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2-01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语文,同时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史横亘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语文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品格与能力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改革中最大的困难。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学期的终结性评价用分数衡量个人的好坏。所以目前语文教学应将改革重点落实在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及具备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4 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 ( 以下简称“课标”) 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显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看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基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其他学科交际学习的工具。“语文工具论”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确定在学会运用语言、掌握基本语言交际能力的方面上来。随着当今社会的变革创新,对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語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的教学应该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价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偏颇以及矫枉过正的结果,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学习,课堂上太多空泛、不切实际的讨论,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创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层面”,对学生个人发展与进步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以语言发展为基础的。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
  语文本身作为文科,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感性,在自身的学科体系中缺乏理论指导。在学校的基础教学中,每一个学科的自身都会被赋予社会功能和教学责任,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语文学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掉。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经常性的被人拿来诟病,认为其所达到的目标是“低效果”或者“无效果”。我们应该认识到意义重大的教学都能够推进思维和人格的发展。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加强思维层面训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今,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发展方面确定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学基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从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是不能缺少的,同时,它又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的一个较高的理想层面。文学所展现的魅力主要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就阅读教学来讲,教材中某些单元或模块客观上重视传授考试中所需要的答题技巧。这种固有的教育理念总体上忽略了文本在认知、思想、赏析等领域的关键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贯穿批判性思维。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语文教学也拘泥于应试考试的需要。在写作环节追求即时效益,常常重视走捷径,因此使得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较为僵硬、古板,难以创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原创作文的价值,体现出个人的鉴赏与审美感。文学具有天然的审美意蕴。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足以展现出社会各界对于文学这一方向的高度认同。
  四、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随着呼唤传统文化回归与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带来的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也日益强烈。这种文化的自觉与认同使得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可以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语文这门学科在整个母语教育中肩负着主要重担。语文学科的最终目标就是塑造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所以构建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要落实好文化基础。
  现代教育改革中着力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潜心培养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国在创办让各方都满意的教育时,都无法避免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的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肩负着振兴文明的社会责任。语文课程改革的创建与发展,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靶心,打破以往课堂教学陈规和观念的限制,转变教与学的课堂方式,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海中愿学、乐学。
其他文献
【摘要】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教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以德育德,以爱育人,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爱、尊重每一个小学生,注意用自身的良好品质去影响学生也形成良好的品德。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作为现当代的小学教师,理应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爱去帮助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常常碰到,提出一个问题时孩子们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语无伦次。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看图说话、说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使用常用的句式填空,训练说话;带着问题,训练说话;在识字教学中训练说话的胆量;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说话的情境等。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教学 看图说话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1-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也称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是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融合一般教学法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选择并运用一些方法顺利完成教学的方法知识。一个具有良好学科知识的语文教师,其专业能力更在于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精通具体内容如何教的知识。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一直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发强烈,各大中小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已经引起广大学校的重视,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既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效率,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活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新性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为教育行业提供了多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条件,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工具,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三种运用思路: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利用微课还原历史事件,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微课,还要将微课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 初中历史 历史事件  【
期刊
【摘要】现在社会上也会有一些新闻是关于孩子不愿意接受一个新的弟弟妹妹,甚至有些孩子拿自己的生命做威胁,逼迫父母不生二胎。我们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一定是希望能够独享父母的爱,不希望有人会和自己分享父母的关爱和给予。那么如何让孩子不对新的弟弟妹妹抱有排斥心理呢?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有再生一个弟弟妹妹的愿望,孩子一般来说内心都是排斥的,然而有些孩子会理解父母的感受,知道去顺应父母的愿望,就表现出积极的态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人才的竞争。因而,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对挫折承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政治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便成为了高中政治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学生们在遇到挫折时存在的问题和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政治 挫折 实践研究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78-02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终身受益
期刊
【摘要】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当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问题 解决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74-02  1.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初中政治教师没有足够重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专业课知识,掌握了多少专业课技能,而在于是否可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群众路线的应用在高校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对于高校的群众路线应用于政治教育的现状来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找出这些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