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0日,随着“金通工程”的乡村客运班车缓缓停靠在村委会边,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通车了。村民阿达扯呷眼里含着泪花说:“通了,终于通了。”
建起连通“孤岛”的路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里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庄坐落于布拖县城60公里外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只有一条垂直落差2000米、满布荆棘、乱石耸立的盘山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出村最快也要4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孤岛”。
2018年6月,日力色日、麻觉日鬼、罗俊、王小平、陈波5名干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报名来到阿布洛哈村开展驻村帮扶。眼前的阿布洛哈村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这个只有4个村民小组253人的小村落,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182人,贫困发生率达72%。
高山深谷不仅阻隔了村子和外界的连通,更遮住了村民幸福生活的希望。“路”成為驻村工作队面临的第一道难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让“孤岛”不再封闭,做深山彝村脱贫致富领路人。
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被列入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范畴,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一开工,工作队就和这条路铆上了劲儿。面对施工队伍语言不通的问题,麻觉日鬼主动充当起翻译。面对施工队在施工期间与村民产生的矛盾,王小平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化解,之前一双胶鞋可以穿半年,而修路半年就穿坏了三双鞋。罗俊的脚磨出了血、陈波的颈背也被晒得脱了皮。
5名驻村队员和当地干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天未亮出门、夜已深未归是常态;每天步行七八个小时是常态;睡不了安稳觉、吃不上完整饭也是常态。但当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柏油路建成时,当群众发自内心赞叹“只有共产党才能把路修到家门口”时,大家深深感到:只要能攻下贫困,再苦再累也值得!67岁的地久尔色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子,老人高兴地说:“路修通了,我要去西昌、去成都看一看。”
“路通了,客运班车来了,村民们再也不用小病靠‘拖’,大病靠‘驮’了。”阿达扯呷回想起儿子阿达色伍几年前因骑马不小心摔断了手臂,疼得满地打滚的事还心酸不已。当时,阿达扯呷把儿子装进一个大背篓,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乡镇卫生院背,膝盖摔破了,路却看不到头。4个多小时后,阿达色伍终于被送到乡镇卫生院,紧急处理后转诊到县人民医院才得到救治。如今,崭新的公路连接了“孤岛”与外面的世界,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更让大家坚定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 拓宽脱贫致富的“路”
通村公路拉近了小山村与城市的距离,打通了贫瘠和富足、困顿与希望的阻隔。作为阿布洛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日力色日知道,只有让脱贫的“路”变得更宽更长,让群众稳定增收、长远致富,才能彻底消除贫困。
为此,驻村工作队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核心支撑,制定“长短结合、种养互促、农旅互融”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阿布洛哈村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协调153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引进芒果、脐橙、青花椒等经济作物,引导群众从牛耕人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种植、商品化营销转变。
从产业规划到项目论证,从作物栽培到技术传授,驻村工作队全过程指导、全覆盖跟踪,阿布洛哈村现代农业产业从无到有,全村已经种植凯特芒果120亩、纽荷尔脐橙50亩、青花椒20500株。
随着道路的贯通,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一起盘算着:路通了物流就通了,下一步就要计划依靠电商平台,把村里的蜂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卖到城里去。
打开群众逐梦奔小康的“心路”
脱贫的“道路”扩宽了,但要真正拔除“穷根”,更要把群众的“心路”打开,让大家逐梦奔小康的动力更充足,幸福生活的愿景才会更接近。
驻村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在村小五年级就读的且沙么子歪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缺课。队员们知道后,轮流到她家中做工作。“路修通了,大家都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到大城市去了。但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怎么在城里生活呢?小且沙你喜欢唱歌,但总不能在小山村唱一辈子啊!”队员们的一番话,让且沙么子歪和父母听进了心里,第二天孩子就回到了课堂。为了鼓励小女孩,王小平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竖箫送给了她。2019年期末联考,且沙么子歪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有很大进步。
孩子的教育要跟上,移风易俗也不能落后。驻村工作队员们每周轮流当教员,挨家挨户走进群众家门,带领大家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群众完成精神蜕变这件“大事”。日复一日的努力,从深层次改变了村子的精气神:彝族小伙日烈娶媳妇,“坨坨肉”变成了家常菜;老人阿达去世,家人再没有燃放烟花爆竹。大家都说:“现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没有了攀比,更减少了负担。”
如今的阿布洛哈村,有了平坦便捷的通村公路、整齐的彝家新寨、未来可期的增收产业。当这一切正从梦想变为现实,驻村工作队员们不禁感慨道:“两年的帮扶工作虽艰辛,但汗水却浇筑出了百倍幸福。”(作者单位/韩华军 布拖县委组织部;李远 布拖县委宣传部)(责编/刘艳梅)
建起连通“孤岛”的路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里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庄坐落于布拖县城60公里外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只有一条垂直落差2000米、满布荆棘、乱石耸立的盘山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出村最快也要4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孤岛”。
2018年6月,日力色日、麻觉日鬼、罗俊、王小平、陈波5名干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报名来到阿布洛哈村开展驻村帮扶。眼前的阿布洛哈村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这个只有4个村民小组253人的小村落,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182人,贫困发生率达72%。
高山深谷不仅阻隔了村子和外界的连通,更遮住了村民幸福生活的希望。“路”成為驻村工作队面临的第一道难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让“孤岛”不再封闭,做深山彝村脱贫致富领路人。
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被列入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范畴,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一开工,工作队就和这条路铆上了劲儿。面对施工队伍语言不通的问题,麻觉日鬼主动充当起翻译。面对施工队在施工期间与村民产生的矛盾,王小平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化解,之前一双胶鞋可以穿半年,而修路半年就穿坏了三双鞋。罗俊的脚磨出了血、陈波的颈背也被晒得脱了皮。
5名驻村队员和当地干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天未亮出门、夜已深未归是常态;每天步行七八个小时是常态;睡不了安稳觉、吃不上完整饭也是常态。但当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柏油路建成时,当群众发自内心赞叹“只有共产党才能把路修到家门口”时,大家深深感到:只要能攻下贫困,再苦再累也值得!67岁的地久尔色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子,老人高兴地说:“路修通了,我要去西昌、去成都看一看。”
“路通了,客运班车来了,村民们再也不用小病靠‘拖’,大病靠‘驮’了。”阿达扯呷回想起儿子阿达色伍几年前因骑马不小心摔断了手臂,疼得满地打滚的事还心酸不已。当时,阿达扯呷把儿子装进一个大背篓,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乡镇卫生院背,膝盖摔破了,路却看不到头。4个多小时后,阿达色伍终于被送到乡镇卫生院,紧急处理后转诊到县人民医院才得到救治。如今,崭新的公路连接了“孤岛”与外面的世界,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更让大家坚定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 拓宽脱贫致富的“路”
通村公路拉近了小山村与城市的距离,打通了贫瘠和富足、困顿与希望的阻隔。作为阿布洛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日力色日知道,只有让脱贫的“路”变得更宽更长,让群众稳定增收、长远致富,才能彻底消除贫困。
为此,驻村工作队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核心支撑,制定“长短结合、种养互促、农旅互融”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阿布洛哈村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协调153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引进芒果、脐橙、青花椒等经济作物,引导群众从牛耕人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种植、商品化营销转变。
从产业规划到项目论证,从作物栽培到技术传授,驻村工作队全过程指导、全覆盖跟踪,阿布洛哈村现代农业产业从无到有,全村已经种植凯特芒果120亩、纽荷尔脐橙50亩、青花椒20500株。
随着道路的贯通,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一起盘算着:路通了物流就通了,下一步就要计划依靠电商平台,把村里的蜂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卖到城里去。
打开群众逐梦奔小康的“心路”
脱贫的“道路”扩宽了,但要真正拔除“穷根”,更要把群众的“心路”打开,让大家逐梦奔小康的动力更充足,幸福生活的愿景才会更接近。
驻村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在村小五年级就读的且沙么子歪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缺课。队员们知道后,轮流到她家中做工作。“路修通了,大家都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到大城市去了。但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怎么在城里生活呢?小且沙你喜欢唱歌,但总不能在小山村唱一辈子啊!”队员们的一番话,让且沙么子歪和父母听进了心里,第二天孩子就回到了课堂。为了鼓励小女孩,王小平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竖箫送给了她。2019年期末联考,且沙么子歪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有很大进步。
孩子的教育要跟上,移风易俗也不能落后。驻村工作队员们每周轮流当教员,挨家挨户走进群众家门,带领大家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群众完成精神蜕变这件“大事”。日复一日的努力,从深层次改变了村子的精气神:彝族小伙日烈娶媳妇,“坨坨肉”变成了家常菜;老人阿达去世,家人再没有燃放烟花爆竹。大家都说:“现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没有了攀比,更减少了负担。”
如今的阿布洛哈村,有了平坦便捷的通村公路、整齐的彝家新寨、未来可期的增收产业。当这一切正从梦想变为现实,驻村工作队员们不禁感慨道:“两年的帮扶工作虽艰辛,但汗水却浇筑出了百倍幸福。”(作者单位/韩华军 布拖县委组织部;李远 布拖县委宣传部)(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