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文化教育传统。 “一带一路”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经济、外交、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光大,打造命运共同体和责任统统体,将中华民族5千多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向世界。
关键词:一带一路; 爱国主义; 国家意识; 民族认同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必要性
2017年以来,我国开展“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丝绸之路是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而是依赖经济、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一)回溯我国近现代的教育模式
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百年的内忧外患可以说是时代、历史的产物,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国家层面。“一带一路”的推行不仅带动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更是新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方式。“一带一路”让在世界各国发展的中国公民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爱国情怀与爱国意识相结合,一起见证经济的不断上升、强大,更能凝聚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2.系统的学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小学时起,每个教室的黑板正上方悬挂的红旗两侧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方式无形中给学生传达着一种好好学学,为国争光的理念。人民英雄纪念碑、博物馆、电影《好好活着》、话剧......这些有型的实物以最直观的方式,深入人心、传达爱国情怀。课本的历史图片电影生动、植入式的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每一代人。电影具有更强的植入性和震撼力,时间段、主题明确、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可以让幼儿甚至老年人短时间内专注电影的内容,加深后代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二、以美国和新加坡两国为例的考察研究
对于一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宝贵的机遇,每个时代都有沉重的忧患和光明的前途,而支撑这个民族迎接挑战、驾驭机遇、解除忧患、把握希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正是亘古不变而常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历史环境的孕育
新加坡和美国一样,有着较短的历史和特殊的社会背景:人种复杂、文化多元。复杂的人种和文化的多元带来了社会信仰道德价值观念等多样化和因此而产生的种族冲突。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方面。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是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使人民在形式上并且在心理上都产生“我是一个新加坡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认同新生的国家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加坡成立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对此新加坡的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不仅亲自抓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而且通过各种途径保证这一内容的贯彻执行。
(二)教育模式的借鉴
1.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政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切实承担起了领导职责。他们不仅提出设想和计划,而且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上下执行。在建国之初,新加坡“居者有其屋”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民众对新加坡的归属感。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在美国的产品上印刷美国国旗的图案[1],这个方式拉近了高高在上的国旗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公民更加近距离、深刻的触摸它、了解它。
2.课堂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新加坡“公民与时事”、“儒家伦理”课程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外,培养效忠国家和社会责任心也是其重要的目标和内容,鼓励、创新学校的挫折教育[2]。而美国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老师带领学生将手放在胸口一起奏唱国歌,讲述特殊国旗的由来及其意义,使小学生从小感受国旗的特殊意义,这种方式不仅使国旗有效的走入大众的生活中,更能间接、直观的让一国公民深刻的感受国旗背后掩藏的一国凝聚力。
3.多元化的渠道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多渠道的方式步入公民的日常生活。美国好莱坞呈现的电影不仅是娱乐的最高端,更是美国精神宣传的中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爱国精神并不是简单的义愤填膺,而是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最终深入的走入每一个公民的心中,结果是公民一起自发的爱国、自发的为之努力奋斗。
三、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的教育启示
自古至今,中国主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温和、和平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国内和国际的形式适时的采取主动、长久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一)发挥媒体、电影等行业的正能量宣传作用,提升各行业的责任感。现如今的电影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又有多少个导演、演员、制片人能真正的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呢?青少年盲目跟风,不关心国家大事,有甚者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诋毁中国的爱国主义。国家必须在这个风口浪尖之时对媒体和电影行业进行严格、有形的管控,清除不静之风,让媒体成为宣传正能量的有理渠道,让爱国主义情怀渗入生活的各方面和各行业。
(二)发挥家庭这个子细胞的力量。相比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传给孩子更多的是理解和认同,学校的教育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强迫的任务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做好了教育社会整体素质才能根本上提升。家庭的教育不仅针对孩子,很大一部分也是父母的自我反省和进步,一家人观看电影或者参观博物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这种爱国意识的培养是深刻、较彻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家庭与学校两个点连接起来,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鼓励中国的父母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的电影,培养幼儿、青年人和成年人的爱国情怀,将爱国主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和各个家庭中去。
(三)强化中央层面的爱国主义实施,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通过审议,让我们看到国家的努力,政府的引导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它可以短时内提升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归属感。多管齐下的模式下,国家政策间接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更加加强它在公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合理借鉴美国的方式,將国家与公民结合起来,将每天在天安门升起的红旗分发给北京市甚至是其他省市的小学、初中甚至是某一个家庭,拉近公民的爱国距离。
(四)正确引导新闻届、增强新闻行业的职业责任感。二战中新闻界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新闻专业与爱国主义狭义上不可兼得[3](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界的曲解)。但是二战中民族国家在面临着国家为难之时,报纸、广播的使用让各地的人们了解战况参战地与根据地的人们同心协力、相互鼓励,各国间的新闻人士的努力、各国间政府的资助,最终二站打败了法西斯的力量。现如今的和平时代更需要新闻传播界的正面、积极的力量。他们传播内容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大众的思想、呈现着事实的叙述。
注释:
[1]高云峰:看美国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民网.新民晚报.2009。
[2]兰明明,王玥.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借鉴.思政教育。2014(4)
[3]刘澍涛:《从两场战争看新闻专业与爱国主义的冲突》,科教文汇.2006(6)。
参考文献:
[1]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
[2]狄文茹,曹延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2)。
[3]陈立红:中国的爱国主义与表达方式 ,2016.(7)。
[4]兰明明:王玥.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借鉴[M].思政教育,2014.(4)。
作者简介:
曹慧洁(1993—),山东乳山人,女,烟台大学 2016级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
关键词:一带一路; 爱国主义; 国家意识; 民族认同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必要性
2017年以来,我国开展“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丝绸之路是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而是依赖经济、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一)回溯我国近现代的教育模式
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百年的内忧外患可以说是时代、历史的产物,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国家层面。“一带一路”的推行不仅带动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更是新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方式。“一带一路”让在世界各国发展的中国公民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爱国情怀与爱国意识相结合,一起见证经济的不断上升、强大,更能凝聚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2.系统的学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小学时起,每个教室的黑板正上方悬挂的红旗两侧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方式无形中给学生传达着一种好好学学,为国争光的理念。人民英雄纪念碑、博物馆、电影《好好活着》、话剧......这些有型的实物以最直观的方式,深入人心、传达爱国情怀。课本的历史图片电影生动、植入式的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每一代人。电影具有更强的植入性和震撼力,时间段、主题明确、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可以让幼儿甚至老年人短时间内专注电影的内容,加深后代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二、以美国和新加坡两国为例的考察研究
对于一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宝贵的机遇,每个时代都有沉重的忧患和光明的前途,而支撑这个民族迎接挑战、驾驭机遇、解除忧患、把握希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正是亘古不变而常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历史环境的孕育
新加坡和美国一样,有着较短的历史和特殊的社会背景:人种复杂、文化多元。复杂的人种和文化的多元带来了社会信仰道德价值观念等多样化和因此而产生的种族冲突。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方面。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是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使人民在形式上并且在心理上都产生“我是一个新加坡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认同新生的国家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加坡成立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对此新加坡的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不仅亲自抓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而且通过各种途径保证这一内容的贯彻执行。
(二)教育模式的借鉴
1.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政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切实承担起了领导职责。他们不仅提出设想和计划,而且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上下执行。在建国之初,新加坡“居者有其屋”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民众对新加坡的归属感。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在美国的产品上印刷美国国旗的图案[1],这个方式拉近了高高在上的国旗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公民更加近距离、深刻的触摸它、了解它。
2.课堂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新加坡“公民与时事”、“儒家伦理”课程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外,培养效忠国家和社会责任心也是其重要的目标和内容,鼓励、创新学校的挫折教育[2]。而美国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老师带领学生将手放在胸口一起奏唱国歌,讲述特殊国旗的由来及其意义,使小学生从小感受国旗的特殊意义,这种方式不仅使国旗有效的走入大众的生活中,更能间接、直观的让一国公民深刻的感受国旗背后掩藏的一国凝聚力。
3.多元化的渠道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多渠道的方式步入公民的日常生活。美国好莱坞呈现的电影不仅是娱乐的最高端,更是美国精神宣传的中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爱国精神并不是简单的义愤填膺,而是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最终深入的走入每一个公民的心中,结果是公民一起自发的爱国、自发的为之努力奋斗。
三、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的教育启示
自古至今,中国主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温和、和平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国内和国际的形式适时的采取主动、长久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一)发挥媒体、电影等行业的正能量宣传作用,提升各行业的责任感。现如今的电影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又有多少个导演、演员、制片人能真正的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呢?青少年盲目跟风,不关心国家大事,有甚者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诋毁中国的爱国主义。国家必须在这个风口浪尖之时对媒体和电影行业进行严格、有形的管控,清除不静之风,让媒体成为宣传正能量的有理渠道,让爱国主义情怀渗入生活的各方面和各行业。
(二)发挥家庭这个子细胞的力量。相比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传给孩子更多的是理解和认同,学校的教育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强迫的任务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做好了教育社会整体素质才能根本上提升。家庭的教育不仅针对孩子,很大一部分也是父母的自我反省和进步,一家人观看电影或者参观博物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这种爱国意识的培养是深刻、较彻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家庭与学校两个点连接起来,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鼓励中国的父母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的电影,培养幼儿、青年人和成年人的爱国情怀,将爱国主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和各个家庭中去。
(三)强化中央层面的爱国主义实施,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通过审议,让我们看到国家的努力,政府的引导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它可以短时内提升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归属感。多管齐下的模式下,国家政策间接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更加加强它在公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合理借鉴美国的方式,將国家与公民结合起来,将每天在天安门升起的红旗分发给北京市甚至是其他省市的小学、初中甚至是某一个家庭,拉近公民的爱国距离。
(四)正确引导新闻届、增强新闻行业的职业责任感。二战中新闻界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新闻专业与爱国主义狭义上不可兼得[3](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界的曲解)。但是二战中民族国家在面临着国家为难之时,报纸、广播的使用让各地的人们了解战况参战地与根据地的人们同心协力、相互鼓励,各国间的新闻人士的努力、各国间政府的资助,最终二站打败了法西斯的力量。现如今的和平时代更需要新闻传播界的正面、积极的力量。他们传播内容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大众的思想、呈现着事实的叙述。
注释:
[1]高云峰:看美国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民网.新民晚报.2009。
[2]兰明明,王玥.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借鉴.思政教育。2014(4)
[3]刘澍涛:《从两场战争看新闻专业与爱国主义的冲突》,科教文汇.2006(6)。
参考文献:
[1]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
[2]狄文茹,曹延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2)。
[3]陈立红:中国的爱国主义与表达方式 ,2016.(7)。
[4]兰明明:王玥.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借鉴[M].思政教育,2014.(4)。
作者简介:
曹慧洁(1993—),山东乳山人,女,烟台大学 2016级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