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主宾混淆、用语含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目标的阐述又含混不清,这样的教学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下面是初中语文教案中的一个案例(本文所用教学目标的例子均选自《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王德俊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3.品位含义深刻的语句;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这个教学目标,如果抽去第四条内容,剩下的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课文。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映着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认真分析。首先,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诸如默读习惯、归纳中心的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既然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是初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切实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授人以渔。最后,《敬畏生命》中有些语句谈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观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学生特征,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语句?恐怕需要教师做一些铺垫和引导,笼统地说一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必然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目前语文教学界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教学效果贫乏。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真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外部环境、设备、信息等因素的辅助功能,在客观上不是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走了形式。更坏的情况则是有些教师从经验出发,完全走向了演绎结论、灌输观念的“填鸭式”教学境地。
三、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诸课堂实践,并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学检测的盲目性。
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阐述中必须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针对以上提到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和阐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简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途径,供同行参考:
一、切实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依此制定教学目标,反对经验主义。
1.学习需要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构成了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即为了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这里要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先决技能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操作过程,这样才有利于避免教学起点过高,适应建构知识的心理机制。
3.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初始技能、学习兴趣及相关的经验、动机、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切实进行学生特征分析。
二、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钻研流派众多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才有利于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避免使课堂教学走入灌输或发问的极端。
三、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阐述有利于教师的授课和检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测。
现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但首先应该是一种技术。只有把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纳入科学的轨道,才有可能在规律中寻求艺术,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任何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愿笔者以此理论为依据分析教学现状的尝试对人对己能有一点启发。
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下面是初中语文教案中的一个案例(本文所用教学目标的例子均选自《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王德俊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3.品位含义深刻的语句;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这个教学目标,如果抽去第四条内容,剩下的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课文。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映着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认真分析。首先,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诸如默读习惯、归纳中心的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既然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是初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切实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授人以渔。最后,《敬畏生命》中有些语句谈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观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学生特征,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语句?恐怕需要教师做一些铺垫和引导,笼统地说一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必然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目前语文教学界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教学效果贫乏。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真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外部环境、设备、信息等因素的辅助功能,在客观上不是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走了形式。更坏的情况则是有些教师从经验出发,完全走向了演绎结论、灌输观念的“填鸭式”教学境地。
三、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诸课堂实践,并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学检测的盲目性。
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阐述中必须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针对以上提到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和阐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简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途径,供同行参考:
一、切实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依此制定教学目标,反对经验主义。
1.学习需要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构成了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即为了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这里要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先决技能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操作过程,这样才有利于避免教学起点过高,适应建构知识的心理机制。
3.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初始技能、学习兴趣及相关的经验、动机、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切实进行学生特征分析。
二、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钻研流派众多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才有利于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避免使课堂教学走入灌输或发问的极端。
三、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阐述有利于教师的授课和检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测。
现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但首先应该是一种技术。只有把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纳入科学的轨道,才有可能在规律中寻求艺术,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任何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愿笔者以此理论为依据分析教学现状的尝试对人对己能有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