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学分制仍然是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一种,与当前广泛推行的学分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对当前的学分制的改良和创新。该评价体系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的过程发展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展现了强大的激励导向功能,为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分制;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7.033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功底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人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发展好素质教育。实施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正是实施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目前作为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探索实践中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素质教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展开论证,为落实“三全育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基本情况
1.1问卷制作及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的形式,在大量收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领导、教师、专家的研讨意见和建议,制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调查问卷。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以及学生座谈和个别学生访谈,多次修订了其调查问卷,确保了问卷的针对性、实效性、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选取了贵州各高职院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样本容量大,约为10000人。
1.2问卷发放回收整理情况
本调查问卷从2017年5月实施,课题组成员随机抽选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8000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2000多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10000多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9800份,收回率为98%。随后课题组成员集中对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汇总。
2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查从学生对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必要性意义、学生参與素质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意愿、推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素质学分取得的效果、素质学分推行的保障机制分等五个方面展开。
2.1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意义及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16.0%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能够提供给他们自我学习的发展空间,178%的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13.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及综合素质教育,8.3%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边学习边读书边完成学业,10.6%、7.9%、10.3%、10.5%的学生觉得素质教育学分制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能力、结交到不同的朋友、丰富自身的校园生活并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发、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由此可知,素质教育学分制在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品德的培养、拓宽知识阅历、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极大的提高和作用,它带来的作用是比较全面的,较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
同时,在调查学生们对各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否有必要时,80.6%的学生赞成在读书所在的学院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2.0%的学生抱有否定的态度,而1.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而保持中立。这些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学分制持有非常积极认可推崇支持的态度,这就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是很有必要的,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综合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2.2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吸引力
兴趣和意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本课题组推行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是以学生参与模块化课程或活动计算成课时并折算成学分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地参与到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中的学生有81.3%,4.1%的学生可能由于素质学分纳入所修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不得不参加等原因不是十分愿意的参与进来,9.4%的学生立场不坚定处于无所谓的中立态度,而5.3%的学生持有否定态度,不愿参与到素质学分课程中来。由此可见,学生们参与到素质教育学分制中的积极性、兴趣、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反映出学生们非常渴望地改变枯燥无味的“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寝室)的学习生活方式。从中折射出,学校应不断地更新学生管理、育人方式,素质教育学分制已成为学生管理、育人方式的一种新方式。
2.3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现状及问题
2.3.1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学分制途径或渠道
在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过程中,学院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渠道或途径。13.6%的学生从网上、QQ或微信上了解信息,21.3%的学生从老师宣传获得信息,24.8%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从学院网络宣传或学生管理规定中获知,17.9%的学生们是从相互交流中得知,17.0%的学生是从学院或分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知晓的。这就表明,学院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途径或渠道,同时也调动了学院各方面的力量。从中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实施的全面性。
2.3.2学生对素质教育学分制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4.0%的学生对学院推行的素质教育综合学分情况非常了解,30.5%的学生大致了解,15.5%的学生不了解。14.4%的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素质学分的总分及各学期的素质学分分布情况,239%的学生比较清楚,49.6%的学生基本清楚,而12.4%的学生却完全不清楚。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都清楚地了解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学分总数及每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情况,少部分学生存在不了解、不清楚的状态。从中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要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有效地实施,必须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综合学分的推行力度,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
2.3.3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本课题组的成员发现,67.4%的老师及时地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给学生进行了学分的登记、认证,22.5%的老师却没有及时地给予登记、认证,甚至有10.1%的老师完全是靠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给予认证。由此说明,一方面部分老师的不及时和想当然的登记认证,造成登记、认证的课程或活动内容的不断地累加,最终造成课程或活动的登记、认证的实际情况难以核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成就感满足的欲望,进而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也给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部分老师的大局观、集体感不强、学习意识薄弱等,没有认真的学习和解读有关素质学分文件,更是对素质学分的五级认证过程标准没有加以理解,登记、认证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想当然或乱造乱编地给予认证,这无疑是没有给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和激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这更是导致学生不了解、不参与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的一大原因。除此以外,我们也发现了素质学分各个模块认证的繁琐性和复杂性,需要充分调动起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老师的考核激励评价体系及学生奖励机制,建立起有效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对素质学分的五级认证过程进行规范。
2.4推行素质学分取得的效果分析
调查可知,养成了良好的活动记录习惯,让自己参与的活动有痕迹有真像的学生占79.4%,偶尔记录的同学占16.0%,而4.6%的同学甚至没有记录活动的意识。这表明,学生在参加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的过程中,的确是促进了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改善了原先学生懒散、无作为的行为,并对学生自身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素质学分的推行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在调查中,本课题组成员发现72.9%的老师意识性和责任心比较强,都定期及时地公布了学生参加素质学分的情况,18.8%的老师偶尔会公布,完全没有公布的老师存在个别情况,占6.0%,让人遗憾的是,24%的老师处于参与与非参与之间,对情况不清楚、不了解。由此反映出,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学院老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其中,素质教育学分制促进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热情,让老师们在学院中真正地树立起“主人翁”的地位,找到了自己更大的存在感。可见,素质教育学分制不仅改善了双向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双向激励,还有利于老师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在高职院校中是值得推广的。
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80.9%的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素质教育课程或活动中,10.5%的学生在老师动员下参与了进来,而8.5%的学生凭借一时的冲动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偶尔参与其中。调查结果还显示,61.0%的学生得到老师及时性的帮助,330%的学生在老师所告知的时间内得以帮助引导,4.0%的学生偶尔得到帮助,而2.0%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帮助。从数据中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了素质教育学分制,说明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和调动,极少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参与了进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疑问或问题及时或在告知的时间内得到了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说明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变得融洽和和谐,情感上得以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可见,素质教育学分制改善了师生双向关系。
2.5素质学分推行的保障機制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可知,学院推行素质教育学分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的困扰。其中,19.3%的学生认为学分获取的方式更加复杂了,18.4%的学生觉得课程或活动太多,选择时存在无法选择的现象,31.9%的学生却认为时间存在冲突,有时无法协调过来,10.6%的学生认为个人约束能力弱,无法自主完成,还有142%的学生认为素质学分有必修和选修模板,必修课程不及格要进行重修。由此可知,这些困惑的造成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意识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高、独立能力不强、缺乏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及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合理的课程安排时间等,老师应多加以引导学生选择,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同时学院应制定合理的课程或活动安排时间等管理体制机制或制度。
同时调查中发现,13.9%的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或模块及学院能够营造出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便能够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兴趣等,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创意创新思维的扩散;11.1%的同学更加倾向于更便捷的评价方式,以便他们能够灵活轻松愉悦地拿到学分;14.1%的学生希望有更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能够及时地更新数据、了解学分的动态情况等,实现平台育人、机制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13.1%的学生更喜欢更有规律的时间和场所,以协调好正常上课与参与活动的冲突;10.7%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学院分派高水平、高素质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引导;8.7%的学生则倾向于学院配备完善的活动或教学设施;8.2%的学生却希望有更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方法,方便素质学分的过程化管理和考核;而4.9%的学生则要求建立“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奖惩激励机制,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由此表明,在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学校缺乏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教材、完善的制度和方法和活动或教学设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指导老师、健全的奖惩激励机制、便捷的评价机制等,这就要求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针对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编写一套合理的教材、建立素质学分管理机制、搭建素质学分信息化平台、建设“网络+实地”联动的教育阵地、锻造“双师型”素质培养教师团队等,推进来素质教育学分制,实现“三全”育人。 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学生对素质学分获取评价方式的内心诉求情况,17.7%的学生喜欢以讨论专题报告或项目、问题的方式来呈现参与过程的成果;204%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以交流座谈会的形式来开展活动;15.7%的学生思想相对较保守,选择以考试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的成绩;10.0%的学生希望把参与的过程或活动撰写成小论文进行发表,以体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和业务素养,形成自己知识的建构;11.7%的学生选择参与一项市场调查,以了解相关的动态和需求,让自己更好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7.0%的学生倾向于案例分析;128%的学生喜欢撰写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方案或心得体会来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而4.7%的学生则选择于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学生们非常倾向于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激发不起学习素质课程或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学校应不断探索建立健全课程或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
3结论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仍然是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一种,与广泛推行的学分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对当前的学分制的改良和创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过程发展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创新。
首先,素质教育学分制构建了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过程发展及个性发展进行量化评价,纳入学分获取的范围,这一部分学分与课程的学分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综合学分。素质教育综合学分与传统的学分制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强调课程学分的极端重要性和唯一性,后者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及综合性。通过机制的构建,将学生在校的过程发展全部纳入学分的考察评价范围,从而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进行整合,消除传统学分制下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人为分割,有利于软硬件教育资源的整合。
其次,素质教育学分制展现了强大的激励导向功能。学生发展渠道的广泛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学分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学分制正是在这个基础衍生和发展的。拓展了学分获取渠道,调动了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过程性的及时考核评价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关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发展过程进入正轨。
再次,素质教育学分制为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学校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理念下,要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要实现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强大功能,要用什么作引导,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显然,素质教育学分制是非常适合的选择。专业课程资源和专业课程以外的学生发展资源在这一体系之下无缝对接,形成教育的同向合力。
最后,素质教育学分制还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形式。习近平主席曾说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个性发展选择的多元性是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基础,通过多元的素质学分评价机制和广泛的素质学分获取渠道,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高的学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生的“出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林红霞.论素质教育对政府、学校和教师的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1).
[3]严海涛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学生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10,(03).
[4]钟燕瑾.高职院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狀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09).
[5]李思琪.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J].林区教学,2016,(11).
[6]唐永升,顾嘉.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初探—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学分的调查[J].文教资料,2011,(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分制;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7.033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功底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人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发展好素质教育。实施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正是实施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目前作为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探索实践中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素质教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展开论证,为落实“三全育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基本情况
1.1问卷制作及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的形式,在大量收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领导、教师、专家的研讨意见和建议,制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调查问卷。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以及学生座谈和个别学生访谈,多次修订了其调查问卷,确保了问卷的针对性、实效性、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选取了贵州各高职院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样本容量大,约为10000人。
1.2问卷发放回收整理情况
本调查问卷从2017年5月实施,课题组成员随机抽选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8000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2000多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10000多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9800份,收回率为98%。随后课题组成员集中对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汇总。
2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查从学生对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必要性意义、学生参與素质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意愿、推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素质学分取得的效果、素质学分推行的保障机制分等五个方面展开。
2.1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意义及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16.0%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能够提供给他们自我学习的发展空间,178%的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13.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及综合素质教育,8.3%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边学习边读书边完成学业,10.6%、7.9%、10.3%、10.5%的学生觉得素质教育学分制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能力、结交到不同的朋友、丰富自身的校园生活并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发、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由此可知,素质教育学分制在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品德的培养、拓宽知识阅历、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极大的提高和作用,它带来的作用是比较全面的,较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
同时,在调查学生们对各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否有必要时,80.6%的学生赞成在读书所在的学院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2.0%的学生抱有否定的态度,而1.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而保持中立。这些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学分制持有非常积极认可推崇支持的态度,这就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是很有必要的,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综合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2.2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吸引力
兴趣和意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本课题组推行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是以学生参与模块化课程或活动计算成课时并折算成学分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地参与到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中的学生有81.3%,4.1%的学生可能由于素质学分纳入所修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不得不参加等原因不是十分愿意的参与进来,9.4%的学生立场不坚定处于无所谓的中立态度,而5.3%的学生持有否定态度,不愿参与到素质学分课程中来。由此可见,学生们参与到素质教育学分制中的积极性、兴趣、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反映出学生们非常渴望地改变枯燥无味的“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寝室)的学习生活方式。从中折射出,学校应不断地更新学生管理、育人方式,素质教育学分制已成为学生管理、育人方式的一种新方式。
2.3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现状及问题
2.3.1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学分制途径或渠道
在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过程中,学院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渠道或途径。13.6%的学生从网上、QQ或微信上了解信息,21.3%的学生从老师宣传获得信息,24.8%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从学院网络宣传或学生管理规定中获知,17.9%的学生们是从相互交流中得知,17.0%的学生是从学院或分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知晓的。这就表明,学院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途径或渠道,同时也调动了学院各方面的力量。从中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实施的全面性。
2.3.2学生对素质教育学分制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4.0%的学生对学院推行的素质教育综合学分情况非常了解,30.5%的学生大致了解,15.5%的学生不了解。14.4%的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素质学分的总分及各学期的素质学分分布情况,239%的学生比较清楚,49.6%的学生基本清楚,而12.4%的学生却完全不清楚。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都清楚地了解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学分总数及每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情况,少部分学生存在不了解、不清楚的状态。从中反映出,素质教育学分制要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有效地实施,必须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综合学分的推行力度,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
2.3.3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本课题组的成员发现,67.4%的老师及时地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给学生进行了学分的登记、认证,22.5%的老师却没有及时地给予登记、认证,甚至有10.1%的老师完全是靠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给予认证。由此说明,一方面部分老师的不及时和想当然的登记认证,造成登记、认证的课程或活动内容的不断地累加,最终造成课程或活动的登记、认证的实际情况难以核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成就感满足的欲望,进而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也给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部分老师的大局观、集体感不强、学习意识薄弱等,没有认真的学习和解读有关素质学分文件,更是对素质学分的五级认证过程标准没有加以理解,登记、认证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想当然或乱造乱编地给予认证,这无疑是没有给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和激励,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这更是导致学生不了解、不参与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的一大原因。除此以外,我们也发现了素质学分各个模块认证的繁琐性和复杂性,需要充分调动起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老师的考核激励评价体系及学生奖励机制,建立起有效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对素质学分的五级认证过程进行规范。
2.4推行素质学分取得的效果分析
调查可知,养成了良好的活动记录习惯,让自己参与的活动有痕迹有真像的学生占79.4%,偶尔记录的同学占16.0%,而4.6%的同学甚至没有记录活动的意识。这表明,学生在参加素质学分课程或活动的过程中,的确是促进了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改善了原先学生懒散、无作为的行为,并对学生自身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素质学分的推行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在调查中,本课题组成员发现72.9%的老师意识性和责任心比较强,都定期及时地公布了学生参加素质学分的情况,18.8%的老师偶尔会公布,完全没有公布的老师存在个别情况,占6.0%,让人遗憾的是,24%的老师处于参与与非参与之间,对情况不清楚、不了解。由此反映出,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学院老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其中,素质教育学分制促进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热情,让老师们在学院中真正地树立起“主人翁”的地位,找到了自己更大的存在感。可见,素质教育学分制不仅改善了双向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双向激励,还有利于老师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在高职院校中是值得推广的。
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80.9%的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素质教育课程或活动中,10.5%的学生在老师动员下参与了进来,而8.5%的学生凭借一时的冲动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偶尔参与其中。调查结果还显示,61.0%的学生得到老师及时性的帮助,330%的学生在老师所告知的时间内得以帮助引导,4.0%的学生偶尔得到帮助,而2.0%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帮助。从数据中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了素质教育学分制,说明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和调动,极少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参与了进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疑问或问题及时或在告知的时间内得到了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说明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变得融洽和和谐,情感上得以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可见,素质教育学分制改善了师生双向关系。
2.5素质学分推行的保障機制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可知,学院推行素质教育学分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的困扰。其中,19.3%的学生认为学分获取的方式更加复杂了,18.4%的学生觉得课程或活动太多,选择时存在无法选择的现象,31.9%的学生却认为时间存在冲突,有时无法协调过来,10.6%的学生认为个人约束能力弱,无法自主完成,还有142%的学生认为素质学分有必修和选修模板,必修课程不及格要进行重修。由此可知,这些困惑的造成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意识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高、独立能力不强、缺乏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及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合理的课程安排时间等,老师应多加以引导学生选择,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同时学院应制定合理的课程或活动安排时间等管理体制机制或制度。
同时调查中发现,13.9%的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或模块及学院能够营造出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便能够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兴趣等,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创意创新思维的扩散;11.1%的同学更加倾向于更便捷的评价方式,以便他们能够灵活轻松愉悦地拿到学分;14.1%的学生希望有更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能够及时地更新数据、了解学分的动态情况等,实现平台育人、机制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13.1%的学生更喜欢更有规律的时间和场所,以协调好正常上课与参与活动的冲突;10.7%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学院分派高水平、高素质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引导;8.7%的学生则倾向于学院配备完善的活动或教学设施;8.2%的学生却希望有更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方法,方便素质学分的过程化管理和考核;而4.9%的学生则要求建立“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奖惩激励机制,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由此表明,在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学校缺乏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教材、完善的制度和方法和活动或教学设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指导老师、健全的奖惩激励机制、便捷的评价机制等,这就要求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针对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编写一套合理的教材、建立素质学分管理机制、搭建素质学分信息化平台、建设“网络+实地”联动的教育阵地、锻造“双师型”素质培养教师团队等,推进来素质教育学分制,实现“三全”育人。 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学生对素质学分获取评价方式的内心诉求情况,17.7%的学生喜欢以讨论专题报告或项目、问题的方式来呈现参与过程的成果;204%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以交流座谈会的形式来开展活动;15.7%的学生思想相对较保守,选择以考试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的成绩;10.0%的学生希望把参与的过程或活动撰写成小论文进行发表,以体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和业务素养,形成自己知识的建构;11.7%的学生选择参与一项市场调查,以了解相关的动态和需求,让自己更好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7.0%的学生倾向于案例分析;128%的学生喜欢撰写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方案或心得体会来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而4.7%的学生则选择于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学生们非常倾向于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激发不起学习素质课程或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学校应不断探索建立健全课程或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
3结论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学分制仍然是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一种,与广泛推行的学分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对当前的学分制的改良和创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过程发展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创新。
首先,素质教育学分制构建了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过程发展及个性发展进行量化评价,纳入学分获取的范围,这一部分学分与课程的学分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综合学分。素质教育综合学分与传统的学分制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强调课程学分的极端重要性和唯一性,后者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及综合性。通过机制的构建,将学生在校的过程发展全部纳入学分的考察评价范围,从而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进行整合,消除传统学分制下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人为分割,有利于软硬件教育资源的整合。
其次,素质教育学分制展现了强大的激励导向功能。学生发展渠道的广泛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学分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学分制正是在这个基础衍生和发展的。拓展了学分获取渠道,调动了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过程性的及时考核评价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关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发展过程进入正轨。
再次,素质教育学分制为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学校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理念下,要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要实现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强大功能,要用什么作引导,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显然,素质教育学分制是非常适合的选择。专业课程资源和专业课程以外的学生发展资源在这一体系之下无缝对接,形成教育的同向合力。
最后,素质教育学分制还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形式。习近平主席曾说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个性发展选择的多元性是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基础,通过多元的素质学分评价机制和广泛的素质学分获取渠道,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高的学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生的“出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林红霞.论素质教育对政府、学校和教师的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1).
[3]严海涛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学生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10,(03).
[4]钟燕瑾.高职院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狀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09).
[5]李思琪.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J].林区教学,2016,(11).
[6]唐永升,顾嘉.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初探—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学分的调查[J].文教资料,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