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再版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多年之后发表带有自传性质的《走失的地图》(起初书名叫作《备忘录》)中的部分作品,浪子以《广州,1999》开篇,将彼时的地点与信念、情感与想象重置于当下的视野,使得走失的部分在读者的阅读中再版发行,颇有阅读个人历史的意味。浪子说:“写下即永恒,这么多年来我就从来没有尝试过去修订它,让它保持它本来的样子,尤其是我裹挟着时间的灰尘重又出现在它面前。”
  这些诗中,浪子多次展示了他与一座城市之间的关系:“我的存在是对你恰到好处的讽刺/我的孤独就像你的污染 你无法摆脱/更无法从中作梗”(《广州,1999》),“在飘移不定的城市”(《玫瑰》),“已经失去大钟的城市”(《图书馆II》),“在你居住的城市  在我至今仍然叫不出名字的/湖边”(《男欢女爱》)。这种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否定性,甚至某种敌意的味道。
  浪子对城市的否定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诗中并没有反映出文化冲突或者历史叙述的意味——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过程中的冲突——而更像是堂吉诃德与风车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定需要一个理由,似乎可以解释为对“玫瑰”这一形象的渴求:“这样绝对的一朵玫瑰/因为我曾经的吸吮 我必须负担一生”(《玫瑰》)。这样一个自然化意象,已经在浪子的诗中内化成了一种精神性象征,不断吸引着浪子发出对非自然化的否定性意志——“多么红艳  多么鲜美  让我不能抗拒/……/自此相守相望”(《玫瑰》)。詩人也明显感到他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生”。如果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一种对应,那便是他常年居住在小洲村这一事实——这个被视为有限度地保留了广州传统水乡风格的村落。常年居住在那里,仿佛更像是一种自我边缘化和自我放逐。
  诗人要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而是“穿越世俗的偏见提取到真理”(《广州,1999》),并且“讨还我天生的自由”(《呼喊》)以及“永恒的爱情”(《男欢女爱》)。对永恒性的追求使得浪子更像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不断质问道德和伦理在当下时代的含义,而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则相对弱化。对我们的启示是:任何诗人都应该具有一朵“绝对的玫瑰”,并以玫瑰之眼凝视世界。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塞壬,来自西方神话中的海妖,用她的歌声魅惑人。当写作者为自己选择这样一个名字时,不禁会让读者感到好奇,作者塞壬要 “歌唱”什么,她的“歌声”是否有魅惑的能力。当我走近写作者塞壬的歌声,从中听见了她在漂泊岁月中的疾走,她在路途上的所见,她的记忆、痛苦与热爱,以及,她如何成为了她自己。学者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中谈到,“散文所承担的往往是自我世界的塑造”[1],塞壬的作品中力图呈现出的正是一个“自我世
期刊
1  我陷入混沌,恍如梦幻。多倍体热——“混合你”的代价之一,令我意识模糊。  我看见了你的父亲们。还是当年的模样。再一次地,我呼吸着他们的气息,触碰着他们的肌肤:亨利、金硕、哈迪、阿卡迪,每一位都有独特的美。我再一次与他们相见,与他们坠入爱河,仿佛仍是初次。  然后再一次,我们进入彼此。  ……Tau蛋白基因变体,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  ……载脂蛋白E型基因多态性,提供更长的寿命……  我吐出
期刊
她有一个魅惑而又致命的名字,身量瘦小,却充满力量。眉眼顾盼之处英气流露,目光倔强而坚定,一望便知是个有性情的女人。我知道她生于1974年的湖北黄石,一个南方钢铁重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便在此中度过。她有一个在钢铁厂做工人的父亲,母亲和她还有弟弟在农村,生活在黄石的郊区一个叫西塞的地方,那里钢铁和水稻彼此“竞赛”。童年和少年时,她有两个朋友,苦贞——父母都是西塞农村人,许晓东——父亲是电工,母亲是钢
期刊
1  在蔚蓝的大海上  我知道  我们的船队又要出发了  船队将要驶往未来的港口  那里有鲜花的部落  有十月的向日葵和野菊  有黎明的成吨的彩霞  我们的船队,在星驰中  还会有浓雾、礁石  还会有暴雨的洗礼  我们在早晨向祖国致敬  向过去的一切  向山水和父老致敬  我们知道,我们的路途还远  但我们有坚定的,富有航海经验的  指挥若定的船长  我们会终结  一切的,艰难的航程  我们会把那
期刊
立春记  春天从大雾中出发。冷雨  敲窗已多日,我也在寒流  以及肥皂劇的冗长和茶盏的幽暗里  挥霍着岁末的时光。这样的日子  从那一面看都愈来愈可疑。是不是  这样的人,更值得身体信任?  听 见  春风吹醒了大地,吹不醒  酒醉的人;他乡夜行人  有了栖身的居所,找不到  依偎的人。这些话  说给你听,你不想听也没关系  我知道谁也无从听见。  春分记  在寂静的夜里让我们聆听音乐吧  直到惶
期刊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家乡,我说,我的家乡是一些永不磨灭的、碎片化的记忆。  每年冬天我看着同一条新闻,无论看多少次,都依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外出打工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回乡过年,即便是大雪封山,也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想,很多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的外乡人跟我一样,在内心深处,家乡是最大的宗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集体朝圣。  我的童年已经远去了,但,我的家乡还在,还在原地肃立。
期刊
西沙群岛抒情  我用你神性的海水爱你感性的海岸线  我把地图放大了爱你  苦难和鸽群  构成你全部的祖国  我把你缩小成一座岛屿  时间停止了它的钟摆  像鸭公岛巨大的贝壳抱紧它台风中  脆弱的屋顶  我用一块石头眺望另一块  椰林用一架竖琴造了另一架  爱她敦厚的石碑  甚至珊瑚礁破碎的骨骼  倒下的人留下埙,一个老兵在大海中心  幽幽地吹  吹啊吹啊,海水透明  吹啊吹啊,白沙柔軟  吹啊吹啊
期刊
池州杏花村读杜牧  为农谚中的一个节气扬名,需要一场  恰到好处的雨,洗去行人散乱的祖籍  从村口踟蹰而来的一双大脚,跺去软泥  为眼前这幅有别于祖宗牌位的烟雨水墨  点染四月戳印留迹的非凡气质  尘世中投宿的名句,彼时尚未面世  没有地陪接站的平仄,虽略显落寞与冒昧  但背囊中怀孕的竹简,早已磨砺成一根刺  将俗念的羊水,瞬间点化为踏青的雨滴  草鞋不是鸟窝,鸟篆徒生翼翅  独行的姓氏,强刷迷路
期刊
2004年我开始写作。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一个作家,写,只是表达或者倾诉,诚然,这样的写作跟自己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很少有虚构的成分。我把文章贴到网络论坛上,人家说,我写的文章叫作散文。  于是,我成了一个写散文的人,一写就是十几年。  实际上,在我的意识里,我没有文本的概念。我并没有事先预定要去写一篇散文,或者去写一篇小说。我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也不想知道。但是,有那么两三次,我像往常
期刊
1  石油的传记,  像一首诗被缓缓朗诵——  时分在凛冽的黎明,  剧场在路的尽头,  唱腔在崎岖的天际下,  风吹或不吹,石油的河山都在绵延。  大雨新鲜,波澜如旧,  大海无迹,冰雪为盐,  朗诵者喉咙深处的祖国,  在此刻徐徐走来——  石油儿女起身迎接,  在石油的秋天,在世俗的光里。  2  仿佛我遇见的,  最为声势浩大的一场绽放——  我愿意在那辽阔的荒芜中,  遗忘那些悲伤的过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