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一定都是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一句反问。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有效的不同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学情境创造成了一线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并不让人满意,我感受最深的是创设情境的虚假性,一些教师只图表面的花哨,有的只是美丽的谎言和不切实际的胡编乱造,使我们的新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欺骗和童话的世界,这根本违背了我们实施新教材的意愿。在课改实验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偏差,经常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甚至出现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情境很难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那么目前的数学教学在情境的创设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1.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功能狭窄。创设情境的形式不是讲故事就是主题图,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颖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
  2.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脱离了生活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偏差,缺乏现实意义。
  3.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突出“兴趣化”而忽视了“数学化”。教师对学生在情境中的活动缺少必要的引导,所以学生关注的只是“好不好玩”,而对于主题问题、活动很少进行思考和观察。
  4.教学情境的创设场景太大,学习主题不明确。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很难对情境中事物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常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5.教学情境创设走向绝对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无论什么课都安排一个创设情境的环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没有了这个环节就体现不出新教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想。所以为了创设情境有的教师便生拉硬扯甚至想办法捏造不符合常规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除了有一个花哨的外壳,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结果只会束缚教师的教法,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1.有效人文情境的创设。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创设有效的人文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如讲《统计图》时,教师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死亡的人数制成统计图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又如教学了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的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怀。
  2.有效活动情境的创设。教学时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学了《元、角、分》就让学生模拟去商店买东西;学了《统计》就让学生统计一些身边的数据;学习了“认识厘米”就在教学中设计“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这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不但增加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有效实践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精力旺盛且好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富有情趣的实践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圆”时,就可以利用教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做出包括圆、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比较各种不同形状的区别与各自的特点,从而了解圆的特性。还可以结合事实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何我们见到街上的自行车或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能不能是方的、椭圆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同时,促进自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步发展。
  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人说数学是问题,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首先,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出彩的高潮点。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其次,还要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认识厘米》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辩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完善了人格。
  三、结束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会用到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相互间思维的补充、进步。由于每个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思维方式有着细微的差异,身处的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因此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往往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与问题。在学生进行不同方面、角度的思考与补充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感受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科成绩,教师要帮助学生重点养成以下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做到有的放矢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消化重难点的习惯;主动阅读历史课外书籍、激发学习兴趣的习惯;认真对待考试、训练考试策略的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的习惯会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甚至使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历史学科 学习习惯 学习效率  
期刊
我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实践中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难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以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好地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条件,近年来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
期刊
教育教学改革应从教好每一节课做起,因为课堂教学是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主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现谈几点拙见。   一、知识与能力   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了解”、“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
期刊
课堂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抓住时机,精心创设课堂教学高潮,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落实。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的迫切要求。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
期刊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主宾混淆、用语含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目标的阐述又含混不清,这样的教学在一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迫切地去寻求和探索新知识。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加强方法指导和思维点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新课改要求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从而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活动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是自觉学习的起点,还能使学习的注意力更为专注,同时也是信心、恒心的源泉。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一点强加,多一些自由,不惟“考试”是尊,不惟“形式”是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深化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  阅读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活动,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如果对阅读
期刊
化学有其独有的特色——化学实验的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这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通过化学实验可架起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之间的桥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教学过程怎样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拓展传统实验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