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布苏疗法是内蒙古祖传疗法,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布苏疗法又被称为瘤胃热罨法,将健康的牛羊宰杀,剥皮、剖腹以后,在获得的瘤胃内部添加药物,将药物涂抹在皮内部,在患者身上披上动物皮,趁热将瘤胃覆盖在患者病灶部位,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浸浴治疗。色布苏疗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医用价值,因此流传至今。
关键词:色布苏疗法;蒙医传统疗法;医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引言
色布苏疗法起源于宋末元初时期,这种蒙医传统疗法流传至今,宋末元初时期,色布苏疗法在治疗草原患者疾病发挥巨大的作用。色布苏疗法,使用现场宰杀的牲畜,取其内脏、皮为人类治疗疾病,由此可见色布苏疗法取材方便,因此非常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因为色布苏疗法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所以蒙医成为了重要的技艺。不过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医疗环境的变化,色布苏疗法的治疗方式,逐渐走向濒危边缘。
作为色布苏疗法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老蒙医达楞太是现如今为数不多使用这种色布苏疗法治疗患者的医生,而即便如此每年仅有为数不多的患者接受色布苏疗法治疗。在西医严重冲击的时代下,年轻蒙医们难以从学校学习到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且在现如今的就医环境下,色布苏疗法因为许多因素的制约而得到广泛发展,主动接受色布苏疗法治疗者越来越少。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色布苏疗法这种古老的疗法,只会在蒙医学的教材和历史书籍中才会看到,现实中已经失传。现如今,色布苏疗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此一来,即便失去了发展的环境,色布苏疗法也会被视为蒙医传统的精髓加以保护和传承。
1.色布苏疗法的起源
古代的蒙古族民族将辽阔的草原视为自己的家,每天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医疗方法和技术。[1]色布苏疗法就是在蒙古民族多年的游牧生活,创造的游牧业经济文化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民间疗法,即便是现代医学有时对色布苏疗法不予认同,认为是“土方”,但是色布苏疗法凭借其强大的医疗价值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健康。
关于色布苏疗法有这样一则传说,宋末元初时期,成吉思汗征战沙场,一次战斗不幸身中毒箭,痛苦难耐。由于情况紧急,当时随军的蒙医,就用刚宰杀的羊肚灌上药,并让成吉思汗把箭伤手臂伸进羊肚,这种方法竟然神奇的成功地解毒,成吉思汗大喜。此后,色布苏疗法凭借名声与疗效受到蒙古游牧民族的广泛欢迎,特别是在蒙古军队当中,成为蒙古军队军医治疗箭伤的主要方法之一。自13世纪起,色布苏疗法开始在蒙医中流传,并隶属于蒙医中罨疗中的一种。
色布苏疗法因为具有强大的疗效,在乌拉特草原上广为流传。最早期,这种疗法是由喇嘛庙流传至民间,因此蒙医最初将其称为喇嘛医,色布苏疗法的医学理论来源于藏医。有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梅力更庙建起后,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喇嘛医陆续到梅力更庙、公庙进行传教讲学。梅力更庙、公庙后期不断派喇嘛到全国各大寺庙学习藏文、藏医。学成归来的喇嘛回到家乡,在牧区传授蒙医技术和理论,这其中就包括神奇的色布苏疗法。
2.色布苏疗法的基本内容
色布苏疗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披式法、骑式法、热罨法均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1披式法
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以后,在动物的瘤胃中加入特制药物。并重点将药涂在动物皮内部,趁热披在患者身上,或着在皮的内部涂白酒、黄油后,随后再披在患者身上。披式法的主要治疗对象,是全身骨关节疼痛、筋络寒症赫依症、黄水病患者。
2.2骑式法
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以后,取下动物的瘤胃部位,在反刍物内部加入特制药物搅拌均匀,同时在胃口部位盖一块洁净的布,此时患者需要将生殖器对准胃口,骑坐在涂抹药物的动物瘤胃上。骑式法适合治疗妇科疾病,包括一些现代医学难以治疗的疾病,包括妇女赫依病、白脉病及黄水病、寒症赫依症。
2.3热罨法
选择患者病灶部位,采用的瘤胃进行拔毒。热罨法常见于治疗毒蛇咬伤等一系列需要拔毒治疗的伤。具体操作方法,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剥皮,趁热将动物皮披在赤身患者身上,同时患者需要将双手插在羊的两前肢皮内部,患者头上还需要缠包携带热反刍物的羊双肠,骑坐在加入特制药物的瘤胃上方。热罨法常见于治疗寒症黄水病、关节肿痛、抽筋、骨关节酸痛、风湿性骚痒症、因潮湿着凉引起的后遗症。[2]热罨法有禁忌事项,瘟疫热、重感冒高烧、心脏病、高血、和体质过虚者,存在上述情况的人群并不适用热罨法。
热罨法在夏、秋两季实施最为合适,每次持续治疗时间为1-2小时为宜,最多不可超过2小时,当然也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时间。为了最大限度上避免胃罨过程中,避免患者出现赫依性反应,患者可以在治疗前服用沉香三十五味方,并用羊骨头汤替代清水送服。为防止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现象,在使用热罨法治疗的全过程中,需要用热毛巾罨敷患者前额、头顶部,同时需要将室内温度控制在温和状态,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伤风感冒。在对患者开展反刍物坐疗前,要求患者需要食用肉粥、营养丰富的稀软作为食物。当治疗全部结束以后,再给患者补充黄油、热奶、奶茶、羊肉、羊骨湯等一系列高热量食品。接受热罨法治疗的患者在起居方面也需要格外注意,治疗全部结束后,患者需要马上更换干暖衣服,并全天处于室内环境,配合炒热的小麦面与黄油,将全身擦拭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接受热罨法治疗后的患者因出汗而出现伤风,因此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全天保暖,方式寒风侵入。
3.结论
布苏疗术是蒙古游牧民族多年的游牧生活总结的医学瑰宝,布苏疗术可以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同时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这些疾病是现代医学难以治疗的,因此布苏疗术具有很高的临床医疗价值。同时色布苏疗术特别是对于治疗妇科病、各类风湿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牧区气候环境下的居民尤为适用,深受牧区居民的欢迎。布苏疗术现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对蒙医疗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有非常实用的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阿丽古娜.蒙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08):15-17.
[2]敖其尔,金花.蒙医拔罐放血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骶筋膜炎的疗效及对疼痛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08):23-24.
项目名称:蒙医排泄疗法治疗痛风(急性期)标准化研究 ,编号:(2019-MB)
关键词:色布苏疗法;蒙医传统疗法;医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引言
色布苏疗法起源于宋末元初时期,这种蒙医传统疗法流传至今,宋末元初时期,色布苏疗法在治疗草原患者疾病发挥巨大的作用。色布苏疗法,使用现场宰杀的牲畜,取其内脏、皮为人类治疗疾病,由此可见色布苏疗法取材方便,因此非常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因为色布苏疗法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所以蒙医成为了重要的技艺。不过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医疗环境的变化,色布苏疗法的治疗方式,逐渐走向濒危边缘。
作为色布苏疗法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老蒙医达楞太是现如今为数不多使用这种色布苏疗法治疗患者的医生,而即便如此每年仅有为数不多的患者接受色布苏疗法治疗。在西医严重冲击的时代下,年轻蒙医们难以从学校学习到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且在现如今的就医环境下,色布苏疗法因为许多因素的制约而得到广泛发展,主动接受色布苏疗法治疗者越来越少。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色布苏疗法这种古老的疗法,只会在蒙医学的教材和历史书籍中才会看到,现实中已经失传。现如今,色布苏疗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此一来,即便失去了发展的环境,色布苏疗法也会被视为蒙医传统的精髓加以保护和传承。
1.色布苏疗法的起源
古代的蒙古族民族将辽阔的草原视为自己的家,每天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医疗方法和技术。[1]色布苏疗法就是在蒙古民族多年的游牧生活,创造的游牧业经济文化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民间疗法,即便是现代医学有时对色布苏疗法不予认同,认为是“土方”,但是色布苏疗法凭借其强大的医疗价值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健康。
关于色布苏疗法有这样一则传说,宋末元初时期,成吉思汗征战沙场,一次战斗不幸身中毒箭,痛苦难耐。由于情况紧急,当时随军的蒙医,就用刚宰杀的羊肚灌上药,并让成吉思汗把箭伤手臂伸进羊肚,这种方法竟然神奇的成功地解毒,成吉思汗大喜。此后,色布苏疗法凭借名声与疗效受到蒙古游牧民族的广泛欢迎,特别是在蒙古军队当中,成为蒙古军队军医治疗箭伤的主要方法之一。自13世纪起,色布苏疗法开始在蒙医中流传,并隶属于蒙医中罨疗中的一种。
色布苏疗法因为具有强大的疗效,在乌拉特草原上广为流传。最早期,这种疗法是由喇嘛庙流传至民间,因此蒙医最初将其称为喇嘛医,色布苏疗法的医学理论来源于藏医。有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梅力更庙建起后,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喇嘛医陆续到梅力更庙、公庙进行传教讲学。梅力更庙、公庙后期不断派喇嘛到全国各大寺庙学习藏文、藏医。学成归来的喇嘛回到家乡,在牧区传授蒙医技术和理论,这其中就包括神奇的色布苏疗法。
2.色布苏疗法的基本内容
色布苏疗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披式法、骑式法、热罨法均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1披式法
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以后,在动物的瘤胃中加入特制药物。并重点将药涂在动物皮内部,趁热披在患者身上,或着在皮的内部涂白酒、黄油后,随后再披在患者身上。披式法的主要治疗对象,是全身骨关节疼痛、筋络寒症赫依症、黄水病患者。
2.2骑式法
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以后,取下动物的瘤胃部位,在反刍物内部加入特制药物搅拌均匀,同时在胃口部位盖一块洁净的布,此时患者需要将生殖器对准胃口,骑坐在涂抹药物的动物瘤胃上。骑式法适合治疗妇科疾病,包括一些现代医学难以治疗的疾病,包括妇女赫依病、白脉病及黄水病、寒症赫依症。
2.3热罨法
选择患者病灶部位,采用的瘤胃进行拔毒。热罨法常见于治疗毒蛇咬伤等一系列需要拔毒治疗的伤。具体操作方法,选择三岁以上的健康牛羊宰杀,剥皮,趁热将动物皮披在赤身患者身上,同时患者需要将双手插在羊的两前肢皮内部,患者头上还需要缠包携带热反刍物的羊双肠,骑坐在加入特制药物的瘤胃上方。热罨法常见于治疗寒症黄水病、关节肿痛、抽筋、骨关节酸痛、风湿性骚痒症、因潮湿着凉引起的后遗症。[2]热罨法有禁忌事项,瘟疫热、重感冒高烧、心脏病、高血、和体质过虚者,存在上述情况的人群并不适用热罨法。
热罨法在夏、秋两季实施最为合适,每次持续治疗时间为1-2小时为宜,最多不可超过2小时,当然也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时间。为了最大限度上避免胃罨过程中,避免患者出现赫依性反应,患者可以在治疗前服用沉香三十五味方,并用羊骨头汤替代清水送服。为防止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现象,在使用热罨法治疗的全过程中,需要用热毛巾罨敷患者前额、头顶部,同时需要将室内温度控制在温和状态,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伤风感冒。在对患者开展反刍物坐疗前,要求患者需要食用肉粥、营养丰富的稀软作为食物。当治疗全部结束以后,再给患者补充黄油、热奶、奶茶、羊肉、羊骨湯等一系列高热量食品。接受热罨法治疗的患者在起居方面也需要格外注意,治疗全部结束后,患者需要马上更换干暖衣服,并全天处于室内环境,配合炒热的小麦面与黄油,将全身擦拭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接受热罨法治疗后的患者因出汗而出现伤风,因此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全天保暖,方式寒风侵入。
3.结论
布苏疗术是蒙古游牧民族多年的游牧生活总结的医学瑰宝,布苏疗术可以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同时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这些疾病是现代医学难以治疗的,因此布苏疗术具有很高的临床医疗价值。同时色布苏疗术特别是对于治疗妇科病、各类风湿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牧区气候环境下的居民尤为适用,深受牧区居民的欢迎。布苏疗术现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对蒙医疗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有非常实用的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阿丽古娜.蒙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08):15-17.
[2]敖其尔,金花.蒙医拔罐放血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骶筋膜炎的疗效及对疼痛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08):23-24.
项目名称:蒙医排泄疗法治疗痛风(急性期)标准化研究 ,编号:(20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