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品德教学效果优劣的探究,更多地从教师的教学上进行研究,忽视了从学生心理原因的角度的研究。事实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效果。如果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发生“堵塞”,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分析在课堂学习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并采用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在和谐的心境下学习。
一、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原因
1、主观原因
(1)学生的知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兴趣未被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兴趣紧密相联。没有学习需要,就没有学习的动机,更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或错误的需要没有及时被转化,他们就会产生对教育环境的否定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信心和兴趣,在课常上必然产生厌学、违纪、罢学的现象。学生内在的需要是学习的第一“闸门”,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没有注重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的情感未得到有效沟通。学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体,是有丰富情感的个体。融洽、和谐、健康的师生情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由情感支配;情感也是教师吸引学生的“磁石”,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的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教学活动的运行,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向、选择标准,调控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深度与逆反心理成反比,情感深则逆反心理小。如果学生对教师是热爱、喜欢、信赖、尊敬的情感,就会对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感兴趣,乐意接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由接受教师转化为爱其所教的学科,自觉学其所教学科。这就是爱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和教师缺乏情感沟通,双方互不了解,就会由疏远导致不信任甚至反感、敌对,从而由不喜欢教师到不喜欢所教学科,直至厌恶整个学习活动。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点,他们吝啬微笑和温柔,吝啬关爱学生的那点话语,成为学生心目中传授知识的机器人、训斥学生的“老虎”……
(3)学生的身心疲劳。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学生必然会出现身心疲劳状态,进而会出现课堂学习的失控,学习效率不高。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整个中学阶段都被牢牢地拴在中考的战车上,跟着战车赛跑,早出晚归,节假日也难得休息,每天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很少有休息和娱乐的机会,长此以往,睡眠不足,身体不适,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再加上教师的批评策略欠妥,使学生整天在紧张、焦虑、乏味中度过。这自然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2、客观原因
(1)教师的职业倦怠。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教师早出晚归,整天围着学生转,围着分数转。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样的工作,加上来自各类考试、考查、评比、晋聘、分流的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再加上工资收入的低微使他们产生身心疲惫。这种疲惫和身心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调适,就必然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对工作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态度粗暴、自身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人际关系紧张、不关心学生等,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教师不正当的职业关注。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未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未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他们为了追求升学率,保住教学能手的桂冠,课堂设计缺少学生参与的成分,满堂灌,课后练习题海战,课外辅导抓尖子,职业热情过多地倾注于尖子生……这就人为地扩大了学困生的队伍,使部分学生被教师的情感冷漠,从教师的心中消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心理产生阴影,正常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被扼杀。因此,教师不正当的职业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原因。
(3)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沿袭着传统的授课方法、古板的教学模式,不善于用直观教具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更缺乏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同样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头疼、考试背得痛苦的格局。并且,教师课堂行为公式化、条理化、模式化,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于是,教学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课堂学习成了学生痛苦的差事,这毫无疑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1、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考虑过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望洋兴叹。教师是服务者,要为学生服务,尽可能满足学生装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是人们各种行为表现的基础和出发点,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人的需要量过高往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需要过低会禄禄无为、不求上进。思相品德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的需要密切相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行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关注学生装的需要,从课堂设计到课堂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满足学生课堂表现欲望,探讨与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充分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达到提高课堂效果之目的。
2、课堂教学必须加大情感投入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性、条理性,忽略人文性。教师把学生装视为接收知识的机(容器),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沟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讲,师生情感是影响课堂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课堂上教师热情、主动、有激情、有活力,把微笑送给学生,用鼓励、抚慰的拍拍学生的肩膀,有美丽真诚的语言赞美学生等,会使学生悦纳教师,信赖、尊敬教师,激发学生对该科的热情和信心。反之,教师以“法官”、“牧师”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胆怯、畏惧、反感,以此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考虑情感设计和情感投入,不要吝啬微笑和深情祝福、鼓励的语言。
三、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重在教师讲答案,学生机械地勾答案,课后背答案。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死记硬背,考试完毕,学生头脑空空,一切还给老师了,理论知识没记准确,能力没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没建立,学生自然反感。我们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必须创新。为此,我们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目标要求出发,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课堂行为作为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要新颖,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表演、讲演,彰显特长,课后作业布置也要形式多样,可以是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观后感,也可以是组织模拟法庭、新闻发布会、校园内新闻访谈等活动,还可以搞作业设计评比、考试试题设计评比、作业互评鉴定等活动。
总之,要让学生课堂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动机得以激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有望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564701 贵州省赤水市第四中学)
一、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原因
1、主观原因
(1)学生的知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兴趣未被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兴趣紧密相联。没有学习需要,就没有学习的动机,更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或错误的需要没有及时被转化,他们就会产生对教育环境的否定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信心和兴趣,在课常上必然产生厌学、违纪、罢学的现象。学生内在的需要是学习的第一“闸门”,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没有注重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的情感未得到有效沟通。学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体,是有丰富情感的个体。融洽、和谐、健康的师生情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由情感支配;情感也是教师吸引学生的“磁石”,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的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教学活动的运行,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向、选择标准,调控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深度与逆反心理成反比,情感深则逆反心理小。如果学生对教师是热爱、喜欢、信赖、尊敬的情感,就会对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感兴趣,乐意接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由接受教师转化为爱其所教的学科,自觉学其所教学科。这就是爱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和教师缺乏情感沟通,双方互不了解,就会由疏远导致不信任甚至反感、敌对,从而由不喜欢教师到不喜欢所教学科,直至厌恶整个学习活动。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点,他们吝啬微笑和温柔,吝啬关爱学生的那点话语,成为学生心目中传授知识的机器人、训斥学生的“老虎”……
(3)学生的身心疲劳。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学生必然会出现身心疲劳状态,进而会出现课堂学习的失控,学习效率不高。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整个中学阶段都被牢牢地拴在中考的战车上,跟着战车赛跑,早出晚归,节假日也难得休息,每天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很少有休息和娱乐的机会,长此以往,睡眠不足,身体不适,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再加上教师的批评策略欠妥,使学生整天在紧张、焦虑、乏味中度过。这自然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2、客观原因
(1)教师的职业倦怠。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教师早出晚归,整天围着学生转,围着分数转。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样的工作,加上来自各类考试、考查、评比、晋聘、分流的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再加上工资收入的低微使他们产生身心疲惫。这种疲惫和身心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调适,就必然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对工作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态度粗暴、自身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人际关系紧张、不关心学生等,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教师不正当的职业关注。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未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未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他们为了追求升学率,保住教学能手的桂冠,课堂设计缺少学生参与的成分,满堂灌,课后练习题海战,课外辅导抓尖子,职业热情过多地倾注于尖子生……这就人为地扩大了学困生的队伍,使部分学生被教师的情感冷漠,从教师的心中消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心理产生阴影,正常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被扼杀。因此,教师不正当的职业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原因。
(3)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沿袭着传统的授课方法、古板的教学模式,不善于用直观教具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更缺乏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同样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头疼、考试背得痛苦的格局。并且,教师课堂行为公式化、条理化、模式化,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于是,教学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课堂学习成了学生痛苦的差事,这毫无疑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1、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考虑过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望洋兴叹。教师是服务者,要为学生服务,尽可能满足学生装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是人们各种行为表现的基础和出发点,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人的需要量过高往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需要过低会禄禄无为、不求上进。思相品德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的需要密切相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行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关注学生装的需要,从课堂设计到课堂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满足学生课堂表现欲望,探讨与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充分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达到提高课堂效果之目的。
2、课堂教学必须加大情感投入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性、条理性,忽略人文性。教师把学生装视为接收知识的机(容器),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沟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讲,师生情感是影响课堂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课堂上教师热情、主动、有激情、有活力,把微笑送给学生,用鼓励、抚慰的拍拍学生的肩膀,有美丽真诚的语言赞美学生等,会使学生悦纳教师,信赖、尊敬教师,激发学生对该科的热情和信心。反之,教师以“法官”、“牧师”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胆怯、畏惧、反感,以此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考虑情感设计和情感投入,不要吝啬微笑和深情祝福、鼓励的语言。
三、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重在教师讲答案,学生机械地勾答案,课后背答案。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死记硬背,考试完毕,学生头脑空空,一切还给老师了,理论知识没记准确,能力没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没建立,学生自然反感。我们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必须创新。为此,我们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目标要求出发,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课堂行为作为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要新颖,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表演、讲演,彰显特长,课后作业布置也要形式多样,可以是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观后感,也可以是组织模拟法庭、新闻发布会、校园内新闻访谈等活动,还可以搞作业设计评比、考试试题设计评比、作业互评鉴定等活动。
总之,要让学生课堂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动机得以激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有望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564701 贵州省赤水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