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新型社会公民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需要一个切实的主体来推进,公民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发展生态公民的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国文先生的《生态公民论》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于2016年8月由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本书论述了在生态危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成员都应培养生态公民身份及道德自觉,以成就一种新的环境世界观。在系统关注社会生活的每个成员在何种意义并如何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态公民的问题路径上,论证生态公民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及其匹配的生态和谐社会和环境哲学形态。”2
  《孟子·尽心上·忘势》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则习惯先“达”后“穷”,并将“兼善”改为“兼济”,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者意思相差并不大,无论是“兼善”天下还是“兼济”天下,都代表着一种普世的精神和情怀,是悠悠读书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宏远抱负。而眼下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拥有传统儒士这样“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便显得尤为重要。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置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明同等地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生态文明在社会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需要有这样一种顺应时势的新型公民,并由这样的新型公民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周国文先生的《生态公民论》就是对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涌现出“生态公民”这一新型公民所展开,这与开篇提到的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美好情怀不谋而合。一个颇具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绝不仅仅限于提高自身,他一定会将自身与其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将“天下”放入心中,这样的公民不仅会通过“修身”达到自身体内环境的和谐,同样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通过某种作用方式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外部和谐,这样的新型社会公民便是生态公民。
  所谓生态公民,根据本书的定义,便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地球自然环境发生紧密联系的存在着,是人造物世界中一个亲近自然的能动主体,生态公民并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感觉主义者,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主义者,他积极履行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之善,并保持人类生存与自然健全相和谐的生态理性。生态公民是以往政治公民、经济公民和文化公民的延伸和提高。政治公民、经济公民和文化公民都将社会公民的范围限制在人类社会之内,并未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相连接,而生态公民突破这一限制,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了一起,并将保护自然、改善受损的生态环境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才能得到确实的保障。试想倘若人类置身于一个水源污浊、空气混沌、生态资源匮乏的环境中,首先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无法保障,没有了强健的体魄,又何谈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繁荣,所以说,生态公民群体的出现、壮大,之于后工业文明、科技信息化新时代意义尤为突出。
  “生态公民”同时也是一个关于代际公平的观点。人类是经过代代相传繁衍至今的,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所作所为而导致的不利影响,不会因为人类的过分强大而随着时间消散,人类的子孙后代并没有能力同时也无法弥补前人对于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的损害。生态公民的出现是满足代际公平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可以享受同样优质的环境资源。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将普通的社会公民演化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历史使命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不仅关注自己当下与环境的和谐,也关注未来的后人可以同样享受到优质的环境。生态公民关注自然、关注后代未来的发展,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稀缺的,因为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全球大多数人类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是“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因而人会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在工业化的弊病日益呈现的今天,也已经到了一个“经济人”不得不开始转向“社会人”的时期了,生态公民就是这样具有自觉自愿意识并愿意付诸行动的“社会人”。
  该书认为,生态公民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生命之道,那么怎么看待生态公民所蕴含的包容性呢?我认为,生态公民中所蕴含的包容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由人作为媒介将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因为人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高级动物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具有意识,人类可以通过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而生态公民就是尽量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与自然的发展规律相契合,改变过去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角色,反之主动地将自然环境也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像对待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那样对待自然,将自然看作一个与人类具有共通性同时也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体,尊重这样的差异性,顺应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生态公民所必需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包容性,一种不再将自然看作比自身低等的、而将其看作与自身平等的主体,以礼待之。
  作为生态公民这一社会新型公民而言,他们对自然对生命都是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对于他们所处的居住环境,不再用过去“侵略式”亦或是“掠夺式”的形式改变自然,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是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采用渐进性的方式去有所作为,所谓“低碳经济”便是如此,人改变过去高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节能,开始减排,开始做对环境有益的事情,因为生态公民本身已经具有了超出一般社会公民较好的责任意识,他们开始寻求改善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方法,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乃至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的活动中去。
  周国文先生认为,自然界最普遍的生态规律便是多元包容、开放循环,前面提到生态公民是一个蕴含包容性的生命之道,这与自然界最普遍的生态规律也是不谋而合的,这愈加体现出了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对于生态公民的渴望和诉求。那么如何才能成为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仅仅是自觉保护环境那么简单的事情吗?这都是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的最大标志不在于它的物质文明有多么发达,而在于促成这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文明有多繁荣,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是它生长繁衍的导向,生态公民便是一个物质与精神文明并重的社会的产物,甚至于这样的社会的物质文明已经非常发达,精神文明在政治上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政治家们十分重视对公民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在我国十八大以来强调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背景下,生态公民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应运而生的。
  生态公民所牵动也是全球化的环境治理的思想。毕竟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也是流动的,一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会由于生态系统的流动性而影响别国。比如,就碳排放而言,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排放量越多,同样的,这些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能力也应当越高,技术也应当越先进。所以为了全人类及其人类子孙后代的福祉着想,这些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就理应承担全球环境治理的更多责任,自觉减少碳排量,帮助发展落后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当下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环境治理应拒绝“闭门造车”,而应当开放并兼容,全球化的协同治理应该是未来环境治理遵循的基本思路,我们应当广开言路,鼓励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不仅需要本国、本地区内部的公民的团结一致,也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协作。环境问题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性问题,生态公民作为世界环境中一个重要要素,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的来说,生态公民也是为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而不断努力的,它的概念看似抽象,但是细细深究却别有一番滋味。人总是要为拥有至少一种的理想和信念而活,生态公民所信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而延续整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世环境,它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定会有不少人偏离方向,但是,只要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坚持,看似寂静荒凉的宇宙一定会被这些努力的微光所照亮,直至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贾桂君,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朱凯)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我国水产养殖业对水环境影响巨大,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形势严峻。我国目前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在政府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养殖户自身管理、消费者与周边居民监督等四方面都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结合国际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的经验,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设立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专门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调动渔业协同管理机能;提高水产
期刊
“随着工业文明逐渐登上其发展的顶峰,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关注,一种全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即生态文明。1”这是秦书生教授最新力作《生态文明论》的开篇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强调要把生态文
期刊
摘 要:玄武湖自古便是南京重要的水体资源。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会场与玄武湖相邻,为了便于游人在会场与玄武湖之间往返游玩,特在明城墙开辟城门,命名为丰润门(今玄武门),并开辟道路直通今环洲,大大方便了人们往返湖洲,这成为玄武湖从自然山水向近代城市公园转变的奠基之笔。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在历任市政当局重视下,玄武湖的人文生态演变速度加快。刘纪文担任南京特别市市政府首任市长后,市政府接收玄武湖
期刊
主持人: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国外生态文化思潮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很注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研究。传统生态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生态观念及生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传统生态思想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环境哲学的本土化也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生态思想的充分研究基础上。本期“传统生态思想研究”一组论文中,盖光教授从“道生”角度阐释中国生态智
期刊
摘 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加剧,西方社会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秩序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在生态问题上要不要和怎样“以人为本”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戴维·佩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诠释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生态秩序价值观。科学认识和评价戴维·佩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秩序价值观,对发展马克思主
期刊
摘 要: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
期刊
摘 要: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已经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其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发展迅猛。外部公共空间作为创意产业园中交通、创意交流的载体,创意阶层休憩、创作、交往的主要承担者,在创意产业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创意阶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使用者,其独特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氛围营造在产业园规划的重要性。如何营造符合创意产业园
期刊
摘 要: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蓬莱19-3溢油事件,并不是否认它是“有问题的”的客观事实,而是要揭示它是如何“问题化”的,即如何由“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溢油事件发生后,一直存在着多种社会力量的角逐。从它“浮出水面”到“问题化”的过程中,政府、科学家、大众传媒、社会公众和渔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一客观事实进行建构。蓬莱19-3溢油事件“问题化”过程研究表明: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界定和话语分析
期刊
2015年10月17-1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15年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年会暨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  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
期刊
摘 要:在主流政治学理论中有两种错误认识:一种屈服于现有的无政府主义国家体系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程,认为面对现实中对环境不负责和生态不敏感的国家我们无能为力;另一种认为国家本身就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而非解决之道从而主张消解国家。艾克斯利称第一种认识为“无原则的悲观屈服”,第二种认识为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式的“漫无边际的政治想象”。艾克斯利提出绿色国家理论试图在二者之间取得适当平衡,实现国家的绿色转型潜能。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