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教师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花了多少精力,有些学生也只是生硬地知一点诗的大意,在诗情画意的门外徘徊,找不到入口。眼看着祖国的文化瑰宝,无论怎么翻来覆去地讲,在学生面前都变成了无味、无趣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幸而,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步入课堂教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古诗文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从视觉和听觉上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读诗悟诗。
加深理解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建议对古诗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及效果。
《古诗两首》中编入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笔者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仅用了一个课时,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引着学生如痴如醉地在古诗的情境里走了一回。
教学过程解读
在“课前交流”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段诗文诵读的录像。录像中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诵读诗歌的欲望;录像中的朗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诵读示范。而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是教师运用口述和小黑板板书一些诗句、资料介绍,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诗气氛在课前就低沉下来,学生很难入课境,体现出努力回忆和适应,入诗境就更难了。
在“介绍背景,解诗题”时,运用多媒体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用多媒体便捷地出示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李白和王维等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而轻松地理解诗题。如果不用多媒体,而是教师口述,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对作者和背景就会有很深的隔阂,不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在“初读古诗,知诗音”时,运用多媒体铺设感情基调 用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请同学们读两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有了原型示范后,再让学生配乐读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估量,一首轻柔的古曲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一个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情境中,“诗味”就读出来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在黑板上板书出全诗,标上拼音,划上节奏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表现为对生字“音、形、义”的片面把握,读诗的韵味由于课堂气氛的单调也显得只有声音而无情韵。
在“再读古诗,明诗意”时,运用多媒体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读诗三步曲:一读大声读,知诗音;二读小声读,明诗意(可借助注释等);三读用情读,悟诗情。”学生在提示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诗、思考、讨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也会将这种读诗的方法用到课外。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教师口述自学提示,学生只听其音,不见其字,不利于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在“品读古诗,悟诗情”时,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用多媒体配合教学,逐句出示要感悟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例如:当学生谈到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时,笔者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还出示从黄鹤楼到扬州的简图,帮助他们弄懂地理位置,直观地理解了“西辞”“下扬州”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谈到是在“烟花三月”送别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接着出示多媒体资料,让孩子伴着音乐来观赏江南春景,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读出“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的情味来了。在牵引学生学完第一首诗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步骤和方法去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多媒体播放从渭城经过阳关到安西一路艰辛的图片和《阳光三叠》的歌曲,都一次次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每一次有了感受之后,笔者都让学生伴着配乐来读,用配乐美读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这个主要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将文字策略、图片策略、声音策略、影像策略交互使用,使“听、说、读、写、悟”等学习手段有了很好的媒介,对“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较之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和书上插图等方法,显得丰富而又生动。
在“拓展延伸,话别离”时,运用多媒体回归主题,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播放《送别》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然后师生话别,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课教学。《送别》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再一次回归主题。最后,用多媒体快捷地呈现作业,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结束语
在古诗文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如果教师灵活、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就能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品味古诗文发挥实际有效的作用。插上多媒体的翅膀,引着学生们穿越时空,在经典古诗里翱翔!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三小)
加深理解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建议对古诗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及效果。
《古诗两首》中编入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笔者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仅用了一个课时,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引着学生如痴如醉地在古诗的情境里走了一回。
教学过程解读
在“课前交流”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段诗文诵读的录像。录像中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诵读诗歌的欲望;录像中的朗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诵读示范。而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是教师运用口述和小黑板板书一些诗句、资料介绍,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诗气氛在课前就低沉下来,学生很难入课境,体现出努力回忆和适应,入诗境就更难了。
在“介绍背景,解诗题”时,运用多媒体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用多媒体便捷地出示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李白和王维等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而轻松地理解诗题。如果不用多媒体,而是教师口述,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对作者和背景就会有很深的隔阂,不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在“初读古诗,知诗音”时,运用多媒体铺设感情基调 用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请同学们读两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有了原型示范后,再让学生配乐读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估量,一首轻柔的古曲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一个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情境中,“诗味”就读出来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在黑板上板书出全诗,标上拼音,划上节奏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表现为对生字“音、形、义”的片面把握,读诗的韵味由于课堂气氛的单调也显得只有声音而无情韵。
在“再读古诗,明诗意”时,运用多媒体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读诗三步曲:一读大声读,知诗音;二读小声读,明诗意(可借助注释等);三读用情读,悟诗情。”学生在提示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诗、思考、讨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也会将这种读诗的方法用到课外。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教师口述自学提示,学生只听其音,不见其字,不利于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在“品读古诗,悟诗情”时,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用多媒体配合教学,逐句出示要感悟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例如:当学生谈到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时,笔者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还出示从黄鹤楼到扬州的简图,帮助他们弄懂地理位置,直观地理解了“西辞”“下扬州”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谈到是在“烟花三月”送别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接着出示多媒体资料,让孩子伴着音乐来观赏江南春景,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读出“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的情味来了。在牵引学生学完第一首诗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步骤和方法去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多媒体播放从渭城经过阳关到安西一路艰辛的图片和《阳光三叠》的歌曲,都一次次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每一次有了感受之后,笔者都让学生伴着配乐来读,用配乐美读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这个主要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将文字策略、图片策略、声音策略、影像策略交互使用,使“听、说、读、写、悟”等学习手段有了很好的媒介,对“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较之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和书上插图等方法,显得丰富而又生动。
在“拓展延伸,话别离”时,运用多媒体回归主题,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播放《送别》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然后师生话别,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课教学。《送别》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再一次回归主题。最后,用多媒体快捷地呈现作业,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结束语
在古诗文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如果教师灵活、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就能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品味古诗文发挥实际有效的作用。插上多媒体的翅膀,引着学生们穿越时空,在经典古诗里翱翔!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