所以他们的观点是画面去配合解说词,按照这样的方式是忽略了画面的重要性,试想一下画面可以配合多种解说词,而一种解说词是不能配合多种画面的,如果解说词为主,画面为辅的话,那么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就缺少了生动,缺少了气氛,这种结果是不可取的。 4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写作本就是一种艺术,不管是哪种写作都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的。当今社会下,电视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电视文化的传播已经普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了。电视的有声语言,是可以反映社会现状的,观众可以从电视中学到很多东西,而作为电视解说词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好的解说词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富有寓意、文化内涵的创作。
一段电视纪录片加上不同种的解说词,有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寓意,就拿纪录片《新丝绸之路》里的一段解说词来说,把它更换成“随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航海时代之后,这个东方古国已经成为世界焦点之一,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之路,如今重新焕发青春。”从表面一起来看其实不然,细细的品味就会发现有所区别,前一段讲述的是“丝绸之路”中国的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心,而后一段则表现出中国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所以说解说词的地位非常重要,不能说配合画面就能写出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中并不是过重的去注意画面,而是体现出画面所要体现出的含义和寓意。平时的积累,如一些民谣,小故事,幽默生动的文章等这些对于一个创作家来说是最好的宝贝。
例如《藏北人家》:藏北的自然环境可谓是辽阔壮美。《藏北人家》的解说词是以画面而定,而画面的转场也契合了解说词,相辅相成。《藏北人家》详细的介绍讲述了藏北的一家农牧家庭一天的日常生活情况,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然后到次日清晨,纪录片的画面开阔,使观众有种沐浴在天蓝蓝地茫茫的阳光下,都能亲切的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感觉。声音语言主要由解说词跟音乐组成,一篇优秀的解说词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配合画面、弥补画面而产生的,这是主要的特点,依据画面内容补全画面所没有体现出的信息。《藏北人家》介绍了很多日常用品,看似粗糙的日常用品,但对于农牧家庭是最实用的。通过对措达家的介绍,国家政策也得到了一些了解,通过解说词的字面理解纵观整个片子对措达家的收入进行了了解,从而对整个藏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先有画面还是先有解说词!就好比先有鸡蛋还是鸡,不能够说谁是主谁是辅,不如说,先写好了解说词,去准备开机,去拍摄,那就要注意了解说词在先写好的情况下,有些画面的表现的突出不需要更为细节的解说词来表现,那么就要进行恰当的修改,如果说硬要用上原来就写好的解说词,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怎样的?就算画面再美,解说词的无理取闹也会使观众失去原有的兴趣,从而更没有兴趣可言,解说词的地位是重要的,画面的地位也是重要的,在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中优秀的解说词和优美的画面是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缺一不可。一般来说,拍摄工作结束以后,后期制作团队就需要根据画面特性来弥补和修改解说词,从意义上得到升华,总之,拍摄工作需要文字拟定,又需要在创作之后再基础上再创作。两者这件的互补是肯定的,就画面的不足解说词可以完美的弥补这一缺点,单一的画面也是不能促使纪录片的成型,纪录片具有教育意义,这就是解说词不同于其他创作的重要特征。
解说词的创作首先要创作者本身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观众要边听边分析,深入了解,要多去掌握勒脚对象本身以及周边的事物,其次是要有扎实的几本文学功底和艺术涵养,简洁明了的解释画面,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创作者要有扎实文字功底。深入的跟踪了解,加上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重要步骤。对创作者而言,不能只注重画面,声音、图像、文字的重要性不是能被忽视的。只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陈琦,陈星.论电视纪录片中的声画关系和解说词创作[J].考试教研.2010.05:28-29
[2]金延莉.如何创作纪录片解说词[J].现代视听.2009s2期:279
[3]张晋.解说词与画面的巧妙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13:74-80
[4]陈晓莉.说说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修饰[J].视听界.2001.02期:14-15
[5]朱文婷.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历史发展[J].现代视听.2012.01期:44-47
[6]林志富.浅谈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观念和趋势[D].福建师范大学.2014:10-13
[7] 钟磊 袁媛.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J].吉林农业C版.2011.11期:1
[8] 柯娟娟.纪录片《美丽中国》解说词的辞格运用[J].剑南文学.2013.5期:2
[9] 叶玉芳.论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J].引进与咨询.2006年12期:1
[10] 舒似莲.浅析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功能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期:73-74
[11] 王蕾.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性魅力[J].青年记者.2013.2期:50-51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