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39-0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就是要让语文回归根本,返璞归真。众所周知,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法,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大量地读教学文本,充分地体会词句的含义和作品意境,使得作品的語言和精神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在琅琅读书声中、静静思考中、轻笔细致描写中、合作交流探究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这是多么纯净清爽的语文课堂啊!要想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是根本,也是基础。要想学好语文,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必不可少。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仅限于方法的渗透,对于积累多流于形式,不够扎实,没有真正切实的落到实处。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使用,真正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美。只要加强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擅加利用,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有针对于蔷薇花的描写“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上课时,着重强调“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是描写花的娇美的,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是出现对花描写的片段时,同学们都会将这两个词语拿来使用。学习了《酸的和甜的》一课后,文中描写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这“迫不及待”又成为孩子们经常在习作中出现的词语。有了这些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孩子们的习作有了质的飞跃。
二、注重朗读品悟
语文要想返璞归真,上出“语文味”,要注重朗读品悟,学生要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我们要把握整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不能隔裂开来,切忌逐字逐句逐段地去分析、理解,这样就会将整篇文章的美感支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课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在《日月潭》一课中,作者把日月潭描写的如童话中的仙境,美丽迷人。如果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抓住“隐隐约约”“群山环绕”“点点灯光” 这样的词语,和”整个日月潭好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就像童话中的仙境“去理解日月潭是如何的美,只会增加学生负担,使他们失去对日月潭美景的向往。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上完课,班里的一位男同学,说:”老师,这篇文章真美呀!“试想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完课后能对你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会是失败的吗?
三、注重图画的情境再现
同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注重积累与朗读的同时,课文图画的情境再现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课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之所在。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川流不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理解这些词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此时图画的情境再现就起到了绝妙的作用。教学中,搜集一些北京夜景的图片,只需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展示,难题迎刃而解。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还需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古诗教学,如:《望庐山瀑布》,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张瀑布的图片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可见图画情境再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注重角色的情景体会
最近听了不少公开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角色的情景体会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主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为突破难点“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时,设计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还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难点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巧妙地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仿佛春风化雨,随风潜入,润无细无声。这种自然渗透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才是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才能真正突显出学生的真实感。为了学生的发展,愿语文能够在课改的浪潮中荡涤自我,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根扎于语文的土壤之中,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浓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就是要让语文回归根本,返璞归真。众所周知,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法,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大量地读教学文本,充分地体会词句的含义和作品意境,使得作品的語言和精神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在琅琅读书声中、静静思考中、轻笔细致描写中、合作交流探究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这是多么纯净清爽的语文课堂啊!要想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是根本,也是基础。要想学好语文,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必不可少。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仅限于方法的渗透,对于积累多流于形式,不够扎实,没有真正切实的落到实处。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使用,真正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美。只要加强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擅加利用,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有针对于蔷薇花的描写“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上课时,着重强调“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是描写花的娇美的,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是出现对花描写的片段时,同学们都会将这两个词语拿来使用。学习了《酸的和甜的》一课后,文中描写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这“迫不及待”又成为孩子们经常在习作中出现的词语。有了这些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孩子们的习作有了质的飞跃。
二、注重朗读品悟
语文要想返璞归真,上出“语文味”,要注重朗读品悟,学生要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我们要把握整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不能隔裂开来,切忌逐字逐句逐段地去分析、理解,这样就会将整篇文章的美感支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课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在《日月潭》一课中,作者把日月潭描写的如童话中的仙境,美丽迷人。如果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抓住“隐隐约约”“群山环绕”“点点灯光” 这样的词语,和”整个日月潭好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就像童话中的仙境“去理解日月潭是如何的美,只会增加学生负担,使他们失去对日月潭美景的向往。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上完课,班里的一位男同学,说:”老师,这篇文章真美呀!“试想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完课后能对你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会是失败的吗?
三、注重图画的情境再现
同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注重积累与朗读的同时,课文图画的情境再现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课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之所在。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川流不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理解这些词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此时图画的情境再现就起到了绝妙的作用。教学中,搜集一些北京夜景的图片,只需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展示,难题迎刃而解。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还需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古诗教学,如:《望庐山瀑布》,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张瀑布的图片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可见图画情境再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注重角色的情景体会
最近听了不少公开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角色的情景体会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主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为突破难点“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时,设计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还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难点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巧妙地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仿佛春风化雨,随风潜入,润无细无声。这种自然渗透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才是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才能真正突显出学生的真实感。为了学生的发展,愿语文能够在课改的浪潮中荡涤自我,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根扎于语文的土壤之中,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浓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