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权县和平路学校河南民权47680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途径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形成他们爱美、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一、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 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淫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之情。
二、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如,我在教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时,教学生用歌唱的形式去理解背诵诗词,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热爱诗词。
三、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
(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
四、从课文的典型形象着手感受人性美,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审美情感。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的分析,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去探讨人物的形象。如从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他的言行表现出的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就是美的,这种美的形象得到了学生的赞赏;从镇关西先强抢金翠莲为妾,后强迫金氏妇女要典身钱等行为中表现出来恶霸形象就是丑的,这种丑恶的形象激起了学生对恶霸的愤恨和唾弃。通过美丑的对比,不但诱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杀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五、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用“丑”烘托美。
进行审美教育,值得提出的是美与丑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我们说的美育不仅是审美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审丑的教育。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辩“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憎恶会摇尾巴的狼;而对于《山米与白鹤》中的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亲生女儿都记不清,房里乱七八糟”;《阿炳在1950年》中阿炳的双目失明……这些人外表虽丑,不但不应憎恶,还应引起我们的同情,应感受其内在美。外祖父又老又丑,脑子还不好使,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但他却了解他养的每一只动物,认得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他热爱动物,充满爱心。阿炳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放弃对音乐的执著追求,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二泉映月》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形象是最美的。学这类文章,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美与丑,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得到了爱的教育,认识了爱一切生物和执著于艺术事业是最美的。
总之,“以美引真”,“以智育美”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最佳形式。语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美的真谛,闪烁着美的光辉。当今教育不再是培育“应试的机器”,而是培养“素质的完人”,这种“完人”绝不是完美无缺,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备的“通才”,而是感性理性全面和谐的完整的人,而这一要求正是对现行教育的挑战,也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 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途径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形成他们爱美、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一、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 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淫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之情。
二、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如,我在教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时,教学生用歌唱的形式去理解背诵诗词,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热爱诗词。
三、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
(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
四、从课文的典型形象着手感受人性美,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审美情感。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的分析,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去探讨人物的形象。如从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他的言行表现出的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就是美的,这种美的形象得到了学生的赞赏;从镇关西先强抢金翠莲为妾,后强迫金氏妇女要典身钱等行为中表现出来恶霸形象就是丑的,这种丑恶的形象激起了学生对恶霸的愤恨和唾弃。通过美丑的对比,不但诱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杀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五、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用“丑”烘托美。
进行审美教育,值得提出的是美与丑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我们说的美育不仅是审美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审丑的教育。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辩“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憎恶会摇尾巴的狼;而对于《山米与白鹤》中的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亲生女儿都记不清,房里乱七八糟”;《阿炳在1950年》中阿炳的双目失明……这些人外表虽丑,不但不应憎恶,还应引起我们的同情,应感受其内在美。外祖父又老又丑,脑子还不好使,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但他却了解他养的每一只动物,认得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他热爱动物,充满爱心。阿炳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放弃对音乐的执著追求,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二泉映月》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形象是最美的。学这类文章,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美与丑,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得到了爱的教育,认识了爱一切生物和执著于艺术事业是最美的。
总之,“以美引真”,“以智育美”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最佳形式。语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美的真谛,闪烁着美的光辉。当今教育不再是培育“应试的机器”,而是培养“素质的完人”,这种“完人”绝不是完美无缺,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备的“通才”,而是感性理性全面和谐的完整的人,而这一要求正是对现行教育的挑战,也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 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