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年的调查观察,明确了河东区灰飞虱的发生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关系、水稻不同生育期发病型对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治虱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灰飞虱;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73-02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 Tenuivirus (RS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近年来由于受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更换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现已发展成为河东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1.1灰飞虱田间虫口密度消长变化
河东区灰飞虱常年发生5代,主要以第5代若虫在麦田越冬。水稻收获后,部分若虫转移到田埂、地头等特殊环境杂草上,小麦出苗后再迁移到麦苗上越冬。翌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若虫发育羽化为成虫(以短翅型居多)后,仍滞留在麦田繁殖1代。麦收前后,第1代成虫转迁到秧田和杂草上传毒和产卵。第2代若虫主要在大田秧苗返青分蘖期孵化,继续危害传毒。第3代受高温抑制,田间虫口密度降低。秋季天气转凉后,4代虫口开始回升,第5代若虫孵化后发育至3~4龄期进行越冬。
据调查,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成虫于3月上旬始见,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短翅型占60%以上。主要集中于麦田产卵繁殖,麦田灰飞虱1代若虫在5月中旬至6月初为虫量高峰期(即小麦开始进入收获期),此时正是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并开始向特殊环境及秧田迁移。秧田期在6月上旬初即进入1代成虫转移高峰期,虫量一般为3~4头/m2,6月中下旬水稻大面积移栽前出现2代低龄若虫急增期。水稻大田期于7月上中旬进入第2代灰飞虱发生高峰期,水稻栽插越早稻田灰飞虱高峰期出现越早,田间发病率越高。
1.2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
1.2.1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类型与显症期。条纹叶枯病有3个不同症状类型的显症阶段。
(1)假枯心型。在水稻分蘖期显症。典型症状是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心叶柔软细长,卷曲下垂呈现“假枯心”症状。每个病穴有数根病株,但病穴常分散,不连片。“假枯心”病株枯死后,常被其他分蘖掩盖。因分蘖期水稻补偿能力强,一般产量损失不大。
(2)黄化枯死型。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显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叶展开正常,上部叶片边缘部分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以后病株逐渐黄化干枯,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大。
(3)假白穗型。症状主要是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显症。病株表现为剑叶或剑叶鞘有褪色斑,且不易抽出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此阶段出现的病穴、病株均较少,产量损失较小。
1.2.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与灰飞虱发生期之间的关系。于6月底7月初(分蘖盛期)显症的假枯心型条纹叶枯病是由5月底6月初发生的1代灰飞虱成虫在水稻秧田期传毒所致;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生的黄化枯死型条纹叶枯病是由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的2代灰飞虱(主要是若虫态)在水稻大田分蘖期传毒所致。第2次条纹叶枯病显症高峰(黄化枯死型)对产量损失较大(见表1),这主要与灰飞虱第2代若虫数量大,带毒率高有关。据调查观察,灰飞虱1代成虫始见期、高峰期与假枯心型条纹叶枯病始见期、高峰期的期距分别为22d、25d;灰飞虱2代若虫始见期、高峰期与黄化枯死型条纹叶枯病始见期、高峰期的期距分别为23d、25~30d。
1.2.3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耐)病性比较。由表2可知,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易感品种早丰9号、豫粳1号等部分田块出现3个发病高峰,3个显症期;中感品种如镇稻9424、连粳6号等出现2个发病高峰,显现2个症状发生型(即假枯心型和黄化枯死型),其中假枯心型一般于6月底7月初(本田分蘖盛期)发病,黄化枯死型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病。抗病品种发病率很低,田间较少见到发病株。
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分析
2.1温、湿度与灰飞虱、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关系
近年来,由于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灰飞虱的安全越冬,加之春季雨量偏少,利于灰飞虱冬后若虫的羽化繁殖。通过近几年来的发生情况看出,秋、冬季气温偏高,特别是暖冬,春、秋季气温较高,天气干旱,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繁殖。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较重(见表3)。
2.2麦田病虫发生程度与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关系
麦田麦蜘蛛、小麦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田间防治次数决定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麦田病虫害发生重的年份如果防治较好,同时也会对麦田灰飞虱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007年,麦蚜、麦蜘蛛等麦田各种病虫害发生较轻,而灰飞虱发生密度稠,就使得条纹叶枯病发生较重。
2.3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的发生量及带毒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灰飞虱带毒率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带毒率一般在10%以上,高者可达15%~20%。据调查,当秧田灰飞虱虫口密度达3~15万头/hm2时,一般水稻田块的条纹叶枯病病穴率可达0.5%,严重田块病穴率可达5%~10%;当秧田灰飞虱虫口密度达7.5~30.0万头/hm2时,条纹叶枯病病穴率一般田块可达0.3%~2.0%,严重田块病穴率即可达10%~20%,最重田块病穴率甚至可达80%以上。
2.4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
目前,河东区多为稻麦两作,稻茬麦播种多数实行浅耕或免耕直播,冬春季在田作物品种多,面积大,田间地头杂草较多,给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和丰富的食料来源;加之近年来暖冬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气温偏高,春季干旱少雨,有利于灰飞虱的生存与繁殖,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流行留下了隐患。
2.5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抗病品种的筛选工作跟不上
当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高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很少,少部分品种虽然抗病性较好,但由于存在稻米品质较差等问题难以成为当家品种。
2.6水稻易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发生期吻合导致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流行
水稻从发芽到分蘖期都属条纹叶枯病的易感病期,一般秧龄越小越易感病。当前由于中晚熟品种推广面积较大,不少农户追求早播,而播种期提早,导致水稻易感病期与灰飞虱成虫转移高峰期相遇,秧田成为灰飞虱大量迁入地,增加了传毒感染的机会。此外,部分秧田秧苗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叶色过绿,吸引灰飞虱大量迁入吸食传毒,使条纹叶枯病发病加重。
3综合控制技术措施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治虱防病”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
3.1合理选用抗(耐)性品种
不同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耐)性有显著差异,根据近年的筛选,镇稻88、临稻11、阳光200等品种抗条纹叶枯病,适合河东地区种植。
3.2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
避开1代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期,使其多数成为无效虫源,从而减轻发病程度。
3.3加强苗床管理
秧田应选在远离麦田,集中连片育秧,尽量减少在小麦田头或插花田育秧,以减少1代成虫迁入传播的机率。科学施肥、控氮、稳磷、增钾,防止稻株过嫩、过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3.4药剂处理种子
搞好种子处理是防治早期灰飞虱刺吸秧苗传毒、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措施。在水稻播种前,选用吡虫啉、锐劲特等进行浸种或拌种。
3.4.1药剂浸种。把干稻种倒入浸种灵(二硫氢基甲烷)或其他种子处理剂与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追命)1 250~1 5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800~1 000倍液中浸种3~5d,吸足水后直接播种。
3.4.2药剂拌种。可在浸种催芽露白后,按每1kg种子用锐劲特8~10mL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拌种,控制效果较好。
3.5控制灰飞虱预防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3.5.1抓好本田前期治虱防病。秧田期对1代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而且可以减轻大田防治压力。
3.5.2秧田防治。在播种后,秧田三叶期使用锐劲特600~750mL/hm2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375g/hm2与40%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mL/hm2进行混用,隔7d视虫情开展第2次防治。当秧田大量出现灰飞虱成虫时,用80%敌敌畏乳油2 250mL/hm2(秧田2叶1心前禁用,防止烧叶)对水喷雾。移栽前3d用好送嫁药。用吡虫啉或锐劲特,做到带药移栽。在条纹叶枯病重发区或已发病的秧田,在秧田和大田初期防治灰飞虱时加病毒增效剂或病毒钝化剂,如菇类蛋白多糖、菌毒清、宁南霉素等,可抑制病毒增殖,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增强稻株对条纹叶枯病的抵抗力,从而减轻该病的发生程度。
3.5.3大田防治。水稻移栽后,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或25%吡虫啉300~450g/hm2,在第2~3代灰飞虱卵孵化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以防止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李群,徐蕾,耿跃,等.影响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63-165.
[2] 张国鸣,王华第,戴德江,等.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展态势与防控对策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6(7):20-21.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灰飞虱;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73-02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 Tenuivirus (RS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近年来由于受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更换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现已发展成为河东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1.1灰飞虱田间虫口密度消长变化
河东区灰飞虱常年发生5代,主要以第5代若虫在麦田越冬。水稻收获后,部分若虫转移到田埂、地头等特殊环境杂草上,小麦出苗后再迁移到麦苗上越冬。翌年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若虫发育羽化为成虫(以短翅型居多)后,仍滞留在麦田繁殖1代。麦收前后,第1代成虫转迁到秧田和杂草上传毒和产卵。第2代若虫主要在大田秧苗返青分蘖期孵化,继续危害传毒。第3代受高温抑制,田间虫口密度降低。秋季天气转凉后,4代虫口开始回升,第5代若虫孵化后发育至3~4龄期进行越冬。
据调查,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成虫于3月上旬始见,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短翅型占60%以上。主要集中于麦田产卵繁殖,麦田灰飞虱1代若虫在5月中旬至6月初为虫量高峰期(即小麦开始进入收获期),此时正是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并开始向特殊环境及秧田迁移。秧田期在6月上旬初即进入1代成虫转移高峰期,虫量一般为3~4头/m2,6月中下旬水稻大面积移栽前出现2代低龄若虫急增期。水稻大田期于7月上中旬进入第2代灰飞虱发生高峰期,水稻栽插越早稻田灰飞虱高峰期出现越早,田间发病率越高。
1.2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
1.2.1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类型与显症期。条纹叶枯病有3个不同症状类型的显症阶段。
(1)假枯心型。在水稻分蘖期显症。典型症状是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心叶柔软细长,卷曲下垂呈现“假枯心”症状。每个病穴有数根病株,但病穴常分散,不连片。“假枯心”病株枯死后,常被其他分蘖掩盖。因分蘖期水稻补偿能力强,一般产量损失不大。
(2)黄化枯死型。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显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叶展开正常,上部叶片边缘部分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以后病株逐渐黄化干枯,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大。
(3)假白穗型。症状主要是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显症。病株表现为剑叶或剑叶鞘有褪色斑,且不易抽出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此阶段出现的病穴、病株均较少,产量损失较小。
1.2.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与灰飞虱发生期之间的关系。于6月底7月初(分蘖盛期)显症的假枯心型条纹叶枯病是由5月底6月初发生的1代灰飞虱成虫在水稻秧田期传毒所致;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生的黄化枯死型条纹叶枯病是由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的2代灰飞虱(主要是若虫态)在水稻大田分蘖期传毒所致。第2次条纹叶枯病显症高峰(黄化枯死型)对产量损失较大(见表1),这主要与灰飞虱第2代若虫数量大,带毒率高有关。据调查观察,灰飞虱1代成虫始见期、高峰期与假枯心型条纹叶枯病始见期、高峰期的期距分别为22d、25d;灰飞虱2代若虫始见期、高峰期与黄化枯死型条纹叶枯病始见期、高峰期的期距分别为23d、25~30d。
1.2.3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耐)病性比较。由表2可知,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易感品种早丰9号、豫粳1号等部分田块出现3个发病高峰,3个显症期;中感品种如镇稻9424、连粳6号等出现2个发病高峰,显现2个症状发生型(即假枯心型和黄化枯死型),其中假枯心型一般于6月底7月初(本田分蘖盛期)发病,黄化枯死型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病。抗病品种发病率很低,田间较少见到发病株。
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分析
2.1温、湿度与灰飞虱、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关系
近年来,由于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灰飞虱的安全越冬,加之春季雨量偏少,利于灰飞虱冬后若虫的羽化繁殖。通过近几年来的发生情况看出,秋、冬季气温偏高,特别是暖冬,春、秋季气温较高,天气干旱,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繁殖。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较重(见表3)。
2.2麦田病虫发生程度与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关系
麦田麦蜘蛛、小麦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田间防治次数决定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麦田病虫害发生重的年份如果防治较好,同时也会对麦田灰飞虱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007年,麦蚜、麦蜘蛛等麦田各种病虫害发生较轻,而灰飞虱发生密度稠,就使得条纹叶枯病发生较重。
2.3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的发生量及带毒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灰飞虱带毒率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带毒率一般在10%以上,高者可达15%~20%。据调查,当秧田灰飞虱虫口密度达3~15万头/hm2时,一般水稻田块的条纹叶枯病病穴率可达0.5%,严重田块病穴率可达5%~10%;当秧田灰飞虱虫口密度达7.5~30.0万头/hm2时,条纹叶枯病病穴率一般田块可达0.3%~2.0%,严重田块病穴率即可达10%~20%,最重田块病穴率甚至可达80%以上。
2.4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
目前,河东区多为稻麦两作,稻茬麦播种多数实行浅耕或免耕直播,冬春季在田作物品种多,面积大,田间地头杂草较多,给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和丰富的食料来源;加之近年来暖冬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气温偏高,春季干旱少雨,有利于灰飞虱的生存与繁殖,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流行留下了隐患。
2.5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抗病品种的筛选工作跟不上
当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高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很少,少部分品种虽然抗病性较好,但由于存在稻米品质较差等问题难以成为当家品种。
2.6水稻易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发生期吻合导致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流行
水稻从发芽到分蘖期都属条纹叶枯病的易感病期,一般秧龄越小越易感病。当前由于中晚熟品种推广面积较大,不少农户追求早播,而播种期提早,导致水稻易感病期与灰飞虱成虫转移高峰期相遇,秧田成为灰飞虱大量迁入地,增加了传毒感染的机会。此外,部分秧田秧苗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叶色过绿,吸引灰飞虱大量迁入吸食传毒,使条纹叶枯病发病加重。
3综合控制技术措施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治虱防病”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
3.1合理选用抗(耐)性品种
不同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耐)性有显著差异,根据近年的筛选,镇稻88、临稻11、阳光200等品种抗条纹叶枯病,适合河东地区种植。
3.2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
避开1代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期,使其多数成为无效虫源,从而减轻发病程度。
3.3加强苗床管理
秧田应选在远离麦田,集中连片育秧,尽量减少在小麦田头或插花田育秧,以减少1代成虫迁入传播的机率。科学施肥、控氮、稳磷、增钾,防止稻株过嫩、过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3.4药剂处理种子
搞好种子处理是防治早期灰飞虱刺吸秧苗传毒、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措施。在水稻播种前,选用吡虫啉、锐劲特等进行浸种或拌种。
3.4.1药剂浸种。把干稻种倒入浸种灵(二硫氢基甲烷)或其他种子处理剂与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追命)1 250~1 5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800~1 000倍液中浸种3~5d,吸足水后直接播种。
3.4.2药剂拌种。可在浸种催芽露白后,按每1kg种子用锐劲特8~10mL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拌种,控制效果较好。
3.5控制灰飞虱预防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3.5.1抓好本田前期治虱防病。秧田期对1代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而且可以减轻大田防治压力。
3.5.2秧田防治。在播种后,秧田三叶期使用锐劲特600~750mL/hm2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375g/hm2与40%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mL/hm2进行混用,隔7d视虫情开展第2次防治。当秧田大量出现灰飞虱成虫时,用80%敌敌畏乳油2 250mL/hm2(秧田2叶1心前禁用,防止烧叶)对水喷雾。移栽前3d用好送嫁药。用吡虫啉或锐劲特,做到带药移栽。在条纹叶枯病重发区或已发病的秧田,在秧田和大田初期防治灰飞虱时加病毒增效剂或病毒钝化剂,如菇类蛋白多糖、菌毒清、宁南霉素等,可抑制病毒增殖,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增强稻株对条纹叶枯病的抵抗力,从而减轻该病的发生程度。
3.5.3大田防治。水稻移栽后,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或25%吡虫啉300~450g/hm2,在第2~3代灰飞虱卵孵化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以防止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李群,徐蕾,耿跃,等.影响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63-165.
[2] 张国鸣,王华第,戴德江,等.浙江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展态势与防控对策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