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实施,警务实战教学训练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科学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是提高警务实战教学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警务实战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探讨了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意义,并对团队构建中的目标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构建
随着中央政法委等11部门《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切实提高警务实战技能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7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团队”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警务教学团队这一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警务教学中运用较早,在国内公安院校警务教学中,教学团队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的特点,对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研室(组)作为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在各部(系)领导下,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设,这种形式固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警务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公安院校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警察教学培训任务越来越繁重、受训学员层次的跨度较大、警种不同、数量较大,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加大,加上学校对科研、教学工作标准的提高,导致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群体协作意识。按专业教学划分相对稳定的教研室组织群体,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抑制了教师跨教研室、系部自由的流动和组合。教师无团队意识,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缺乏团队的协调沟通,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却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课程教学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尤其是公安院校,因普遍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实战经验缺乏,不少教师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方面力不从心,无法适应警务实战教学训练工作的发展需要。
2.群体协作缺少规范,协作过程不够严谨。有些学校虽有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协作攻关效率较低,其中,明显的原因是协作活动不够规范或缺少详细周密的学术活动计划,很少有学术活动计划和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往往只有简单或零散的探讨,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方向、目标。
3.群体中缺少德高才卓、成果显著、众人诚服的学术领军人物。目前,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团队中,普遍缺少得力的、有奉献精神的组织者,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术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协作的经常性,很难形成实力与特色俱佳的群体,协作活动始终在较低的层次上徜徉。
4.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科研。随着院校功能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功利性价值导向功能的日益强化,官本位意识泛化,教研室内外存在明显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上传下达的方式,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研室被异化为公安院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科级),原本被授予的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几乎被剥夺殆尽。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科研的状况日益凸显,教学创新不足,转型缓慢、职能渐趋弱化,警务实战教学改革落后于当前公安工作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要求。
二、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意义
作为关键要素的教师(教官)仅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显然已无法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的发展需要。教师不仅是个教学者、研究者,也是一个公安工作的实践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科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去,参与到公安实际工作中去,强化警务教学职能,提高警务实战教学质量。因此,建设警务实战教学团队,首先要树立团队观念,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打破公安院校现行警务实战教学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建立新型的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质量,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是对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的纠偏之举,是敦促学校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服务公安工作优化整合的一种尝试。
2.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的教学团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教材建设,增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实力,形成学科特色和精品课程优势,有利于推动警务实战课程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促进警务实战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需要。通过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使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专兼职结合更加紧密,更好地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师资队伍整体业务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1.科学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警务实战教学团队,一是团队规模要适中。团队成员过多,在相互交流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信任度等都会受到影响,具体到一个教学团队的规模,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和复杂程度而定。二是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即选择团队成员时要考虑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能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方面形成互补,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公安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同时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把所有精英力量都组建在一个教学团队中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团队的力量来自成员间的协助与配合,团队的绩效取决于成员间的互补性。同时,这也不利于教学团队的教师梯队建设,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要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热爱警务实战教学,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四是要树立团队观念、和谐的团队文化。众所周知,创新精神是教学工作者的灵魂与核心,而协作制胜则是团队存在的理由与目标,团队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和沟通,在分工的基础上紧密合作是构建和谐团队的关键,让创新精神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文化能把成员的知识技能、积极性、创作性向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方向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2.合理定位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既要能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远景目标应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为团队带来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团队及其成员的创造力,共同绩效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在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上,要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整合教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平台。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1] 史振磊.协作劳动与团队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3,(10):23-25.
[2] 李中锋,濮德林.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学术组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59-60.
[3]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5-17.
[4]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32-34.
[5] 赵正州.高校学术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2-24.
[6] 孙艳华.浅论高校创新团队核心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39-40.
关键词: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构建
随着中央政法委等11部门《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切实提高警务实战技能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7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团队”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警务教学团队这一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警务教学中运用较早,在国内公安院校警务教学中,教学团队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的特点,对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研室(组)作为我国公安院校警务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在各部(系)领导下,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设,这种形式固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警务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公安院校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警察教学培训任务越来越繁重、受训学员层次的跨度较大、警种不同、数量较大,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加大,加上学校对科研、教学工作标准的提高,导致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群体协作意识。按专业教学划分相对稳定的教研室组织群体,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抑制了教师跨教研室、系部自由的流动和组合。教师无团队意识,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缺乏团队的协调沟通,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却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课程教学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尤其是公安院校,因普遍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实战经验缺乏,不少教师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方面力不从心,无法适应警务实战教学训练工作的发展需要。
2.群体协作缺少规范,协作过程不够严谨。有些学校虽有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协作攻关效率较低,其中,明显的原因是协作活动不够规范或缺少详细周密的学术活动计划,很少有学术活动计划和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往往只有简单或零散的探讨,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方向、目标。
3.群体中缺少德高才卓、成果显著、众人诚服的学术领军人物。目前,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团队中,普遍缺少得力的、有奉献精神的组织者,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术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协作的经常性,很难形成实力与特色俱佳的群体,协作活动始终在较低的层次上徜徉。
4.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科研。随着院校功能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功利性价值导向功能的日益强化,官本位意识泛化,教研室内外存在明显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上传下达的方式,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研室被异化为公安院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科级),原本被授予的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几乎被剥夺殆尽。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科研的状况日益凸显,教学创新不足,转型缓慢、职能渐趋弱化,警务实战教学改革落后于当前公安工作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要求。
二、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意义
作为关键要素的教师(教官)仅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显然已无法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的发展需要。教师不仅是个教学者、研究者,也是一个公安工作的实践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科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去,参与到公安实际工作中去,强化警务教学职能,提高警务实战教学质量。因此,建设警务实战教学团队,首先要树立团队观念,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打破公安院校现行警务实战教学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建立新型的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质量,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是对公安院校警务实战教学训练的纠偏之举,是敦促学校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服务公安工作优化整合的一种尝试。
2.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的教学团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教材建设,增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实力,形成学科特色和精品课程优势,有利于推动警务实战课程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促进警务实战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需要。通过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使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专兼职结合更加紧密,更好地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师资队伍整体业务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1.科学组建警务实战教学团队。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警务实战教学团队,一是团队规模要适中。团队成员过多,在相互交流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信任度等都会受到影响,具体到一个教学团队的规模,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和复杂程度而定。二是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即选择团队成员时要考虑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能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方面形成互补,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公安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同时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把所有精英力量都组建在一个教学团队中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团队的力量来自成员间的协助与配合,团队的绩效取决于成员间的互补性。同时,这也不利于教学团队的教师梯队建设,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要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热爱警务实战教学,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四是要树立团队观念、和谐的团队文化。众所周知,创新精神是教学工作者的灵魂与核心,而协作制胜则是团队存在的理由与目标,团队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和沟通,在分工的基础上紧密合作是构建和谐团队的关键,让创新精神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文化能把成员的知识技能、积极性、创作性向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方向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2.合理定位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警务实战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既要能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远景目标应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为团队带来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团队及其成员的创造力,共同绩效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警务实战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在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上,要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整合教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平台。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1] 史振磊.协作劳动与团队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3,(10):23-25.
[2] 李中锋,濮德林.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学术组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59-60.
[3]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5-17.
[4]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32-34.
[5] 赵正州.高校学术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2-24.
[6] 孙艳华.浅论高校创新团队核心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