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按照十七大精神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1.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且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成果,其基本内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构成人们的行为准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倘若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就要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就要以引导、培育人们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立足现实,继承和借鉴并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注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礼之用,和为贵”[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在和谐中实现共同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长处。这种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2.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以宽广眼界和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之中。西方文化中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重视等内容,值得吸收和借鉴;而那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则要坚决抵制。只有在相互交融中借鉴与学习,在碰撞中扬弃与升华,才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2.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立足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把握好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地统一。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难以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使广大社会成员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移风易俗、自我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3.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精神境界,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有效的途径。
3.1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前,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位置,在提出总体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发展战略,创造和谐文化氛围,真正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新的文化体系要以其博大深厚的基础,兼收并蓄,扬善抑恶,聚拢人气,整合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趋于统一,社会走向稳定。和谐文化体系必须把人类文化变革的最新成果——生态文化即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纳入其中,因为这种文化代表着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并引发一系列观念变革:价值观变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世界观变革——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世界观。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3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人民群众文化实践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谐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态度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3.4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不是抹杀文化个性,恰恰相反,而是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真务实,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就要注重文化的民族性,突出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视野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发掘潜在优势,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第8,123页 中华书局,1980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第86页,中华书局,1960
收稿日期:2008-09-07
1.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且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成果,其基本内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构成人们的行为准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倘若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就要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就要以引导、培育人们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立足现实,继承和借鉴并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注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礼之用,和为贵”[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在和谐中实现共同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长处。这种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2.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以宽广眼界和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之中。西方文化中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重视等内容,值得吸收和借鉴;而那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则要坚决抵制。只有在相互交融中借鉴与学习,在碰撞中扬弃与升华,才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2.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立足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把握好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地统一。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难以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使广大社会成员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移风易俗、自我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3.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精神境界,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有效的途径。
3.1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前,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位置,在提出总体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发展战略,创造和谐文化氛围,真正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新的文化体系要以其博大深厚的基础,兼收并蓄,扬善抑恶,聚拢人气,整合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趋于统一,社会走向稳定。和谐文化体系必须把人类文化变革的最新成果——生态文化即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纳入其中,因为这种文化代表着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并引发一系列观念变革:价值观变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世界观变革——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世界观。这种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3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人民群众文化实践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谐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态度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3.4 建立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不是抹杀文化个性,恰恰相反,而是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求真务实,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使之自成系统,别具风格。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就要注重文化的民族性,突出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视野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发掘潜在优势,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满足群众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第8,123页 中华书局,1980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第86页,中华书局,1960
收稿日期:200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