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进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应用阶段,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的计量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运用中几经反复,而今正式登上会计发展的历史“舞台”,自准则颁布之日起就引起了会计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积极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企业业绩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的目的是在保全资本的基础上实现收益。著名学者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就将收益定义为“保持期末和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可予消费的最大金额”。“同等富裕”就体现了资本保全思想,可见资本保持的重要所在。IASC也在其概念框架的最后一节,专门讨论了资本与资本保全概念问题。它将资本的概念划分为资本的财务概念和资本的实物概念,并指出“企业应根据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资本概念”。按照资本保全的理论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确认收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因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实物生产能力,更好的保全资本。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告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历史成本是一个静态的成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不可能动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现实状况。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够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提供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还有,公允价值计量也符合配比原则,有助于合理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反映其真实状况。企业账面收益是通过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值计算得到的,但目前的企业收入按现行市价反映,而相应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两者显然无法配比,由此计算出的企业经营成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不准确的。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后,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计算出的利润也将更加合理、真实。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目标的其中一个观点─决策有用,它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出现比较晚,是在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之后才在会计理论界被人们认同的。而投资者和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其投资和信贷能否带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前景的信息是财务报表最核心的目标。这客观上要求财务报表能够跟踪反映企业与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及结果,使报表信息能够体现物价变动、偶发事件的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如果不能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要求,则会计信息就不能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2006 年2 月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它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且对决策更加有用,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就是一个典范。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按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信息而言,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 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并且没有区分不同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等级在我国的新准则体系中, 虽然《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但是对于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没有一个统领的表述。
2.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使企业盈余达到预期目的。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既是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也是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会计准则在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行为,但盈余管理在客观上促进会计准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所借用的工具。所以,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无疑对企业管理者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度是有很大的影响。尽管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懂得这一关系,但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了防止盈余管理而制定的,新会计准则正是在考虑其科学性、实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还是制止盈余管理而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范围的矛盾中产生的。新会计准则在这种矛盾中适当调整了会计选择的范围和职业判断的内容,但客观上仍为新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适当增大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从而客观上增大了企业在某些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机率。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的目的是在保全资本的基础上实现收益。著名学者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就将收益定义为“保持期末和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可予消费的最大金额”。“同等富裕”就体现了资本保全思想,可见资本保持的重要所在。IASC也在其概念框架的最后一节,专门讨论了资本与资本保全概念问题。它将资本的概念划分为资本的财务概念和资本的实物概念,并指出“企业应根据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资本概念”。按照资本保全的理论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确认收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因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实物生产能力,更好的保全资本。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告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历史成本是一个静态的成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不可能动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现实状况。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够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提供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还有,公允价值计量也符合配比原则,有助于合理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反映其真实状况。企业账面收益是通过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值计算得到的,但目前的企业收入按现行市价反映,而相应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两者显然无法配比,由此计算出的企业经营成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不准确的。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后,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计算出的利润也将更加合理、真实。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目标的其中一个观点─决策有用,它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出现比较晚,是在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之后才在会计理论界被人们认同的。而投资者和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其投资和信贷能否带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前景的信息是财务报表最核心的目标。这客观上要求财务报表能够跟踪反映企业与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及结果,使报表信息能够体现物价变动、偶发事件的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如果不能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要求,则会计信息就不能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2006 年2 月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它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且对决策更加有用,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就是一个典范。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按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信息而言,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 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并且没有区分不同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等级在我国的新准则体系中, 虽然《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但是对于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没有一个统领的表述。
2.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使企业盈余达到预期目的。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既是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也是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会计准则在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行为,但盈余管理在客观上促进会计准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所借用的工具。所以,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无疑对企业管理者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度是有很大的影响。尽管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懂得这一关系,但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了防止盈余管理而制定的,新会计准则正是在考虑其科学性、实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还是制止盈余管理而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范围的矛盾中产生的。新会计准则在这种矛盾中适当调整了会计选择的范围和职业判断的内容,但客观上仍为新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适当增大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从而客观上增大了企业在某些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