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先生发表的有关铁路的精辟论述、编制的铁路发展宏图、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深受海内外中华儿女敬仰的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他挺立时代前列,不惧艰险,领导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发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探索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崭新道路,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铁路发展而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战略家、伟大的创导者。他发表的有关铁路的精辟论述、编制的铁路发展宏图、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中国铁路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兴办实业 始于铁路
在世界各国领袖人物中,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矢志不移、大张旗鼓地倡导兴筑铁路者绝无仅有。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这同他坚信“实业救国”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时,就研究工业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经验及列强侵略中国铁路路权的历史教训。孙中山先生通过社会考察发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路在西方国家走向鼎盛,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亮点。他在国外每到一地即收其舆图,“留心比较世界之铁道,实偏有所嗜。”早在1891年,他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了“亟宜造铁路”以屯田戍边的主张。1894年6月,他在《上李鸿章书》中直言“地球各邦今视铁路为命脉矣”,大声疾呼中国修建铁路,实现商兴民富国强。
辛亥革命石破天惊,迎来了共和新政,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为践行誓言辞职引退。他说“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将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举办的欢迎会上,孙中山先生强调“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接待记者访谈时,他宣布“现拟专办铁路事业,欲以十年期其大成”。后来,他又受临时政府委托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孙中山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发表演讲宣传铁路,启发人民,唤醒社会。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谋划铁路发展大计,作出了“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科学论断。孙中山先生不愧为20世纪初拓展中国铁路的伟大旗手。
先进思想 呼唤兴路
关于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孙中山先生在讲演和著作中有极为深刻的论述。他为《铁路杂志》的题辞,开头即言:“夫铁路者,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也。古人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予为转一语曰:民族兴其国,必先修其路。”中国要想摆脱贫困走向富强,要振兴实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首先,铁路为国家兴盛之先驱。孙中山先生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以实业之可图?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之所以强盛,铁路功不可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热潮迭起,总长达40余万公里,“照美国发达资本的门径,第一是铁路”。铁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加快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保障。孙中山先生分析道:“路线敷设以后,则物产之价值势必增长数倍”“至地下蕴藏之采掘,金属物产之开发,其利益之丰厚,乃显而易见”。铁路“使中国全境四通八达,此诚发展中国财源第一要策”。国家财税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必然走向兴盛,反之亦然。
其次,铁路为人民幸福之源泉。孙中山先生说:“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铁路主要功能是货物和旅客在空间的高效位移。铁路给沿线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机会。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地区交流畅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
再次,铁路为国家统一之保障。孙中山先生说,“现在以国防不固”,致令俄在北满及蒙古横行,日本在南满横行,英国在西藏横行,原因皆因交通不便,故“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认为,铁路对巩固国防、国家统一至关重要。修建铁路“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
宣传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铁道立国”思想,提高政府官员和各界群众对铁路重要作用的认识,为推进《实业计划》奠定了基础。
宏伟蓝图 统筹筑路
《建国方略》全面阐述了孙中山先生激情昂扬的建国思想,包括《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及《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其中,《实业计划》从放眼世界的战略出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提出了大政方针。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于1918年后制定的铁路发展蓝图铺画了111条线路,是《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发展规划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铁道立国”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总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建成“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网。路网规模“至少10万英里”,以新建北方(位于渤海湾)、东方(位于杭州湾)、南方(广州)三大海港作为铁路网对外交流的中枢(因当时大连港、青岛港被日本占据,九龙海港被迫租给英国,天津、上海、广州三港都有外国租借地),建成“六大铁路系统”,即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和高原铁路系统。孙中山先生强调,铁路合理选线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借助国际力量共同开发;二是“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急需先修;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先在社会条件好的地方修路;四是“必择地位之最适宜”,有利于通道建设和联接成网。
这部由六大系统组成的全国铁路发展规划,构成一个完整、发达的铁路网络。其主要特点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和沿海沿江口岸利于对内对外开放;铁路与水路衔接利于相济互动;铁路环绕陆疆和海岸利于加强国防;突出西北铁路系统利于国土开发。孙中山先生说,修建西北铁路系统“可以将中国东南部过密之人民逐渐迁移”,像美国、俄国那样开发我国西北地区。西北铁路系统“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盖将为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而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因以联结。”因此,“由政治上经济上言之,皆于中国今日为必要而刻不容缓者也。”修建西北铁路系统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业计划》著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孙中山先生预计战后欧美各国将有富裕生产力需要扩大市场,大量“剩余资本”寻求投资机会,中国可吸引外资发展实业。该书1921年英文版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本书是孙中山先生经济建设光辉思想和实践的总结,是立国之根本所在。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书中写的是建设大方针、大政策,实施时要经过调查研究慎重从事。
融资引才 开放办路
清朝末期腐败无能、闭关自守,使中国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辛亥革命后要推进《实业计划》中的铁路发展规划,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重重困难。在国弱民穷的形势下,如何开创修建铁路新局面?孙中山先生认为,“现今世界日趋于大同,断非闭关自守所能自立”。他明确提出了开放办路的方针,“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 这个方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孙中山先生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国家予以保护,经营4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设立铁路公司,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先生认为最后一种方式为好,这也就是国际流行的BOT方式(建设———经营———移交)。“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所谓“批办”,就是经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实施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外商订立合同,公司负责定线购地交给外商修筑,外商40年特许经营期满后无偿移交给中国。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外商签订的合同中,有具体条款予以落实。
批修办法(即BOT方式)比借款自办有明显优点。“可免五害:一无交款回扣之害,二无购料回扣之害,三无按年出息之害,四无亏耗津贴之害,五无至期偿还原本之害。既免五害,且有二利焉:即工程坚固,筑建合法是也。”同时,可利用国外技术和人才,加快建设工期,带动国内有关产业。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利用外资的较好方法。
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对此孙中山先生多次明确强调。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命矣。”为此,必须采取立法建制措施,有效防止少数资本家之垄断。
孙中山的“铁道立国”思想和建设理论,指明了中国铁路发展的方向,坚定了建设中国铁路网的信心。
翻过百年史页,中国铁路生机勃勃地进入了科学发展新时期。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铁路的热忱追求,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加快铁路现代化步伐,为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深受海内外中华儿女敬仰的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他挺立时代前列,不惧艰险,领导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发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探索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崭新道路,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铁路发展而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战略家、伟大的创导者。他发表的有关铁路的精辟论述、编制的铁路发展宏图、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中国铁路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兴办实业 始于铁路
在世界各国领袖人物中,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矢志不移、大张旗鼓地倡导兴筑铁路者绝无仅有。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这同他坚信“实业救国”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时,就研究工业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经验及列强侵略中国铁路路权的历史教训。孙中山先生通过社会考察发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路在西方国家走向鼎盛,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亮点。他在国外每到一地即收其舆图,“留心比较世界之铁道,实偏有所嗜。”早在1891年,他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了“亟宜造铁路”以屯田戍边的主张。1894年6月,他在《上李鸿章书》中直言“地球各邦今视铁路为命脉矣”,大声疾呼中国修建铁路,实现商兴民富国强。
辛亥革命石破天惊,迎来了共和新政,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为践行誓言辞职引退。他说“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将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举办的欢迎会上,孙中山先生强调“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接待记者访谈时,他宣布“现拟专办铁路事业,欲以十年期其大成”。后来,他又受临时政府委托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孙中山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发表演讲宣传铁路,启发人民,唤醒社会。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谋划铁路发展大计,作出了“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科学论断。孙中山先生不愧为20世纪初拓展中国铁路的伟大旗手。
先进思想 呼唤兴路
关于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孙中山先生在讲演和著作中有极为深刻的论述。他为《铁路杂志》的题辞,开头即言:“夫铁路者,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也。古人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予为转一语曰:民族兴其国,必先修其路。”中国要想摆脱贫困走向富强,要振兴实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首先,铁路为国家兴盛之先驱。孙中山先生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以实业之可图?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之所以强盛,铁路功不可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热潮迭起,总长达40余万公里,“照美国发达资本的门径,第一是铁路”。铁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加快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保障。孙中山先生分析道:“路线敷设以后,则物产之价值势必增长数倍”“至地下蕴藏之采掘,金属物产之开发,其利益之丰厚,乃显而易见”。铁路“使中国全境四通八达,此诚发展中国财源第一要策”。国家财税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必然走向兴盛,反之亦然。
其次,铁路为人民幸福之源泉。孙中山先生说:“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铁路主要功能是货物和旅客在空间的高效位移。铁路给沿线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机会。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地区交流畅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
再次,铁路为国家统一之保障。孙中山先生说,“现在以国防不固”,致令俄在北满及蒙古横行,日本在南满横行,英国在西藏横行,原因皆因交通不便,故“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认为,铁路对巩固国防、国家统一至关重要。修建铁路“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
宣传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铁道立国”思想,提高政府官员和各界群众对铁路重要作用的认识,为推进《实业计划》奠定了基础。
宏伟蓝图 统筹筑路
《建国方略》全面阐述了孙中山先生激情昂扬的建国思想,包括《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及《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其中,《实业计划》从放眼世界的战略出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提出了大政方针。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于1918年后制定的铁路发展蓝图铺画了111条线路,是《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发展规划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铁道立国”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总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建成“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网。路网规模“至少10万英里”,以新建北方(位于渤海湾)、东方(位于杭州湾)、南方(广州)三大海港作为铁路网对外交流的中枢(因当时大连港、青岛港被日本占据,九龙海港被迫租给英国,天津、上海、广州三港都有外国租借地),建成“六大铁路系统”,即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和高原铁路系统。孙中山先生强调,铁路合理选线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借助国际力量共同开发;二是“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急需先修;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先在社会条件好的地方修路;四是“必择地位之最适宜”,有利于通道建设和联接成网。
这部由六大系统组成的全国铁路发展规划,构成一个完整、发达的铁路网络。其主要特点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和沿海沿江口岸利于对内对外开放;铁路与水路衔接利于相济互动;铁路环绕陆疆和海岸利于加强国防;突出西北铁路系统利于国土开发。孙中山先生说,修建西北铁路系统“可以将中国东南部过密之人民逐渐迁移”,像美国、俄国那样开发我国西北地区。西北铁路系统“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盖将为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而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因以联结。”因此,“由政治上经济上言之,皆于中国今日为必要而刻不容缓者也。”修建西北铁路系统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业计划》著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孙中山先生预计战后欧美各国将有富裕生产力需要扩大市场,大量“剩余资本”寻求投资机会,中国可吸引外资发展实业。该书1921年英文版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本书是孙中山先生经济建设光辉思想和实践的总结,是立国之根本所在。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书中写的是建设大方针、大政策,实施时要经过调查研究慎重从事。
融资引才 开放办路
清朝末期腐败无能、闭关自守,使中国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辛亥革命后要推进《实业计划》中的铁路发展规划,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重重困难。在国弱民穷的形势下,如何开创修建铁路新局面?孙中山先生认为,“现今世界日趋于大同,断非闭关自守所能自立”。他明确提出了开放办路的方针,“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 这个方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孙中山先生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国家予以保护,经营4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设立铁路公司,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先生认为最后一种方式为好,这也就是国际流行的BOT方式(建设———经营———移交)。“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所谓“批办”,就是经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实施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外商订立合同,公司负责定线购地交给外商修筑,外商40年特许经营期满后无偿移交给中国。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外商签订的合同中,有具体条款予以落实。
批修办法(即BOT方式)比借款自办有明显优点。“可免五害:一无交款回扣之害,二无购料回扣之害,三无按年出息之害,四无亏耗津贴之害,五无至期偿还原本之害。既免五害,且有二利焉:即工程坚固,筑建合法是也。”同时,可利用国外技术和人才,加快建设工期,带动国内有关产业。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利用外资的较好方法。
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对此孙中山先生多次明确强调。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命矣。”为此,必须采取立法建制措施,有效防止少数资本家之垄断。
孙中山的“铁道立国”思想和建设理论,指明了中国铁路发展的方向,坚定了建设中国铁路网的信心。
翻过百年史页,中国铁路生机勃勃地进入了科学发展新时期。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铁路的热忱追求,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加快铁路现代化步伐,为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