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曾登上过多家媒体的“年度图书”榜单,能同时被这么多媒体看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它不是一本坏书,同时也说明这本书与媒体在气质、趣味和文风上的一致性。
这本书在宣传上起势很高,上追梁任公的“新民说”,要为国民结撰“新国说”;其英文名字更加响亮,China’s new revolution,但读其内容,其实也就是一本时评集。行文啰唆,材料堆积严重,理论深度止于名人名言。此书最大的问题是浅尝辄止,一到关键之处就“如某某所言”,个人创见太少。材料是别人的,观点也是别人的,只有论述方式是自己的。在论述上基本属于一事一议,看似无所不谈,实则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
当作者谈到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如论孔、论墨,经常显得捉襟见肘,而满篇的“贡当斯”也让人莫名其妙。全书在结构上采用了一种便捷式的拼盘结构,很多章节属于硬性插入,仿佛是先有萝卜后有坑。有榜单者谓其“构建了自己有创见的思想体系”,明显是无知的拔高之语。
此书可能是感染了“成书太易”的时代病,未作好充分的学术准备便率尔操觚。陈寅恪当年“腹诽”胡适,谓其“未觅名山便著书”,主要也是认为他成名太早而著书太轻易。胡适早期自诩“但开风气不为师”,“但开风气”者,难免走得急匆匆,顾不得太多。
《重新发现社会》的立意在启蒙,是一本“公民读物”,这是为那些惯于吹毛求疵者竖起的挡箭牌。也就是说,它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尚不知“国”为何“家”为何者,而不是那些平时连报纸都懒得一翻的知识分子。我由此怀疑,那些对此书推崇备至,又是推荐又是写评的知识分子,他们本人是否真的热爱此书?很大程度上,推荐者们和媒体的想法也许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一本好书寻找它“理想的读者”。
到底谁是“理想的读者”,谁是需要“被启蒙”者?需要此书的读者可能根本就不读书,而读到此书的读者可能又不需要如此启蒙。一本与制榜人两情相悦,并被轮番叫好的启蒙读物,当它的受众对象并非它的“理想读者”,而是被这些“榜单”蛊惑的读书人时,互相的不满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本书在宣传上起势很高,上追梁任公的“新民说”,要为国民结撰“新国说”;其英文名字更加响亮,China’s new revolution,但读其内容,其实也就是一本时评集。行文啰唆,材料堆积严重,理论深度止于名人名言。此书最大的问题是浅尝辄止,一到关键之处就“如某某所言”,个人创见太少。材料是别人的,观点也是别人的,只有论述方式是自己的。在论述上基本属于一事一议,看似无所不谈,实则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
当作者谈到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如论孔、论墨,经常显得捉襟见肘,而满篇的“贡当斯”也让人莫名其妙。全书在结构上采用了一种便捷式的拼盘结构,很多章节属于硬性插入,仿佛是先有萝卜后有坑。有榜单者谓其“构建了自己有创见的思想体系”,明显是无知的拔高之语。
此书可能是感染了“成书太易”的时代病,未作好充分的学术准备便率尔操觚。陈寅恪当年“腹诽”胡适,谓其“未觅名山便著书”,主要也是认为他成名太早而著书太轻易。胡适早期自诩“但开风气不为师”,“但开风气”者,难免走得急匆匆,顾不得太多。
《重新发现社会》的立意在启蒙,是一本“公民读物”,这是为那些惯于吹毛求疵者竖起的挡箭牌。也就是说,它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尚不知“国”为何“家”为何者,而不是那些平时连报纸都懒得一翻的知识分子。我由此怀疑,那些对此书推崇备至,又是推荐又是写评的知识分子,他们本人是否真的热爱此书?很大程度上,推荐者们和媒体的想法也许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一本好书寻找它“理想的读者”。
到底谁是“理想的读者”,谁是需要“被启蒙”者?需要此书的读者可能根本就不读书,而读到此书的读者可能又不需要如此启蒙。一本与制榜人两情相悦,并被轮番叫好的启蒙读物,当它的受众对象并非它的“理想读者”,而是被这些“榜单”蛊惑的读书人时,互相的不满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