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天性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探索外部环境,了解科学知识。“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会如何开动脑筋、如何协同合作、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与别人不同……这些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开发大脑,会“玩”的孩子也往往有更好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往的教育把学习,尤其是学习科学当成一件有益却毫无乐趣的事情。直到孩子们认识了“疯狂科学”,才知道科学既不遥远也不晦涩,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应用到的最好玩的知识和技能。
C:Cookie vvorld Z:“疯狂家族”首席执行官 张永琪
C:当初是怎么想到用“疯狂家族”这个名称的?
Z:疯狂家族,我们字面上讲“疯狂”,给人家的印象是很负面。其实疯狂我们讲最原始的定义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讲人类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断有很多的科学家提出很多的创意、很多的想法,在那个时候,给一般人们的印象是这些人太疯狂了。可是也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疯狂念头,才造就了人类的文明。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说孩子的学习应该是集体互动的,所以我们希望以家族这样的概念去集合志趣相投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喜欢思考、喜欢动手,也让那些追求素质教育的家长可以一起为孩子来努力。
C:“疯狂家族”与其他科普教育有何不同?
Z:其实我们也很荣幸,受到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协会的支持,进行科普教育的推广,让一些学校的老师了解其实科普很生活化。其实国家的基础建设,大量科技馆、科技设施的兴建,都是得益于2002年颁布的《科普教育法》。所以从软件、从设备不断地一直在增加这个部分,所以慢慢的家长开始感受到整个国家对科普教育方面实施的力度,所以也开始重视孩子科普教育的参与。国家目前通过这个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通过科普教育活化下一代的思维逻辑。
像我们带孩子去科技馆,比如在鸟巢旁边的新科技馆,它的内容相当丰富,可是一般来讲,作为解说的部分,它还是偏成人化。我们讲科普教育实际上还是要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他发现问题,所以疯狂家族主要强调科普教育只是一个载体,通过科普教育这个载体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他动手的内容,之后引导他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一堂90分钟的课用什么方法牢牢抓住小朋友?
Z:我们90分钟的课程里面分成三个种类,一个是老师示范,可能难度或者说危险性比较高的,是由老师示范。有小组合作的,老师给他们一些器材,由小组一起完成。还有孩子自己完成的实验。这个是我们整个课程架构的三个部分,在课程引导的过程中挖很多陷井挑战孩子的观察能力。
C:请您举例说明—下。
Z:比如,我们有一堂课叫《光的幻觉》,那堂课我们讲的是观察的细微度,每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老师拿一个看起来像蜡烛的东西,说我们今天学的是《光的幻觉》,其实你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都是骗人的,这时候会让孩子说看到了哪些东西。他们会说,杯子、一些器材、一些盒子,这个时候老师去点一个蜡烛,他也不告诉小朋友,一点点着了,这时候小朋友会说,里面有蜡烛。但这个时候老师会把蜡烛拿起来吃掉,小朋友瞪大眼睛,老师怎么能吃蜡烛?他们会十分好奇,专注力马上被调动起来。
于是老师接着说,刚才老师没有说这个是什么,而是你们告诉我这个是蜡烛,你首先是眼睛先看到,然后眼睛反映给大脑,这个时候大脑告诉嘴巴,这个是蜡烛。因为眼睛很诚实,就把这个影像给大脑了,可是大脑判断错了,假如大脑让手去摸一下、再让鼻子闻一闻这个味道,问题就会被修正。
老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引导来告诉大家,观察只用眼睛是不够的,每次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其他没有感受到的、没有看到的。要通过各个角度了解、分析,最后得到的资讯才是比较完整的,没有太多偏差的。
C:“疯狂家族”果然有一种魔力吸引孩子们。
Z:其实“疯狂家族”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它只是符合孩子的天性而已,因为孩子的天性基本上就是动手与好奇,只要我们的环境与课程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孩子很乐于主动学习。再加上它配的一些动手环节,他喜欢探究、东摸摸西摸摸。
“疯狂家族”是很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想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印证他想的内容,然后得出来答案,这会变成他思维的习惯。有一些很抽象的东西,像我们讲电子游离、原子、分子,原子对小朋友来讲,很难看到。
我们讲热能的时候,说这是一张桌子,你摸摸看是冷的还是热的,小朋友说是凉的,然后我们让他用力摩擦,然后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觉得桌子热热的。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摩擦是冷的,摩擦完了以后是热的,这时候告诉他所有的物质都是原子、分子组成的。然后我们请小朋友开始扮演,你是桌子里的小原子,这时候他们就要开始振动,然后开始激烈运动,你再摸摸看自己怎么样,他会发现我发热了,其实这就跟这小原子一样,静止时候是不热的,运动起水就会变热。所以我们会让小朋友五官感受这些模式,让他体验到。
C:咱们的全部课程包括哪几部分?
Z:我们课程分成四大部分,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自然科学的方向,第一个是生命科学,然后是地球与宇宙,然后就是物质世界,应用科学四大类。在这四大类里面我们细分了八大项目,我们需要通过微观的世界去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我们在地球与宇宙这个内容里面运用了航天学,我们希望孩子发挥想象力,大胆去假设,因为太空是无所不包的广阔空间。然后,物质世界,我们讲化学、电磁学,通过一些实验,满足孩子动手的渴望,以实验部分为主。把观察、假设、实验这些部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用,像船、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里面所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课程框架以这四个大方向设置,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孩子们对各领域知识的需求。
C:为什么说学龄前是科学教育的关键时期?
Z:6岁以前是影响思维和习惯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当然,你说8岁前能不能?8岁也能,只是说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思维固化了,要去调度这个过程就比较辛苦一点。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他的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互补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就是他的工作。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他要不断地累积他的一些经验,这个经验就是从玩开始、从探索开始。
其实玩还是有效果的,只是说这个效果怎么看到?可能没有办法立刻看到,疯狂家族只是引发孩子玩出模式、玩出兴趣,所以我们设计过这样一个科学实验,主要就是以玩的方式去调动孩子的思维习惯出来。可是家长在帮他选择很多的玩具,其实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吸收东西了,只是说你们看不到他的系统看不到他的成长。有些孩子在拆玩具,你觉得他是在破坏,其实他是在学习,只是家长不清楚。他觉得每次我买给你玩具你都拆掉,你不喜欢,其实并不是,孩子在拆的过程当中,已经在锻炼小肌肉的发展。假如他再组装回去,他的逻辑思维就锻炼起来了。其实这个瞎玩只是家长的客观印象,对孩子来讲,他已经吸收东西了。
C:孩子在这里玩与在家里玩有什么区别?
Z: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其实就是兴趣引发他的好奇。不管他玩沙还是玩玩具,基本上都能符合他的兴趣,但是如何引发孩子的兴趣,让他有步骤、有规划地成长、吸收到有用的东西,这个是爸爸妈妈比较缺乏的。所以早教机构都会在自己的课程里面规划出让孩子循序渐进吸收知识的方法,这其实是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是去帮助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往的教育把学习,尤其是学习科学当成一件有益却毫无乐趣的事情。直到孩子们认识了“疯狂科学”,才知道科学既不遥远也不晦涩,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应用到的最好玩的知识和技能。
C:Cookie vvorld Z:“疯狂家族”首席执行官 张永琪
C:当初是怎么想到用“疯狂家族”这个名称的?
Z:疯狂家族,我们字面上讲“疯狂”,给人家的印象是很负面。其实疯狂我们讲最原始的定义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讲人类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断有很多的科学家提出很多的创意、很多的想法,在那个时候,给一般人们的印象是这些人太疯狂了。可是也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疯狂念头,才造就了人类的文明。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说孩子的学习应该是集体互动的,所以我们希望以家族这样的概念去集合志趣相投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喜欢思考、喜欢动手,也让那些追求素质教育的家长可以一起为孩子来努力。
C:“疯狂家族”与其他科普教育有何不同?
Z:其实我们也很荣幸,受到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协会的支持,进行科普教育的推广,让一些学校的老师了解其实科普很生活化。其实国家的基础建设,大量科技馆、科技设施的兴建,都是得益于2002年颁布的《科普教育法》。所以从软件、从设备不断地一直在增加这个部分,所以慢慢的家长开始感受到整个国家对科普教育方面实施的力度,所以也开始重视孩子科普教育的参与。国家目前通过这个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通过科普教育活化下一代的思维逻辑。
像我们带孩子去科技馆,比如在鸟巢旁边的新科技馆,它的内容相当丰富,可是一般来讲,作为解说的部分,它还是偏成人化。我们讲科普教育实际上还是要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他发现问题,所以疯狂家族主要强调科普教育只是一个载体,通过科普教育这个载体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他动手的内容,之后引导他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一堂90分钟的课用什么方法牢牢抓住小朋友?
Z:我们90分钟的课程里面分成三个种类,一个是老师示范,可能难度或者说危险性比较高的,是由老师示范。有小组合作的,老师给他们一些器材,由小组一起完成。还有孩子自己完成的实验。这个是我们整个课程架构的三个部分,在课程引导的过程中挖很多陷井挑战孩子的观察能力。
C:请您举例说明—下。
Z:比如,我们有一堂课叫《光的幻觉》,那堂课我们讲的是观察的细微度,每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老师拿一个看起来像蜡烛的东西,说我们今天学的是《光的幻觉》,其实你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都是骗人的,这时候会让孩子说看到了哪些东西。他们会说,杯子、一些器材、一些盒子,这个时候老师去点一个蜡烛,他也不告诉小朋友,一点点着了,这时候小朋友会说,里面有蜡烛。但这个时候老师会把蜡烛拿起来吃掉,小朋友瞪大眼睛,老师怎么能吃蜡烛?他们会十分好奇,专注力马上被调动起来。
于是老师接着说,刚才老师没有说这个是什么,而是你们告诉我这个是蜡烛,你首先是眼睛先看到,然后眼睛反映给大脑,这个时候大脑告诉嘴巴,这个是蜡烛。因为眼睛很诚实,就把这个影像给大脑了,可是大脑判断错了,假如大脑让手去摸一下、再让鼻子闻一闻这个味道,问题就会被修正。
老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引导来告诉大家,观察只用眼睛是不够的,每次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其他没有感受到的、没有看到的。要通过各个角度了解、分析,最后得到的资讯才是比较完整的,没有太多偏差的。
C:“疯狂家族”果然有一种魔力吸引孩子们。
Z:其实“疯狂家族”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它只是符合孩子的天性而已,因为孩子的天性基本上就是动手与好奇,只要我们的环境与课程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孩子很乐于主动学习。再加上它配的一些动手环节,他喜欢探究、东摸摸西摸摸。
“疯狂家族”是很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想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印证他想的内容,然后得出来答案,这会变成他思维的习惯。有一些很抽象的东西,像我们讲电子游离、原子、分子,原子对小朋友来讲,很难看到。
我们讲热能的时候,说这是一张桌子,你摸摸看是冷的还是热的,小朋友说是凉的,然后我们让他用力摩擦,然后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觉得桌子热热的。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摩擦是冷的,摩擦完了以后是热的,这时候告诉他所有的物质都是原子、分子组成的。然后我们请小朋友开始扮演,你是桌子里的小原子,这时候他们就要开始振动,然后开始激烈运动,你再摸摸看自己怎么样,他会发现我发热了,其实这就跟这小原子一样,静止时候是不热的,运动起水就会变热。所以我们会让小朋友五官感受这些模式,让他体验到。
C:咱们的全部课程包括哪几部分?
Z:我们课程分成四大部分,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自然科学的方向,第一个是生命科学,然后是地球与宇宙,然后就是物质世界,应用科学四大类。在这四大类里面我们细分了八大项目,我们需要通过微观的世界去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我们在地球与宇宙这个内容里面运用了航天学,我们希望孩子发挥想象力,大胆去假设,因为太空是无所不包的广阔空间。然后,物质世界,我们讲化学、电磁学,通过一些实验,满足孩子动手的渴望,以实验部分为主。把观察、假设、实验这些部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用,像船、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里面所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课程框架以这四个大方向设置,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孩子们对各领域知识的需求。
C:为什么说学龄前是科学教育的关键时期?
Z:6岁以前是影响思维和习惯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当然,你说8岁前能不能?8岁也能,只是说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思维固化了,要去调度这个过程就比较辛苦一点。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他的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互补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就是他的工作。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他要不断地累积他的一些经验,这个经验就是从玩开始、从探索开始。
其实玩还是有效果的,只是说这个效果怎么看到?可能没有办法立刻看到,疯狂家族只是引发孩子玩出模式、玩出兴趣,所以我们设计过这样一个科学实验,主要就是以玩的方式去调动孩子的思维习惯出来。可是家长在帮他选择很多的玩具,其实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吸收东西了,只是说你们看不到他的系统看不到他的成长。有些孩子在拆玩具,你觉得他是在破坏,其实他是在学习,只是家长不清楚。他觉得每次我买给你玩具你都拆掉,你不喜欢,其实并不是,孩子在拆的过程当中,已经在锻炼小肌肉的发展。假如他再组装回去,他的逻辑思维就锻炼起来了。其实这个瞎玩只是家长的客观印象,对孩子来讲,他已经吸收东西了。
C:孩子在这里玩与在家里玩有什么区别?
Z: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其实就是兴趣引发他的好奇。不管他玩沙还是玩玩具,基本上都能符合他的兴趣,但是如何引发孩子的兴趣,让他有步骤、有规划地成长、吸收到有用的东西,这个是爸爸妈妈比较缺乏的。所以早教机构都会在自己的课程里面规划出让孩子循序渐进吸收知识的方法,这其实是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是去帮助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