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业布置要适量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控制好课外作业的数量。适量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真地完成作业;过量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最终出现不完成课外作业的现象就成了必然;过少的作业量则会使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训练,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
二、作业形式要多样
1.实践型作业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静态作业模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尝试、亲历、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增加体验,丰富经验,同时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比如,学完“测量物体的体积”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动手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体积。
2.开放型作业
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因而,教师要积极发挥数学课外作业的功能,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作业。比如,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租车方案问题:某小学265名师生打算暑假去南京游玩,决定租车前往,请根据表一中的数据设计租车方案,填在表二中,并从中确定一套最佳方案,且说明理由。
学生在设计租车方案的过程中,运用了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并发散了思维。学生独特的想法、见解得以自由发挥。这样,不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调查型作业
如,学完“保护水资源”后,我布置学生到自己所在的村庄、小区,调查百姓用水情况,然后写一份有针对性的“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这类调查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使得学生的个性见解得以自由发挥。
4.生活型作业
比如,学完“元角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家长一起到超市(或菜场)去购物,并帮家长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很高兴地完成了作业,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内容要精选
数学教师要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全面性、系统性,富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内容。比如,学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我设计了题组形式的对比练习:“兴云机械厂要生产2000个零件,第一天生产了全部零件的1/5,第二天生产了全部零件的25%,问:①第一天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②第二天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③两天一共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④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⑤还剩全部零件的几分之几没有生产?⑥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生产?”这样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要分层
一般,我们可以将作业的难易程度按由浅入深地分为A、B、C三个层次。后进生可选择A层次,中等生可选择B层次,优等生则选择C层次。学生在完成必做层次的作业后,还可选做高一层次的作业。如,学生学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A组: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那么,它的底面积是多少dm2?侧面积是多少dm2?表面积是多少dm2?
B组:铁匠铺要做一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30cm,高40cm。做这只铁皮水桶至少要用多少cm2的铁皮?
C组:同学们用彩纸制作了20个圆柱形灯罩(底面另选材料),每个灯罩高35cm,底面圆周长是47.1cm,至少需要用多少cm2的彩纸?
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完成“分内”的课外作业,而且还会很有兴趣地尝试着选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虽然学生缺乏端正的作业态度,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但只要教师用心引导,悉心教育,学生定能被感化;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完成课外作业。
(责编杜华)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控制好课外作业的数量。适量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真地完成作业;过量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最终出现不完成课外作业的现象就成了必然;过少的作业量则会使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训练,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
二、作业形式要多样
1.实践型作业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静态作业模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尝试、亲历、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增加体验,丰富经验,同时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比如,学完“测量物体的体积”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动手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体积。
2.开放型作业
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因而,教师要积极发挥数学课外作业的功能,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作业。比如,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租车方案问题:某小学265名师生打算暑假去南京游玩,决定租车前往,请根据表一中的数据设计租车方案,填在表二中,并从中确定一套最佳方案,且说明理由。
学生在设计租车方案的过程中,运用了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并发散了思维。学生独特的想法、见解得以自由发挥。这样,不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调查型作业
如,学完“保护水资源”后,我布置学生到自己所在的村庄、小区,调查百姓用水情况,然后写一份有针对性的“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这类调查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使得学生的个性见解得以自由发挥。
4.生活型作业
比如,学完“元角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家长一起到超市(或菜场)去购物,并帮家长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很高兴地完成了作业,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内容要精选
数学教师要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全面性、系统性,富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内容。比如,学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我设计了题组形式的对比练习:“兴云机械厂要生产2000个零件,第一天生产了全部零件的1/5,第二天生产了全部零件的25%,问:①第一天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②第二天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③两天一共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④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生产了多少个零件?⑤还剩全部零件的几分之几没有生产?⑥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生产?”这样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要分层
一般,我们可以将作业的难易程度按由浅入深地分为A、B、C三个层次。后进生可选择A层次,中等生可选择B层次,优等生则选择C层次。学生在完成必做层次的作业后,还可选做高一层次的作业。如,学生学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A组: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那么,它的底面积是多少dm2?侧面积是多少dm2?表面积是多少dm2?
B组:铁匠铺要做一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30cm,高40cm。做这只铁皮水桶至少要用多少cm2的铁皮?
C组:同学们用彩纸制作了20个圆柱形灯罩(底面另选材料),每个灯罩高35cm,底面圆周长是47.1cm,至少需要用多少cm2的彩纸?
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完成“分内”的课外作业,而且还会很有兴趣地尝试着选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虽然学生缺乏端正的作业态度,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但只要教师用心引导,悉心教育,学生定能被感化;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完成课外作业。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